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传销缘何屡禁不绝
王尚锋 张蕾
文章字数:1938
  “这里能改变我,改变我的家庭,改变我的一切。我想要的东西,金钱,事业。虽然现在还没得到,但我相信我再努力的话就会得到的。如果把我遣送回去之后我还会回来的”。这是一位传销人员被查处后面对记者镜头说的话。
  “如果一个人被彻底‘洗脑’,你想在短时间内来改变他,那将十分困难!”日前,来我市检查的省工商局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传销人员被洗脑后的危害。
  传销活动屡打不禁
  12月8日上午,市工商局商州分局接到浙江省温州潘某的传销举报,称自己的孩子被朋友从网上骗来从事传销活动,现已被传销人员控制。孩子父亲忧心忡忡从温州赶来,恳求工商部门给予帮助。商州工商部门接到举报后,于当日及时组织人员在市区东关社区一居民楼内成功解救了被困人员,遣散遣返涉传人员35名。
  12月11日上午,商州区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40多名执法人员分两路,对藏匿于四皓社区的8个传销窝点逐个进行查处,现场抓获传销人员48人。结果发现,传销人员大部分来自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其中最小的只有19岁,大部分是20岁到30多岁的年轻人。
  记者了解,今年以来,我市以城乡结合部、社区出租屋为重点打击区域,以“拉人头”“团队计酬”、诱骗学生参加传销及以直销名义从事传销为重点打击对象,集中力量开展专项行动,震慑传销违法行为。前11个月,全市范围内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集中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637人次,取缔传销窝点、场所33个,解救被骗人员17人,批评教育遣散传销人员616人。
  传销呈现新特点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传销也呈现出其新的特点。
  在对传销人员进行打击和遣散的过程中,商州区相关部门通过长期对传销人员的年龄、文化层次、误入传销的方式进行登记,对登记在册的传销人员的档案及其心理特点分析后发现,现在的传销有四方面显著特点:一是传销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年龄在18岁至28岁的约占到七成,主要原因是年轻人急于找工作,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辨别和自控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二是传销所披外衣的迷惑性更强,从利用加盟消费、投资返利、集资开公司等手段到披上合法外衣,有工商执照、有各种销售用工合同一应俱全,容易使人上当受骗;三是科技应用程度提高,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传销组织的一种发展手段。有很多年轻人通过网聊、QQ等交流工具被骗进传销组织;四是以介绍工作为名,骗离住所的“拉人头”式等传销屡打不禁。
  隐蔽性流动性增强
  传销犯罪活动为何屡打不绝、屡禁不止?
  11月26日,省督查考评组来我市,就打击防范传销综治工作进行检查。汇报会上,省督查考评组一负责人指出,传销犹如经济“毒瘤”,具有隐蔽性、强制性、欺骗性、流动性、危害性,影响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其滋生蔓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
  他说,从近年来的执法实践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洗脑”彻底,迷惑性、欺骗性极强。随着打击传销力度的加大,一些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也由半公开转入地下,由传统传销转向网络传销,不断变换手段,翻新方法。一些传销组织打着“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消费返利”“资本运作”“慈善”等旗号,大肆开展违法传销活动。
  而部分地方出现了非法集资诱骗老人、短号传送信息洗脑等新的传销模式,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强。传销人员往往断章取义、歪曲国家政策。此外,公安机关、工商部门对一般参与传销人员,以行政处罚或说服教育为主,却成为传销分子所谓“行为合法、受公安机关保护”的宣传借口。一些传销参与人员被教育遣散后,不思悔改,重操旧业,并积极“现身说法”。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传销洗脑术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与当下人的文化心理十分契合,犹如一款犀利的病毒软件,轻易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火墙,侵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系统,篡改系统,使系统按照它的设计运转,实现非常“完美”的洗脑。
  多措并举打击传销
  省督查考评组有关负责人希望,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传销工作,公安、工商、社区居委会、街道办等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做好对一般传销的整治和整治成效巩固工作,形成打击传销违法犯罪的合力,不断挤压传销活动的生存空间。
  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希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对传销组织的强大舆论遏制;提升打击能力,保持对传销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完善制度措施,进一步健全打击传销长效监管机制。
  与此同时,警方也提醒广大群众,不要相信传销分子所谓“一夜暴富”和“国家支持”的谎言,认清传销本质,自觉抵制传销,通过合法渠道创业致富,避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损害。
  有关人士指出,要消灭传销,消灭其赖以生存、壮大的土壤,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使民众获得生活上的安全感;依法推进社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民众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获得基本的尊重,从而对社会产生归属感,才能使传销组织“宏观调控”式的诡辩、蛊惑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