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女子闯新疆
文章字数:3376
张淑棉,又名张竟经,1945年5月生于商州,小学二年级文化,现居新疆阿尔泰吉木乃。
一
张淑棉是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出生只两个月时间,生父就用一纸休书,抛弃了母亲和年幼的她。娘儿俩虽然生活清苦,却能相依为命,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可叹,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母亲竟被爷爷卖给了另一个男人。
时至今日,张淑棉还记得那个被尊称为继父的男人,不但长相凶恶,而且说起话来粗声嗡气。平日里,稍稍有点不顺,他就会对母亲和她大爆粗口,甚至拳脚相加。
年幼的张淑棉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活在一种极度不安的心情中,每每看到母亲呆呆愣愣痴痴傻傻的样子时,她的内心就不是滋味儿。可她又能咋样呢?除了心里为母亲叫屈,便一个人躲在一边偷偷地抹眼泪。大人间的事儿她不懂,但她懂得母亲的苦难——精神和生活的双重重压。
被继父虐待七八年之后,可怜的母亲最终撇下她和3个弟弟离开了人世。那一年,张淑棉只有10岁。
母亲走了,继父冷冷地告诉她:“你别念书了,你妈她虽然两腿一蹬走了,但她留下的家务活儿却不能无人来接,弟弟他们年龄太小,这些事儿就要由你来做了。再说,女娃念书有啥用,将来还不是泼出去的水?”
“家务?”张淑棉有点诧异。
继父掰着指头告诉她,家务的范畴包括缝补浆洗、碾米磨面、做饭扫院、照看弟弟,等等……当时,可怜兮兮的张淑棉坐在小院里一个木墩子上,双腿软得没劲儿站起。她表情局促,言语嗫嚅,头脑里完全是一片空白。她是多么希望念书识字啊,但面对继父冷若冰霜的脸,她的心里只有无言的悲伤。
失学后,张淑棉一边做家务,一边偷偷地跑到邻居那儿,跟着邻家的女孩学认字,有时甚至背着弟弟去教室外当旁听生。时间一久,学校的语文课、音乐课都被她学会了,后来她还学会了查字典,用字典照样能识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几年过去,张淑棉长成了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继父虽然不骂她了,但心里却在拨打着他的如意算盘。张淑棉做梦也不会想到,继父竟悄悄地把她卖给了一个性情暴躁、无知且愚蠢的男子。那男子没有别的爱好,最大的乐趣就是折磨张淑棉,想什么时间打她了就拿她出气。张淑棉亦曾试图逃婚,但一次次地出逃,换回的结果都是被男人打得皮开肉绽。两年后,她有了身孕,孩子给她带来了慰藉,也让她产生了幻想:等有了孩子,男人总会对她好一些了吧?但她想错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孩子生下来了,男人暴虐的脾气不但丝毫未减,甚至变本加厉。她也曾试图和他商量,如果不喜欢自己,是否可以解除婚约?男人看着她,在地上啐了一口,嘴里狠狠地蹦出两字“休想”。末了,还恼羞成怒地警告她:如果胆敢再提离婚,看我拿刀把你砍成片片子!张淑棉知道这个男人啥事都做得出来,也就没了言语,但心里却在悲鸣:我张淑棉今生算是完蛋了!
二
离婚无望,张淑棉只得忍气吞声地往下过日子。男人好吃懒做,家里穷得一无所有,就连吃饭的筷子都是张淑棉用竹竿一刀刀削出来的。那时候,张淑棉的心里只有一种念想,那就是做母亲的对儿女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她从个人的经历中体悟到的,那就是:无论我自己经受了多大的苦难,我都不能让我的子女以后再延续我的不幸!
这个神圣的责任,使她感受到了什么叫鞭策。她已经想好了,自己必须学门手艺。于是,她自学裁缝。有志者事竟成,她居然学成出师了!接下来,她靠着省吃俭用、东挪西借,买了架缝纫机,开了个铺子。
很快,她做的衣服就在当地出了名。来做衣服的人多了,也有想拜师学艺的,张淑棉是个聪明人,心里一合计,就自编裁剪教材,招收学员办裁缝学习班。那个时候,在张淑棉的裁缝店里,每天都有16台缝纫机“嗡嗡”地转着。不仅如此,她还搞来料加工与销售。32岁那年,她给家里盖了一院住宅,37岁那年,她又在集市上盖了三间门面房,生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越做越红火。
接下来,改革开放,土地到户,儿子也考上了重点高中。按说这样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好好过,小康是不成问题的,但她的男人却懒得种地,想让儿子辍学回家,替他伺弄庄稼。不仅如此,愚蠢的男人甚至给张淑棉立下了一个毫无道理的规矩:不能让俩儿子读书,也不能给他们找工作,即使将来打光棍,也在所不惜。
面对男人的胡闹,张淑棉坚决反对,她硬是把儿子送到学校,没想到男人居然断了她和两个儿子的口粮,村干部劝说也不听。这个时候的张淑棉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逆来顺受的弱女子了,自己完全有能力挣钱供儿子上高中。她主意拿定,绝不让儿子休学,就让儿子吃住在裁缝店里。暴虐的男人不肯罢休,天天到店里滋事,甚至把儿子气得患了脑病休学,末了,又不准儿子和她住在家里。张淑棉心想,不让回家住就不回家住,反正自己天天忙着事业哩。然而,男人就是不依不饶,多次深夜去砸她的铺子。两个儿子为了母亲的安全,央求母亲和父亲离婚。张淑棉觉得再不和这个男人分手,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前途。在她提出离婚期间,法院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为了她的安全,让她借宿法院,而男人竟带着刀四处找她。最后,在法庭上,法官面前摆着的手铐才使得暴虐的男人不再嚣张。
离婚后的张淑棉,有房不敢住,心想此处不能呆,那就远走他乡吧!去哪儿呢?有人曾说过新疆很大,土地肥沃,也许那儿就是自己的归宿吧。这么想着,她就赶紧收拾东西,该卖的卖了,该送人的送了人。临走的头一天,她买了几刀纸来到母亲坟头,一边烧纸一边给母亲诉说心里的苦衷:妈呀,我这一走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来,你就在天堂好好地呆着,愿上苍保佑你一切都幸福,不再有苦难。说完,她用铁锨给母亲坟头添了点土,从此便离开了故土商洛。
张淑棉从乌鲁木齐下了火车,跟着一个熟人一直走到了北疆阿尔泰地区一个名叫吉木乃的地方。吉木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北部边陲,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141公里,是新疆的主要牧业县之一。张淑棉到了这里,才听说这地方很苦,春旱多风,秋季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冬季常有风雪灾害。但不管如何,总算换了个环境吧!张淑棉从此改名张竟经,依然开裁缝铺,也办裁剪学习班。她是个要强的人,用勤劳的双手在吉木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远离故土的地方为自己赢得了美名!
三
张淑棉刚到新疆时,日子虽苦,但不再有精神和肉体的磨难,每天都很开心,那种愉悦就像是解放初期她跟在大人们屁股后面扭秧歌,总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毫无疑问,心灵的愉悦,让她天天心情亢奋。张淑棉是所在社区公认的能人,有一手好手艺,无论谁来求她,她都满口应承,对人和蔼可亲,小事从不计较,社区有啥活动,领导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张淑棉。譬如文化活动,张淑棉不但是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且是一个号召力极强的组织者。对社区干部来说,有了张淑棉参与,任何社会活动都会省力省钱省时间,可谓“多快好省”。正因为如此,张淑棉几乎年年被评为居民模范、“三八”红旗手。
张淑棉告诉笔者,她在新疆这么多年,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是周围的好邻居、身边好姐妹的爱护和帮助,让她挺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身心解放了,我高兴啊!”
张淑棉一高兴就跑到夕阳红队伍里唱歌跳舞,给吉木乃城里那些退休的老太太们排节目,组织张竟经舞蹈队,还经常登台演出,她排演的节目不但上了地区的大舞台,还得了许多大奖。另外,她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参加县上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手工艺术品展,也居然一展成名,得了地区的铜奖。
2006年,心情超好的张淑棉在吉木乃大街上溜达,一时“心血来潮”用她的话说),想把美丽的吉木乃画在纸上,于是,她就跑到文化用品店里买来宣纸和笔墨,回到家里就泼墨挥毫,画了一幅长长的《印象吉木乃》,此画竟被阿尔泰地区文化部门看中,一时得名,竟成了“北疆名人”。消息经媒体传出,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她到首府乌鲁木齐做客直播,美名远扬。
我与张淑棉认识完全是一种巧合。大约2008年深秋,我把一张商洛同乡会第一次会员合影照放在了博客上,几天后,一位陌生的女子给我留言,告诉我她妈妈也很想加入同乡会,并告诉我,她妈妈是商州区人,来新疆已经二十多年了,没想到新疆还有这么多的商洛人。作为首任同乡会会长,我当然表示欢迎。之后,张淑棉的女儿经常与我联系,给我说她妈妈的故事。最令我感到敬佩的是,张淑棉居然在写电视剧本,而且一写就是62集。前年,张淑棉托女婿把她的剧本拿到乌鲁木齐让我看,62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剧本,它应该是张淑棉用自己人生绘就的一幅跨越世纪的画卷。
最新消息,北京一位影视高手已经和张淑棉取得联系。作为她的同乡,我真诚地为她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