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万家灯火闹元宵
田家声
文章字数:1069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也称“灯节”,神州大地万家灯火,处处闹元宵。一个“闹”字,恰如其份地烘托出元宵节的热烈场面。
    元宵是个古老的节日。早在汉朝时,正月十五已是个不寻常的节日了。《史记》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据考,太一也称“泰一”,是北极神的别名。《汉书》上也说:“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由此可见,一方面皇家在正月十五祭祀北极神,另一方面民间则夜不禁行,可以肆无忌惮地任意外出赏灯玩耍。
    正月十五又称“上元”,据说此日是天官大帝的诞辰日。唐朝奉道教为国教,便举行种种祝节活动。到了北宋初年,元宵节由三夜扩为五夜。北宋文人孟元老在其所著《东京梦华录》里,如此描述当时汴京人过元宵节的情形:“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廓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字谜,奇巧百端,一新耳日。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门上皆隔离带神仙故事……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蜓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剌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绘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古代人十分重视“灯节”。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开始,市面上就挂出了各种花灯,供人购买。灯市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都在精心挑选自己所喜爱的花灯。十五日开始算“正灯”,也就是灯节的正日,不但各处有灯会,比赛花灯,小孩们也纷纷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四处游玩,这种热闹的场面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八的“落灯”。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里提到当时形形色色的花灯:“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所谓无骨灯者,其法用绢囊贮粟为胎,因之烧缀,及成去粟,则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无其比……此外有金鱼灯,则刻镂金珀玳瑁以饰之。珠子灯则以玉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则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此外有五色蜡纸,菩提叶,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又有深闺巧娃,剪纸而成,尤为精妙。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所有这些匠心独具的巧妙花灯和后世相较也毫不逊色,表现了我国古代人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