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只有老人的村落
文/图 记者 王 涛
文章字数:2908
  冬日的石灰槽,静谧安详。
  儿孙回来了,李宜田夫妇忙着杀鸡。
  没猪杀的日子,村民黄余银吃过早饭,一个人上山砍柴。
  由于交通不便,留守老人至今依然过着肩挑背扛的生活。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重重山峦,照耀在石灰槽村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忙碌了。虽然是冬季,但是劈柴、喂猪、种庄稼等农活一年四季从来不间断。偶尔闲下来的老人们便开始聚集到路边聊天,他们端着饭碗,聊今年庄稼的收成、聊自己多病的身体,当然,也会聊聊许久没见的孙子和辛苦打工的孩子。在寂静的山村里,没有太多的喧哗,也没有太多属于年轻人的声音,静静地,只是一群老人在守护着这个家园,守望着子女们心灵的停泊处。
  冬日走进石灰槽
  石灰槽位于商南县十里坪镇,距离县城120公里左右,是该县最为偏僻的山村之一。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相比热闹的都市而言,又显得格外宁静又美丽:溪水清澈、空气清新,大山里的果实也十分甘甜。
  然而,前往石灰槽村,记者却是费了一番力气:进村只有一条崎岖陡峭的泥巴路,弃车徒步前行,到了村子,已是气喘嘘嘘。也正是由于交通不便,留在村里致富无望,而种地就像赌博,即使收成好,卖不出去的话,一家人就要过得紧巴巴,所以大多村民都选择出村打工或是迁居他处。
  冬日的上午,太阳暖暖地照着石灰槽村。村子里的大黄狗静静地晒着暖阳,门前的河水静静的流淌,老鹰在村子的上空盘旋,伺机觅食,低矮的土屋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石灰槽是一条沟,沟深七八公里,原本有西沟和瓦房两个组,由于居住条件恶劣,整条沟里的房屋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屋,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对房屋进行了石灰搪白。虽然多有破败,但是缝缝补补,大多依然有人居住。最里面的西沟组,大部分村民都已迁出,现在只有一家老两口留守,原因是在城里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原本已经被儿女接进城里居住的老两口又回到了村子,种地、喂猪,过着清苦的生活。
  瓦房组距离村子最近的水泥路有2公里,相比西沟组,这里明显热闹了许多,现在大概有10多户人家,每户有1至2人留守,他们大多都50岁以上,有将近一半都是老实(痴哑)人。他们大多认为,即使有移民搬迁政策,他们依然没有能力搬出或是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土地,有柴山,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认为:在他们这一代,搬出去已没有希望,留守老家,儿女回家时有一个住的地方。
  老人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多数村民下山进楼,过上了城市化的生活。然而,石灰槽的村民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他们至今身居深山,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最为朴素的生活。他们似乎与世隔绝,却与外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村民黄余银今年将近60岁了,至今没有成亲,一个人生活着。年轻的时候,兄弟姊妹很多,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当时,在人多力量大的社会背景下,是村里较早盖起瓦房的。后来,大多数兄妹都已走出去,在外面成家立业。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独自生活,住在已经破旧不堪的老房。和往年一样,今年冬天他也很忙碌,每天被别的村民请去帮忙杀猪。杀猪在农村是一件大事,猪的大小成为衡量一家一户每年收成的关键。杀完猪后,会被户主请吃一顿猪肉大餐。大多数的时候是给别人帮忙,有时候也会收到户主们送上一两块猪肉作为报酬。没有猪杀的时候,他会独自一人上山砍柴,在农村,一年做饭、烤火都少不了它。
  村民黄太珍今年已经70多岁,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孩子都在城里生活。为了不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她一个人坚持留守石灰槽。由于患有严重高血压,她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害怕摔倒。每天都得吃药,也干不了重活。她在家门前修了一片菜园,养了几只鸡,这是她每天最耗费精力的。对她而言,只要照顾好自己就行,更多的时间是在门口喝茶、晒太阳。有时候,遇到亲戚家子女结婚生子,实在没有钱的她会拿出日积月累存下的鸡蛋,送上自己的祝福。有村民建议她,年龄大了到城里儿女那儿转转,她往往会说:“城里啥都得买,哪有那么多钱!再说,人老了,实在怕坐车。不愿离开这里,故土难离啊,也舍不得这里的坛坛罐罐、山山水水。”
  袁汉友今年50多岁,原本在石灰槽对面的山梁上住着,每次上山都得爬近1个小时才能到家。后来,将石灰槽的房子用泥巴重新糊了一遍,一家人搬了下来,由于体力好,种了很多的地,闲暇时依靠打山货挣些零花钱,勉强将四个女儿养大成人,直至出嫁,原本期望着好日子即将到来。谁知,2012年他检查出自己患了食道癌。顿时,犹如晴天霹雳,郁郁寡欢。好在四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女儿的帮助下,他及时做了手术,恢复的倒也不错,每天在家喂猪、拾柴,做些较轻的家务活。女儿们要接他到城里居住,他不肯,他害怕给女儿、女婿添麻烦。他宁愿住在石灰槽,每天可以晒晒太阳,到邻居家转悠转悠,可以随时随地地吐唾沫,在农村不怕地脏。老人望着远方,似乎在期待子女们的归来。
  石灰槽空旷的麦场上的石碾仿佛诉说曾经的往事,当记者在村口看到一位孤独的老人站在树下遥望山坡下时,不知道他在期望什么,是往日的回忆还是期盼儿女的归来……
  在石灰槽村,每到夜幕降临,老人们早早地熄了灯,在家里烧起了炉子,看电视是老人们平日生活和外界联系的方式之一。电视也成了这里所有村民家里的唯一电器,他们买不起空调、冰箱、洗衣机,认为它们太耗电。上山砍柴、冷了烧炉子、背着背篓去镇里磨粮食、牲畜的一日三餐,他们每天忙碌而又悠闲,过着简单的日子,似乎又期望着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最幸福的时刻
  对于石灰槽的留守老人来说,最热闹也是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儿孙回家的时刻。在儿女们的帮助下,男人们劈柴、杀鸡、烧火,女人们则在灶台上忙碌着,时间不长,一桌丰盛的饭菜已经做好。一家人在一块吃饭,老人们不停地为儿孙夹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月2日,是2015年元旦放假的第二天。得知两个女儿、女婿要回家,袁汉友老汉早早地起床,到鸡笼里抓了一只鸡杀了。直等到10点多还不见女儿回家,已经等急了的袁汉友走了2公里到村口等待,好一点的是时间不长就见女儿、女婿的车停在了村口水泥路上。接过儿女们买回来的菜,老人显得格外开心。回到家里,老人便忙着烧炉子取暖。他将家里存着的好烟给女婿扔了一盒,不停地询问着女婿近来的工作情况。
  村子已经沉寂了太久,见到袁老汉家里两个女儿回来了,周围的邻居也都热情地围了上来,嘘寒问暖。一时间,袁汉友家里显得格外热闹。对于石灰槽的村民来讲,以杀鸡的方式招待从外地回来的儿女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无独有偶,袁老汉后面的邻居李宜田老两口今天一大早也在忙碌着杀鸡,因为在城里上班的儿子、孙子今天也趁着元旦假期回家了,由于在外工作,平日里难得休息,儿子、孙子回到老家好好睡了一觉,直到日上三竿。老人们则早早地起床忙碌着,准备中午好好做一顿午餐给儿子好好补补。言谈中,老两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你们在家也不要操劳,不用种那么多地,只要身体好就行。”面对辞行时儿孙们的叮嘱,老人们连连点头。可是,在他们心里,多种一点地,多养一头猪,就能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他们知道住在城里的孩子们也不容易,菜价高、房价高,没有钱在城里寸步难行。他们勤劳耕作,将老家里的蔬菜、粮食不停地用班车往城里稍运。
  在石灰槽,过年过节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老人们最幸福的时刻。平日里老人们不停地劳作,就是为了儿女回家时有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