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渐渐逝去的桐木风箱
文章字数:828
八十年代中期我曾写过一篇《长面条定亲》的文章,发表在省市级多家报刊上,里面有着这样一个细节:“于是乎,小伙子钻进灶火,把一个二尺五的桐木风箱拉得“啪啪”直响,让疙瘩火呼呼乱窜。在案板上忙活的母亲,也把擀杖滚得“丁丁当当”,像是戏台子上的“吵台子”一样,只等着大戏开场——
的确,那年月,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风箱,做饭时,拉动风箱杆,扑嗒扑嗒,火苗也随着节奏一强一弱,一明一暗。而烧火拉风箱简直就是一种活享受,让人听了心情马上得到愉悦、心里美滋滋的。听着这声音,又使人有了新的生活的奔头。
那年代农村人过红白喜事,主家则要向邻里借来七八口大环锅,铁锅是一字型排成行支立着,再用土柸绕锅一圈围得严严实实,然后用泥巴糊住缝隙。风箱自然是一口锅配带一个,烧火的大都是上了岁数的男人,一旦烧起火来,“啪嗒、啪嗒!”响,声音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尤其是村南头铁匠铺杨师傅那个风箱,一般人没功夫是拉不动的,只见杨师傅夹着烧的红堂堂的铁料不停地翻呵转呵,他那个儿子光着膀子在拉风箱,那个姿势啊,真是把吃奶的劲都使了出来。
那年代柴火也是很稀缺的,就连河边的野草也被人连根拔了去当柴烧。而用风箱烧火做饭还取决于柴的干湿,干柴自然好着,火且旺,一旦柴湿了,一拉风箱只顾冒黑烟,就是不起火焰,直熏的人两眼泪连连,这时候就想起农村人唱的花鼓戏《石榴娃烧火》来,柴湿的烧不着,石榴娃那个苦啊、愁啊,绝望之极!想着拉着,拉着想着,由于湿柴慢慢地被烘干,“嘭”地一声火着了,心情也随着那“嘭”地一声开朗了起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慢慢地有吃的有喝的了,日子好过了,紧接着,在搞新农村建设中,锅灶改建了,由原来的风箱烧火做饭一改为自吸灶,好多农家盖起了新楼房,灶房上竖起了高高的烟筒,还有像哪家人过红白喜事什么的,也由鼓风机替代了原来的风箱,从此,那祖祖辈辈人用的桐木风箱慢慢地被人们从生活中遗弃了、淘汰了,而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了。
别了,那渐渐逝去的桐木风箱;别了,那段刻骨铭心般的苦难岁月。
的确,那年月,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风箱,做饭时,拉动风箱杆,扑嗒扑嗒,火苗也随着节奏一强一弱,一明一暗。而烧火拉风箱简直就是一种活享受,让人听了心情马上得到愉悦、心里美滋滋的。听着这声音,又使人有了新的生活的奔头。
那年代农村人过红白喜事,主家则要向邻里借来七八口大环锅,铁锅是一字型排成行支立着,再用土柸绕锅一圈围得严严实实,然后用泥巴糊住缝隙。风箱自然是一口锅配带一个,烧火的大都是上了岁数的男人,一旦烧起火来,“啪嗒、啪嗒!”响,声音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尤其是村南头铁匠铺杨师傅那个风箱,一般人没功夫是拉不动的,只见杨师傅夹着烧的红堂堂的铁料不停地翻呵转呵,他那个儿子光着膀子在拉风箱,那个姿势啊,真是把吃奶的劲都使了出来。
那年代柴火也是很稀缺的,就连河边的野草也被人连根拔了去当柴烧。而用风箱烧火做饭还取决于柴的干湿,干柴自然好着,火且旺,一旦柴湿了,一拉风箱只顾冒黑烟,就是不起火焰,直熏的人两眼泪连连,这时候就想起农村人唱的花鼓戏《石榴娃烧火》来,柴湿的烧不着,石榴娃那个苦啊、愁啊,绝望之极!想着拉着,拉着想着,由于湿柴慢慢地被烘干,“嘭”地一声火着了,心情也随着那“嘭”地一声开朗了起来。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慢慢地有吃的有喝的了,日子好过了,紧接着,在搞新农村建设中,锅灶改建了,由原来的风箱烧火做饭一改为自吸灶,好多农家盖起了新楼房,灶房上竖起了高高的烟筒,还有像哪家人过红白喜事什么的,也由鼓风机替代了原来的风箱,从此,那祖祖辈辈人用的桐木风箱慢慢地被人们从生活中遗弃了、淘汰了,而一个全新的时代来临了。
别了,那渐渐逝去的桐木风箱;别了,那段刻骨铭心般的苦难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