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 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抓手
文章字数:2419
“村民家里常去转转,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纠纷出面劝劝,家有急事帮忙干干。”这是镇安县杨泗镇群众对驻村第一书记生动形象的概括,真实地描述了第一书记走村入户的辛勤工作。
为村上派第一书记,已经不是新鲜事。镇安的第一书记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工作成效如何?深冬时节,笔者一行走进素有“板栗之乡”之称的镇安县,对这里推行的第一书记驻村情况进行实地采访。
出台干部选拔“硬杠杠”,第一书记成了“香饽饽”
“要真正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干部一门心思为民服务谋发展,必须出狠招解决好人的问题。”说起推行第一书记做法的缘由,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向笔者道出了初衷。
李书记说,用什么“抓手”让党建夯基工程资源下移,强基固根,第一书记的做法就是一次实践,一个探索。为此,该县从各镇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要求他们住村上、吃派饭,实打实、面对面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问题”。
李波说:“在工作实践中,怎样让优秀干部主动下去,我们一班人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认为必须出台刚性文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
基于此,该县明确规定,以后新任科级干部,一般应具有镇村工作经历,对于没有镇村工作经历的干部,一般不直接提名担任镇党政正职,并将优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加大选任、奖励力度。干部选拔任用硬杠杠的出台,干部有了盼头,第一书记自然就成了“香饽饽”。
为保证第一书记的标准,该县在选派时严格把好选拔关,各镇党委书记带头挂帅,发挥榜样作用,专门挑选偏远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他选派的第一书记除了具备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两个主要条件外,还必须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
据悉,从2014年7月开始,镇安县从各镇选派了140名科级领导、68名一般干部到全县208个村(社区)任第一书记。5个多月来,他们承担起了党的政策“宣传员”、政策落实“监督员”、联系群众“服务员”三大职责,使得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抓手。
创新管理举措,逼着第一书记有作为
“第一书记是村上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每天在哪里工作,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就连每顿饭在哪里吃,晚上住在哪里……工作日志里都要显示得清清楚楚,县上领导下乡随时查阅《工作生活日志》,逼得干部不得不主动作为。”永乐镇党委书记王宁感慨地说。
该县对选派的第一书记提出了要求。时间上,每月驻村不少于10天,管理上,如实详细填写驻村工作和生活日志,建立了县级领导随时进村入户抽查情况、个人记录与日志内容三统一的“三堂会审”制度,解决了日志作假问题,让第一书记的工作晒在阳光下。在此基础上,各镇创新思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第一书记管理的创新举措,如杨泗镇的“十大员”职责、米粮镇的“三亮三比四评”制度、庙沟镇的“1236”工作思路、月河镇的驻村誓言、东川镇的干部连心卡等等,激发了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为了解决第一书记工作上的难题,该县建立了各级书记定期约谈制度,每月第一周“县委书记开放周”,专门接待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听取各镇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每周一各镇党委书记专门接待辖区第一书记,具体解决工作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既要干好镇上的工作,还要当好第一书记,分管工作和驻村工作之间冲突的解决,得益于县上建立的联管联抓工作机制。”月河镇先进村第一书记郭传宏如是说。
为了解决第一书记镇村工作统筹兼顾的问题,各镇选派了两名镇干部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121个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帮扶208个村(社区),县镇村三级联管联抓工作机制确保了第一书记镇、村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全新的管理举措,让每一位第一书记感到了压力和动力,也真正保证了让“第一书记”下得去、呆得住、有作为。
实事办到家,第一书记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阮书记来村里帮我们修路、拉水,今后再也不用挑水,下雨出行方便了。”我们来到镇安县米粮镇八一村走访时,70岁的张仕金老人介绍起村里的新变化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的阮书记就是全镇14个第一书记之一的扶贫社干部阮班龙。
在月河镇先进村一组,69岁的赖高明老人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告诉记者:“要是没有郭书记帮我们争取复明工程,与西安博爱医院联系,恐怕我老伴患白内障的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了。”
“第一书记派来后,我们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沟通起来更直接了,有了问题解决起来也更方便、更有效。”东川镇益星村支部书记程习文告诉记者。
第一书记不替代、不干预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厘清了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让村班子成员卸下了思想包袱,摒弃了撂挑子的思想,逐渐把第一书记看成了村上的一员,成了工作上的好搭档。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不胜枚举,它们只是第一书记诸多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群众张嘴干部跑腿”在第一书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让第一书记成为选任干部的“源头活水”
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愿意到农村建功立业但不是党员的优秀干部,因为身份原因没能成为第一书记,而本镇现有的优秀党员干部又难以满足第一书记的需求,“供需矛盾”让第一书记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该县把选派第一书记助手工作,作为第一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来抓,把发展党员与驻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优秀第一书记助手中发展党员,通过竞争被选派的非党、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助手”,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书记还认真履行着传帮带职责,“一对一”给助手教法子、指路子,帮带提升工作能力,让他们更接“地气”、增“底气”,经过实践锻炼、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公认的助手将成为第一书记的后备人选,在第一书记出现空缺时优先由他们递补。下一步,该县还将在县直机关有计划的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延伸第一书记选拔链条,让各级干部真正在一线学到真功夫、练就真本领。
在村组培养干部,在赛场选拔干部,如今,第一书记已经成为镇安县培养锻炼干部、识别选拔干部的一个新平台。 (陈梓良 谭显根)
为村上派第一书记,已经不是新鲜事。镇安的第一书记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工作成效如何?深冬时节,笔者一行走进素有“板栗之乡”之称的镇安县,对这里推行的第一书记驻村情况进行实地采访。
出台干部选拔“硬杠杠”,第一书记成了“香饽饽”
“要真正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干部一门心思为民服务谋发展,必须出狠招解决好人的问题。”说起推行第一书记做法的缘由,商洛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向笔者道出了初衷。
李书记说,用什么“抓手”让党建夯基工程资源下移,强基固根,第一书记的做法就是一次实践,一个探索。为此,该县从各镇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要求他们住村上、吃派饭,实打实、面对面解决好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米问题”。
李波说:“在工作实践中,怎样让优秀干部主动下去,我们一班人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认为必须出台刚性文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子。”
基于此,该县明确规定,以后新任科级干部,一般应具有镇村工作经历,对于没有镇村工作经历的干部,一般不直接提名担任镇党政正职,并将优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加大选任、奖励力度。干部选拔任用硬杠杠的出台,干部有了盼头,第一书记自然就成了“香饽饽”。
为保证第一书记的标准,该县在选派时严格把好选拔关,各镇党委书记带头挂帅,发挥榜样作用,专门挑选偏远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他选派的第一书记除了具备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两个主要条件外,还必须是作风扎实、素质过硬、熟悉农村工作的党员干部。
据悉,从2014年7月开始,镇安县从各镇选派了140名科级领导、68名一般干部到全县208个村(社区)任第一书记。5个多月来,他们承担起了党的政策“宣传员”、政策落实“监督员”、联系群众“服务员”三大职责,使得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抓手。
创新管理举措,逼着第一书记有作为
“第一书记是村上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每天在哪里工作,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就连每顿饭在哪里吃,晚上住在哪里……工作日志里都要显示得清清楚楚,县上领导下乡随时查阅《工作生活日志》,逼得干部不得不主动作为。”永乐镇党委书记王宁感慨地说。
该县对选派的第一书记提出了要求。时间上,每月驻村不少于10天,管理上,如实详细填写驻村工作和生活日志,建立了县级领导随时进村入户抽查情况、个人记录与日志内容三统一的“三堂会审”制度,解决了日志作假问题,让第一书记的工作晒在阳光下。在此基础上,各镇创新思维,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第一书记管理的创新举措,如杨泗镇的“十大员”职责、米粮镇的“三亮三比四评”制度、庙沟镇的“1236”工作思路、月河镇的驻村誓言、东川镇的干部连心卡等等,激发了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为了解决第一书记工作上的难题,该县建立了各级书记定期约谈制度,每月第一周“县委书记开放周”,专门接待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听取各镇第一书记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每周一各镇党委书记专门接待辖区第一书记,具体解决工作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既要干好镇上的工作,还要当好第一书记,分管工作和驻村工作之间冲突的解决,得益于县上建立的联管联抓工作机制。”月河镇先进村第一书记郭传宏如是说。
为了解决第一书记镇村工作统筹兼顾的问题,各镇选派了两名镇干部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工作,121个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帮扶208个村(社区),县镇村三级联管联抓工作机制确保了第一书记镇、村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全新的管理举措,让每一位第一书记感到了压力和动力,也真正保证了让“第一书记”下得去、呆得住、有作为。
实事办到家,第一书记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阮书记来村里帮我们修路、拉水,今后再也不用挑水,下雨出行方便了。”我们来到镇安县米粮镇八一村走访时,70岁的张仕金老人介绍起村里的新变化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的阮书记就是全镇14个第一书记之一的扶贫社干部阮班龙。
在月河镇先进村一组,69岁的赖高明老人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告诉记者:“要是没有郭书记帮我们争取复明工程,与西安博爱医院联系,恐怕我老伴患白内障的眼睛就再也看不见了。”
“第一书记派来后,我们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沟通起来更直接了,有了问题解决起来也更方便、更有效。”东川镇益星村支部书记程习文告诉记者。
第一书记不替代、不干预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厘清了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让村班子成员卸下了思想包袱,摒弃了撂挑子的思想,逐渐把第一书记看成了村上的一员,成了工作上的好搭档。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不胜枚举,它们只是第一书记诸多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群众张嘴干部跑腿”在第一书记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让第一书记成为选任干部的“源头活水”
记者调查中发现,一些愿意到农村建功立业但不是党员的优秀干部,因为身份原因没能成为第一书记,而本镇现有的优秀党员干部又难以满足第一书记的需求,“供需矛盾”让第一书记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该县把选派第一书记助手工作,作为第一书记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来抓,把发展党员与驻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优秀第一书记助手中发展党员,通过竞争被选派的非党、工作能力强、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助手”,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书记还认真履行着传帮带职责,“一对一”给助手教法子、指路子,帮带提升工作能力,让他们更接“地气”、增“底气”,经过实践锻炼、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公认的助手将成为第一书记的后备人选,在第一书记出现空缺时优先由他们递补。下一步,该县还将在县直机关有计划的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延伸第一书记选拔链条,让各级干部真正在一线学到真功夫、练就真本领。
在村组培养干部,在赛场选拔干部,如今,第一书记已经成为镇安县培养锻炼干部、识别选拔干部的一个新平台。 (陈梓良 谭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