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手艺的传承
文/图 见习记者 谢 非
文章字数:621
陈元文老人从凉水锅中捞粉条
三人一起和面

陈社仓将粉条捆扎摆好
老人的儿媳正在挑拣粉条
漏粉前的试验

  粉条,尤其是红薯粉条,一直是商洛人的“最爱”,无论城市里的宴席还是农家院的小菜,都有它的身影。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传统手工粉条越来越难见到。丹凤县龙驹寨镇陈家村从人民公社时期就有做粉条的传统,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法。
  每年的冬至前后,农闲在家的人们就开始了粉条的制作。九组的陈文元老人今年已经63岁高龄,但是仍然亲力亲为。他家开了一间粉条作坊,只进行来料加工,收取一些手续费,附近几个村的人都来这儿加工粉条。粉条的整个加工过程大致分为制粉、和面、漏粉、冷冻、晾晒等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凭多年经验才能做出上好的粉条。
  老人的侄子陈社仓介绍说,这儿的村民都想吃到自家地里的红薯做出来的纯正红薯粉条。这种粉条弹性十足,久煮不化,这两年价格一直保持在12元一斤,比市面上的其他粉条贵了两倍以上,但是仍然十分畅销。隔壁的院子里,老人的儿媳正在清理粉条中的结块。她笑着说,自己是东北人,当初远嫁丹凤,就是因为听说这里出产粉条。
  这个家庭小作坊里,人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男人们负责和面、漏粉,女人们则负责添柴、晾晒,在寒冷的冬天干得热火朝天,个个脸颊绯红。
  把一种食物变成另一种食物的过程,是如此的神奇,看似普通的粉条里包含了人们丰富的创造力和辛勤的劳动。现在,老人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并希望一直能够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够品尝到这普通而又珍贵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