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面村
文章字数:1604
贺忠富师傅正在扯面
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加上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市围绕开发培育特色农业,积极探索“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开发出一批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涌现出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专业村。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就是有名的“挂面村”。
手工挂面“第一村”
上店子村手工挂面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现在村子里大部分村民都会做。在上店子村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我们看到席粉艳正忙着包装挂面。她说,由于受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秋冬两季是生产挂面的最佳季节,也是销售旺季,目前生产的挂面供不应求。
手工做的挂面就像一根根琴弦,“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当地挂面因口感好、食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贮存、回锅不糊汤等特点,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这也让席粉艳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2007年,席粉艳联合村里做面技术最好的几十户人家一起成立了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改变以前家庭分散式经营模式,将村民做的挂面集中起来,统一包装进行销售。合作社成立七年来,社员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200多户,合作社挂面年产量达到250多万斤,产值超过1000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以点带面,上店子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挂面专业村,年产万斤以上超过50户,使300多户群众脱贫受益。
致富好门路
走在上店子村,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挂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沿街设的手工挂面零售点不时有顾客前来购买。
为了化解农户贷款难、不敢干的心态,镇上专门为农户扶贫贷款开辟绿色通道。银花镇扶贫办主任贾正怀说,第一年为席粉艳放款10万元,第二年打报告到县扶贫局特批20万元,使得朝安手工挂面合作社快速运转起来,同时将这种惠民举措辐射到镇、村更多的农户。
杨东学是上店子村韩湾组人,做挂面已有20多年,常年在门前摆一个手工挂面临时售卖摊点。如今手艺娴熟地他谈起做挂面带来的收入,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年做的挂面不够卖,刚冬季两三个月就能收入3万多元,一年能做1万斤。”杨冬学说,做挂面是逢季节性的,主要是在冬季做,由于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全靠手工,所以整个冬天都很繁忙。闲时打零工,忙时做挂面,让这个三代10口之家日子过得滋润红火。“做挂面靠的是信誉度,前来购买的大多是城里人和很多老客户,所以把挂面摆到门上卖根本不愁销路。”
手艺传承后继乏人
山阳的手工挂面生产主要集中在银花、中村一带。手工挂面精选当地的上等面粉,“当地面粉虽不如市场上卖的白,但农家面粉口感好有劲丝且营养丰富。”席粉艳告诉记者,手工挂面是一个辛苦活。
今年62岁的贺忠富十几岁就开始学着做挂面,目前是朝安手工挂面合作社聘来的一名老师傅。贺师傅穿着白色工作服,带上工作帽领着记者进入了挂面生产间。只见他先用洗手液清洗一遍手,然后捋起衣袖,熟练地合理调配水、盐和面的配量开始和面,和面时的用力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丝毫看不出岁月对于这位老师傅的“侵袭”。对于这个他毕生所从事的行业,贺师傅十分热爱这门手艺。
“贺师傅每天平均能做80斤面,每天的收入近200元,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傅’了。”席粉艳说,冬腊月时节,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因此每到这个时候做挂面的人就多起来了。为了在冬季生产更多的挂面,席粉艳在当地专门雇佣十几个赋闲在家的妇女包装挂面。“活儿不重,既能照看家里,一月还能收入近2000元。”正在包装挂面的张大妈说。
朝安手工挂面合作社的效益和口碑越来越好的时候,席粉艳和贺师傅却陷入了沉思。“合作社请来的师傅多数都是50岁以上,年龄偏大,而年轻人却很少做。多年以后,手工挂面这门手艺可能面临失传。”席粉艳说。正在和面的贺师傅对于这门手艺后继乏人显得既心疼又有些无奈:“做挂面是个用心活儿,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又苦又累,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只有像我们这些常年在家看门的父辈们才操劳这个事儿。”
我市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加上优越的自然和生态条件,造就了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市围绕开发培育特色农业,积极探索“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开发出一批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影响力大的拳头产品,涌现出一批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专业村。山阳县银花镇上店子村就是有名的“挂面村”。
手工挂面“第一村”
上店子村手工挂面在当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现在村子里大部分村民都会做。在上店子村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我们看到席粉艳正忙着包装挂面。她说,由于受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秋冬两季是生产挂面的最佳季节,也是销售旺季,目前生产的挂面供不应求。
手工做的挂面就像一根根琴弦,“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当地挂面因口感好、食用方便、价格低廉、易于贮存、回锅不糊汤等特点,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购买,这也让席粉艳找到了致富的路子。
2007年,席粉艳联合村里做面技术最好的几十户人家一起成立了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改变以前家庭分散式经营模式,将村民做的挂面集中起来,统一包装进行销售。合作社成立七年来,社员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200多户,合作社挂面年产量达到250多万斤,产值超过1000万元,产品销往省内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以点带面,上店子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挂面专业村,年产万斤以上超过50户,使300多户群众脱贫受益。
致富好门路
走在上店子村,家家户户门前晾晒的挂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沿街设的手工挂面零售点不时有顾客前来购买。
为了化解农户贷款难、不敢干的心态,镇上专门为农户扶贫贷款开辟绿色通道。银花镇扶贫办主任贾正怀说,第一年为席粉艳放款10万元,第二年打报告到县扶贫局特批20万元,使得朝安手工挂面合作社快速运转起来,同时将这种惠民举措辐射到镇、村更多的农户。
杨东学是上店子村韩湾组人,做挂面已有20多年,常年在门前摆一个手工挂面临时售卖摊点。如今手艺娴熟地他谈起做挂面带来的收入,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年做的挂面不够卖,刚冬季两三个月就能收入3万多元,一年能做1万斤。”杨冬学说,做挂面是逢季节性的,主要是在冬季做,由于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全靠手工,所以整个冬天都很繁忙。闲时打零工,忙时做挂面,让这个三代10口之家日子过得滋润红火。“做挂面靠的是信誉度,前来购买的大多是城里人和很多老客户,所以把挂面摆到门上卖根本不愁销路。”
手艺传承后继乏人
山阳的手工挂面生产主要集中在银花、中村一带。手工挂面精选当地的上等面粉,“当地面粉虽不如市场上卖的白,但农家面粉口感好有劲丝且营养丰富。”席粉艳告诉记者,手工挂面是一个辛苦活。
今年62岁的贺忠富十几岁就开始学着做挂面,目前是朝安手工挂面合作社聘来的一名老师傅。贺师傅穿着白色工作服,带上工作帽领着记者进入了挂面生产间。只见他先用洗手液清洗一遍手,然后捋起衣袖,熟练地合理调配水、盐和面的配量开始和面,和面时的用力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丝毫看不出岁月对于这位老师傅的“侵袭”。对于这个他毕生所从事的行业,贺师傅十分热爱这门手艺。
“贺师傅每天平均能做80斤面,每天的收入近200元,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老师傅’了。”席粉艳说,冬腊月时节,在外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因此每到这个时候做挂面的人就多起来了。为了在冬季生产更多的挂面,席粉艳在当地专门雇佣十几个赋闲在家的妇女包装挂面。“活儿不重,既能照看家里,一月还能收入近2000元。”正在包装挂面的张大妈说。
朝安手工挂面合作社的效益和口碑越来越好的时候,席粉艳和贺师傅却陷入了沉思。“合作社请来的师傅多数都是50岁以上,年龄偏大,而年轻人却很少做。多年以后,手工挂面这门手艺可能面临失传。”席粉艳说。正在和面的贺师傅对于这门手艺后继乏人显得既心疼又有些无奈:“做挂面是个用心活儿,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又苦又累,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只有像我们这些常年在家看门的父辈们才操劳这个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