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1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追忆是一种传承
马 正
文章字数:1673
  我的祖父马彦翀(1886—1964),名骧,字彦翀,号本善,商州龙驹寨人(今丹凤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陕西招讨副使、察哈尔省政府秘书长、天津市政府秘书长(权署市长)等职。1937年天津沦陷,回到西安任陕西省政府设计委员,西安红十字会会长,西安易俗社常务理事,创办民族工业西安益群烟草公司。1938年捐献祖产土地、资金在龙驹寨创办了 “仁义小学”,1942年又创办了“凤麓中学”。为地方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全国解放后,任西安市人民代表、西安市政协常委、西安市红十字会常委。1964年逝世,享年78岁。
  祖父有一颗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他从清朝末年起,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主革命,数十年如一日,为推翻清廷封建腐朽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打倒祸国殃民的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维护祖国的民族团结大业。在省高等学堂读书期间,秘密加入同盟会,在学校创办“觉社”,宣传爱国新思想、揭露民族危机、教育人民奋发图强。1908年在声援“蒲案”和1910年省农业学堂罢课运动中,他作为学生代表,积极组织请愿、罢课活动,和官府谈判并取得胜利,在省城学界挥斥方遒,锋芒展露。他参加过陕西同盟会历次重要会议,积极投入到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运动中。民国后,26岁就作为陕西推举的参众两院议员赴北京任职,并当选众议院全院委员长,负责政府宪法起草、修改、讨论工作。张勋复辟、护法运动中,他出任大元帅府参军,参加“讨袁逐陆”斗争,期间奉孙中山之命回陕,任陕西招讨副使,组织“护法倒陈”运动。北京政变后,他任国民二军高级顾问,为了陕军的前途和命运,出面联络湖北都督肖耀南、江西都督方本仁、浙江都督孙传芳等,共同打击直系军阀吴佩孚,有效地遏制了直系军阀势力,被誉为近代版的“合纵连横”。卢沟桥事变前,东北沦陷,华北危机,他先后出任察哈尔省政府、天津市政府秘书长与日寇、汉奸周旋,并在1937年7月28日,作为天津代市长参加了“天津抗战”前最重要的会议,决策对日军大出击,史称“七人会议”,并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1938年后他在西安从事慈善事业,出任西安红十字会会长,为战争期间救死扶伤作出贡献。尤其在祖籍倾家所有,兴办教育,培养良材,先后创办了“仁义小学”和“凤麓中学”为家乡教育事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深受家乡父老称赞,赢得人民爱戴。
  为人民、为家乡做过好事、善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丹凤县志》中有一首儿歌:“月亮夜(爷)光光,海棠河里洗衣裳,洗得白白净净的,打发哥哥上学堂。学堂满,扎花板,扎谁呀(家),扎马家,马家一家好人家,铺红毡,盖红被,花花枕头摞一对。”就是祖父在家乡父老受“黒煞道”蒙蔽,地方驻军将屠杀双槽、涌峪等地百姓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安抚百姓,教育群众,使生灵免遭涂炭。他看到山区百姓之所以被反动道教门利用,是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所致,遂在家乡办学,改变了家乡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家乡人民自发的编歌谣来赞颂马彦翀先生的义举。他注重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的行动,激励后人,启迪来者。
  祖父还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家,他的墨宝留在华山之巅,收藏于博物馆之中,其作品遍布于华北、西北民间,解放前的省城西安商号牌匾,如能求得他的墨迹那算幸事。
  祖父官高位显,但一生低调做人,布衣粗食,两袖清风,关心家乡,爱护桑梓。其家产多半用于家乡办学、红十字会慈善事业以及易俗社文化事业。他身后未留下丰厚遗产,却给丹凤县留下了两所学校,留下了千余名莘莘学子并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留下了尊师重教的无形资产。
  祖父解放后任西安市政协常委、市人民代表,是共产党的朋友,他在古稀之年先后为各级政协组织整理、撰写了大量亲历、亲见、亲闻有价值的回忆文章,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数篇作品被多部文学著作、专业书籍、影视剧引用。
  为祖父作传萦绕我心头多年,我认为,从一个家族再到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大过于财富的继承。只有不断传承,属于我们内心的动力和永久的信仰才会推动一代又一代人前进,不仅仅是我们马家,更是大家。传记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形式,我就是想用简单的追忆,来弥补文字的粗糙,用这种神圣的传承,把爷爷一生的事迹,留给我们的下一代以及更多的人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