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公车改革不能“遮窗”
新华社记者 冯国栋 陈 诺
文章字数:629
  据媒体报道,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公车封存工作已基本完成,公务交通补贴于上个月起开始发放。按照车改“路线图”,地方车改大幕即将全面开启。对于这项自上而下的“车轮上”的改革,公众有期待也有担心。有关部门应以信息公开促进公车改革透明,杜绝“闭门”改车。
  公车改革意在有效节约党政机关经费,刹住车轮上的歪风和腐败,重树政府廉洁形象。这项改革必定触动部分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少数已经习惯公车私用的干部。因此,有群众担心车改会遭遇阻力;担心一些干部把车改当成变相福利,边拿补贴边坐公车;担心公车拍卖中隐藏猫腻;担心地方在落实中央车改政策时会变形走样,半途“熄火”。
  群众的这些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车改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既没公布公车数量、所属单位,也没公布车辆拍卖价格和去向。谁主管、谁监督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没有落实清楚,群众关心的“车去哪”“钱去哪”等问题得不到解答。而车改信息不透明,就会导致监管机制“失明”,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要让车改驶离内部操作的“暗箱”,信息公开应成为常态。具体说来,应打破利益藩篱,明确主管部门,按照规章制度和明确的时间表,定期发布相关车改进度信息,接受社会监督。还要建立车辆资产评估、拍卖流程全程监控、车辆处置后续跟踪等机制,防范公车拍卖异化为国有资产流失和利益输送的新渠道,真正让公车改革在阳光下高效开展。
  我们要紧紧握住车改的“方向盘”,坚定改革信心,以信息公开促进车改进程,接受社会监督,让车改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