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的声音
文章字数:1610
“砰”地一声,小朋友们都顺门朝出走,走到巷口,一股熟悉的食物的清香扑鼻而来,且越来越浓。出了巷子,左右一望,呵,那家门口已集了一堆人,人和笼子,围了一大圈。不由多想,便迅疾掉头,小跑着往回走。一边进门一边朝家里喊:妈,打包谷花哩,快舀包谷,拾柴火,我给咱占地方排队去。说时迟那时快,很快,便提了母亲给收拾好了的盛柴火和包谷的笼子,直奔目的地而去。刚站定,三五个人也前脚后脚地陆续提了同样的笼子大踏步地赶来,心里便庆幸自己早先一步。此时是午后,冬日的太阳不留余温地离开了喜爱它的小朋友们,沉沉入睡。接下来的时光,是热闹欢乐的,也是漫长焦心的。一家三五锅子地打,每一锅子需近十分钟时间。龙一样的队伍,人不排,都是笼子在排。这样漫长的等待,便有了许多乐趣。
那走村串巷打包谷花者,都是一些异地陌生人,他们娴熟这个村子的走势,知道啥地方人群集中又不妨碍他人,知道啥时候该到这个村子支摊子。放下背笼,他们很快就支起家伙,便在村子的主巷道上吆喝,只三五声,就有一个又一个或听见呼声的孩子或路过遇见的女人迅疾地应了,早早地舀了包谷,拾了柴火,先将炉子生着,第一锅子是不要钱的,因为是冷锅,费柴。如此地一晌子,打包谷花的烟熏火燎已眉目不清,身上的衣服和使用的器械被熏得几乎也辨不清。一般的粗布棉袄,老式样子,镶着巧手女人盘的扣门子,是最相称的。这样的串乡人,一般是和蔼的,没有脾气,没有纷争,谁争到是谁,最多和事佬般地维持个秩序。遇饭时,谁家端一碗饭来,便顶一锅子工钱。不管是糊汤面,还是米饭豆腐,只管吃饱肚子为算。
长龙一样的队伍只增不减,打了一锅又一锅,打够两蛇皮袋子,一家才算完工。如此地一家又一家,常常到半夜半才能收摊。这样的夜晚,是安宁的,鸡不叫,狗不吠,唯有火苗在呼呼地串动,人声也小了几个分贝。长长的村道便传出昏黄的火苗的影子,偶尔,有串门子的村妇探出头来,火苗的光映在她的脸上,便有了冬夜难得的暖意和色彩。这样的夜晚,不必害怕忽而从路边串出一条狗,也不必害怕偷盗和意外。
有包谷花的冬天,是温暖饱满的,也是安慰妥帖的。每个夜晚,大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说世事,孩子们便有了一碗又一碗的包谷花陪伴,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一边享受在大人们的言说中。我家的大人,都没有指责孩子缺点的习惯,所以我们家孩子,不论男女,都喜欢和大人在一起,听他们说话,陪他们聊天,甚至甘当他们玩笑的主角,而乐此不疲。
我喜欢吃包谷花,拿起一颗,很娴熟地用一手指剥去上面的谎皮,熟练地放在嘴里,只两三下,就嚼出了香味,便就着喷喷的香咽下肚,那甘美满足的享受,回味无穷。那时候没有零食,确切说是没钱买零食,喜欢吃包谷花,也许是喜欢吃零食的前因。长大后随着社会条件的好转,我的零食情结暴露明显——上学时的鱼皮花生,用剩余的饭票换下的,百吃不厌,至今回味起来口舌生津;那些年的锅巴、各种豆类、葵花籽等,都是我无可替代的喜爱,直至吃出了瓜子牙还不收敛。喜欢吃零食,还给自己找了借口,要么在思考,要么正无聊,否则是没闲空吃的。
成家后婆家的一个邻居是打包谷花的高手,他曾经打许多米花,做饭给村里的孩子们吃,然后趁着冬日长夜给他帮忙装米花袋子,孩子们手脚勤快,又喜贪玩热闹,一次能装好多袋,够他拿到几十里外的商州卖好几天的。可惜我没吃到他打的包谷花。然而小时候所有为我打包谷花的,都是面生之异乡人,心里便对这个后来的邻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情。也许他曾经给我打过,也许不曾,但无论是何种可能,我都会因为包谷花曾经带给我的记忆和快乐而默默地感谢他。
如今又逢隆冬,又是打包谷花的好时节。在我所居住的小县城,因为经济条件好转,不再有单纯的包谷花作为零食;也因为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的改观,包谷花不再被小朋友们喜爱;更因为包谷和柴火越来越稀缺,打包谷花的影子几乎销声匿迹。而每当我溯着时光的隧道往回追索,无意中,曾经那回响在乡村上空的“砰”“砰”声,仍是我记忆中氤氲着浓郁的乡村气息的美妙音符。
那走村串巷打包谷花者,都是一些异地陌生人,他们娴熟这个村子的走势,知道啥地方人群集中又不妨碍他人,知道啥时候该到这个村子支摊子。放下背笼,他们很快就支起家伙,便在村子的主巷道上吆喝,只三五声,就有一个又一个或听见呼声的孩子或路过遇见的女人迅疾地应了,早早地舀了包谷,拾了柴火,先将炉子生着,第一锅子是不要钱的,因为是冷锅,费柴。如此地一晌子,打包谷花的烟熏火燎已眉目不清,身上的衣服和使用的器械被熏得几乎也辨不清。一般的粗布棉袄,老式样子,镶着巧手女人盘的扣门子,是最相称的。这样的串乡人,一般是和蔼的,没有脾气,没有纷争,谁争到是谁,最多和事佬般地维持个秩序。遇饭时,谁家端一碗饭来,便顶一锅子工钱。不管是糊汤面,还是米饭豆腐,只管吃饱肚子为算。
长龙一样的队伍只增不减,打了一锅又一锅,打够两蛇皮袋子,一家才算完工。如此地一家又一家,常常到半夜半才能收摊。这样的夜晚,是安宁的,鸡不叫,狗不吠,唯有火苗在呼呼地串动,人声也小了几个分贝。长长的村道便传出昏黄的火苗的影子,偶尔,有串门子的村妇探出头来,火苗的光映在她的脸上,便有了冬夜难得的暖意和色彩。这样的夜晚,不必害怕忽而从路边串出一条狗,也不必害怕偷盗和意外。
有包谷花的冬天,是温暖饱满的,也是安慰妥帖的。每个夜晚,大人们坐在一起拉家常,说世事,孩子们便有了一碗又一碗的包谷花陪伴,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一边享受在大人们的言说中。我家的大人,都没有指责孩子缺点的习惯,所以我们家孩子,不论男女,都喜欢和大人在一起,听他们说话,陪他们聊天,甚至甘当他们玩笑的主角,而乐此不疲。
我喜欢吃包谷花,拿起一颗,很娴熟地用一手指剥去上面的谎皮,熟练地放在嘴里,只两三下,就嚼出了香味,便就着喷喷的香咽下肚,那甘美满足的享受,回味无穷。那时候没有零食,确切说是没钱买零食,喜欢吃包谷花,也许是喜欢吃零食的前因。长大后随着社会条件的好转,我的零食情结暴露明显——上学时的鱼皮花生,用剩余的饭票换下的,百吃不厌,至今回味起来口舌生津;那些年的锅巴、各种豆类、葵花籽等,都是我无可替代的喜爱,直至吃出了瓜子牙还不收敛。喜欢吃零食,还给自己找了借口,要么在思考,要么正无聊,否则是没闲空吃的。
成家后婆家的一个邻居是打包谷花的高手,他曾经打许多米花,做饭给村里的孩子们吃,然后趁着冬日长夜给他帮忙装米花袋子,孩子们手脚勤快,又喜贪玩热闹,一次能装好多袋,够他拿到几十里外的商州卖好几天的。可惜我没吃到他打的包谷花。然而小时候所有为我打包谷花的,都是面生之异乡人,心里便对这个后来的邻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情。也许他曾经给我打过,也许不曾,但无论是何种可能,我都会因为包谷花曾经带给我的记忆和快乐而默默地感谢他。
如今又逢隆冬,又是打包谷花的好时节。在我所居住的小县城,因为经济条件好转,不再有单纯的包谷花作为零食;也因为生活条件和饮食习惯的改观,包谷花不再被小朋友们喜爱;更因为包谷和柴火越来越稀缺,打包谷花的影子几乎销声匿迹。而每当我溯着时光的隧道往回追索,无意中,曾经那回响在乡村上空的“砰”“砰”声,仍是我记忆中氤氲着浓郁的乡村气息的美妙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