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深山的年轻人
文章字数:3520
一下课,代娅鑫和苏妮就被学生们包围了,跳绳、老鹰捉小鸡、砸沙包……瞧,他们玩的多开心。
苏妮向我们展示学生送给她的元旦礼物,虽不值钱却是学生们用心做的。
商南县十里坪镇白鲁础村,是商南县最偏远的乡村,白鲁础九年制学校是商南最边远的高寒特困学校。在这样一个拥有不到300名学生的山区学校,25名教师中有21名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坚守在教学一线,用他们的知识与青春照亮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前路,用青春换来大山的希望。自己提水、自己做饭,没有商场,没有网络……城市年轻人不用做的他们都要亲力亲为,城市年轻人轻而易举可以拥有的是他们的奢望,他们之所以如此选择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大山里的孩子!
大山里的坚守
赵运山,白鲁础九年制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今年只有34岁的他,却已经在这里教书11年了。2004年从商洛师专毕业时,刚好遇到首次陕西省招考教师,因为是商南十里坪镇人,心想要离父母近点,方便照顾家里,就报考了商南。虽然十里坪镇距离白鲁础村只有十几里路,赵运山以前也只是听说过,但从没来过这里。报到的时候,还是为这里的偏远闭塞感到惊讶。那时还没有水泥路,一路的土石路,每次骑着摩托车从家里赶过来,总是灰头土脸。赵运山从教书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在教数学。从教十几年,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们都顺利去了县城念高中。“别看我们这里是偏远山区的学校。我们的升学率还是很高的。每年有近乎一半的学生从这里考上了高中。”赵运山说,“这里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去外地打工,所以他们都早早就懂事,知道只有靠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
“最难受就是遇到学生辍学。”赵运山说,2005年前后,一下少了十几个学生。那时通讯联络不方便,老师只能上门去劝导学生继续念书。对于那些实在劝不回来的学生,赵运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遗憾。可喜的是最近这几年,通过老师的教导及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辍学现象很少发生了。
当年和赵运山一起来的六个人,现在只有他一人还坚守在这里。赵运山说,每天工作都很繁忙,似乎从来没有时间考虑过离开的问题。十年里,陪伴赵运山最久的可能就是他常用的火盆了。因为白鲁础冬季寒冷,时间又比较长,老师经常把火盆随身带着,上班提到办公室,下班提回宿舍。小小的火盆,陪伴着赵运山度过了青春时光。火盆温暖着他,而他却温暖着孩子们的梦想。
长期以来,赵运山和妻子两地分居,每周末他都奔波于家里和学校之间。工作这么多年,不但骑坏了一台摩托车,还患上了关节炎。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有欢乐有痛苦,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让赵运山离开这里,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青春在深山闪光
李玉梅至今还记得初到白鲁础学校的那天:天阴沉沉的,虽说才是初秋,却已感受到了地势高所带来的寒气。她提着行李下了班车,跟着下车的婆婆抱着才三个月大的儿子。一阵凉气袭来,婆婆当即将小被子裹了裹孩子。“虽然是本地人,但也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确实比其他地方冷一点。”李玉梅说起当时的第一印象。
身材纤细,留着一头精干短发的李玉梅今年29岁,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李玉梅通过参加村官考试当上了清油河的村官,三年服务期满后,她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学教育专业的,还是想当老师。”她说,2012年她如愿考上了特岗教师,被分到了白鲁础九年制学校的下属村小——大竹园小学,距离白鲁础学校有半小时的车程。2013年由于表现突出,李玉梅被调到现在的白鲁础学校教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和地理。“这两个地方环境差不多,难的就是离家远。”李玉梅说。
刚来白鲁础时,李玉梅的孩子还小,身边不能离人。平常上课时婆婆就照看,她下课回来了就赶紧给孩子喂奶,洗尿布等。一切处理完,还要备课、批阅作业,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根本没时间感叹居住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了三个月后,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小孩子实在扛不住,才让婆婆带着孩子回到了县城。往后的日子便是每周回家一次,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都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内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陪在他身边,但同时又很感谢我的孩子。每次看到他,都让我很心疼学生,让我投入更多的感情给学生。他们当中有的父母也离得很远,在外打工,我就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来关心。”因为“教育”留在山里成了每名年轻教师间无形的纽带和信念。现在,李玉梅的儿子快三岁了,一直由婆婆带着,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她痛苦。“隔两天会跟儿子通话,夜深了会因想念而不知不觉流眼泪。”李玉梅,她放下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离开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和赵运山走过的青春一样,李玉梅的青春,也承载着山里孩子稚嫩的希望。
以校为家的“姐妹花”
“我们俩是老乡,同学,又因一起来白鲁础中学从教而成为同事。”2013年9月份,来自商州区夜村镇的苏妮和代娅鑫相继通过招教考试分到白鲁础九年制学校。虽然两人做好了去农村的准备,可下车时还是被这里的高山震撼了。“我爸妈送我来的,一下车就把我往车上推,直说还是回去算了,全然不顾在一旁迎接的表情尴尬的校长。”今年25岁的苏妮回忆。而代娅鑫直到现在还没敢让父母来学校探视过:“我怕我爸妈担心我,从来不说这里条件的艰苦,他们有几次说要来都让我给挡了。”
这对“姐妹花”来到高寒偏远山区任教,首先面对的便是生活上的挑战。“刚开学,灶上每天做很稠很稠的糊汤,但我们商州的糊汤都是稀的,根本吃不下去。”苏妮说,其实也就是无意间跟校长抱怨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灶上就做了稀糊汤。“为了照顾我们的口味,学校专门把伙食改成了周一、三、五早餐做稀糊汤,周二和周四做大米稀饭,我们几个当时特别感动,没想到学校这么重视我们。”代娅鑫说。由于山里买东西不方便,两人便尽可能置办一切能拿得动的生活用品。“我宿舍除了水桶和脸盆,其他都是从城里一件件带过来的。”代娅鑫指着集卧室、厨房、办公室于一体的宿舍介绍说,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被褥、简易衣柜,都是借每次回家“蚂蚁搬家”般一件一件搬来的。“这个切菜板是上次从一个调走的老师宿舍淘的,这床被子是我妈准备给我结婚置的嫁妆,山里太冷了就提前拿来用了。”她的宿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室内唯一有温度的就是床上铺着的电热毯。
两位美女老师的到来自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课堂上她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课下是陪着孩子们谈人生、聊理想的大姐姐。“改变不了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并从中找寻快乐。”这是代娅鑫经常给学生们讲的话。在两位老师看来,这里的学生能吃苦、有志气,淳朴善良,缺的就是好老师的指引。“我俩高中前都在农村上学,知道一个好老师对一班学生的影响,我们就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走出这大山,少走些弯路。”代娅鑫说。每到周末,不回家的青年老师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谈理想、聊人生,生活也很惬意。
弥补学生“体育短腿”
高高的个子,腼腆的笑容,体育老师陈伟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成熟。晚自习结束已是9点多,进入屋里,端上冒着热气的茶水,寒气顿时少了许多。陈伟东是山阳县人,从西安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家参加了幼教招考。陈伟东笑着说,“那时,父母开车送我来的,父母见到这里的环境后,当即就说,‘咱走吧,不在这里呆了,来年重新考。’可是我当时想着,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再说还有那么多一起来的年轻人,人家能呆我也能。”
幼儿园老师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温柔甜美的女老师,而作为一个大男生,去当幼儿教师本来就难,更何况陈伟东自己小时候都没上过幼儿园。当他面对啼哭不止的小孩时,自己都快被急哭了。在幼儿园经历了入职后艰难的第一年后,陈伟东被调到了初中部教体育课。这一次,有了之前的经验,陈伟东教学顺利了很多。“根据初中生积极、爱表现的性格特点,我有意在教学中穿插讲授在体校学习的跆拳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陈伟东说,看到学生仍然在做以前的广播体操,他专门去学习最新的一套,带回来教给全校的师生。由于颠覆了以前体育课跑步、自由活动等传统项目,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前所未见的运动项目,陈伟东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很积极。“一方面希望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想培养一下特长,希望跆拳道对他们将来深造有帮助吧。”陈伟东说,他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充实,除了教体育,他还兼任了七、八年级的美术课,还要制定全校学生营养午餐的食谱。“最大的困难就是回家太艰难。每次都要先去商南县城,再坐车回山阳。去年有次遇到大雪,班车过不去的地方,所有乘客都下车铲雪,路面清理干净了再上车,继续赶路。还有一回,因为错过车,辗转到丹凤县竹林关,再搭车回山阳。下午两点出发,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讲起回家的种种艰辛,陈伟东显得很平淡,他说自己喜欢孩子,现在慢慢对这里产生了感情,在他的生活里,孩子们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苏妮向我们展示学生送给她的元旦礼物,虽不值钱却是学生们用心做的。
商南县十里坪镇白鲁础村,是商南县最偏远的乡村,白鲁础九年制学校是商南最边远的高寒特困学校。在这样一个拥有不到300名学生的山区学校,25名教师中有21名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坚守在教学一线,用他们的知识与青春照亮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前路,用青春换来大山的希望。自己提水、自己做饭,没有商场,没有网络……城市年轻人不用做的他们都要亲力亲为,城市年轻人轻而易举可以拥有的是他们的奢望,他们之所以如此选择只有一个目的:为了大山里的孩子!
大山里的坚守
赵运山,白鲁础九年制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今年只有34岁的他,却已经在这里教书11年了。2004年从商洛师专毕业时,刚好遇到首次陕西省招考教师,因为是商南十里坪镇人,心想要离父母近点,方便照顾家里,就报考了商南。虽然十里坪镇距离白鲁础村只有十几里路,赵运山以前也只是听说过,但从没来过这里。报到的时候,还是为这里的偏远闭塞感到惊讶。那时还没有水泥路,一路的土石路,每次骑着摩托车从家里赶过来,总是灰头土脸。赵运山从教书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在教数学。从教十几年,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们都顺利去了县城念高中。“别看我们这里是偏远山区的学校。我们的升学率还是很高的。每年有近乎一半的学生从这里考上了高中。”赵运山说,“这里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去外地打工,所以他们都早早就懂事,知道只有靠努力学习,才能走出大山。”
“最难受就是遇到学生辍学。”赵运山说,2005年前后,一下少了十几个学生。那时通讯联络不方便,老师只能上门去劝导学生继续念书。对于那些实在劝不回来的学生,赵运山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遗憾。可喜的是最近这几年,通过老师的教导及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辍学现象很少发生了。
当年和赵运山一起来的六个人,现在只有他一人还坚守在这里。赵运山说,每天工作都很繁忙,似乎从来没有时间考虑过离开的问题。十年里,陪伴赵运山最久的可能就是他常用的火盆了。因为白鲁础冬季寒冷,时间又比较长,老师经常把火盆随身带着,上班提到办公室,下班提回宿舍。小小的火盆,陪伴着赵运山度过了青春时光。火盆温暖着他,而他却温暖着孩子们的梦想。
长期以来,赵运山和妻子两地分居,每周末他都奔波于家里和学校之间。工作这么多年,不但骑坏了一台摩托车,还患上了关节炎。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有欢乐有痛苦,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让赵运山离开这里,他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青春在深山闪光
李玉梅至今还记得初到白鲁础学校的那天:天阴沉沉的,虽说才是初秋,却已感受到了地势高所带来的寒气。她提着行李下了班车,跟着下车的婆婆抱着才三个月大的儿子。一阵凉气袭来,婆婆当即将小被子裹了裹孩子。“虽然是本地人,但也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确实比其他地方冷一点。”李玉梅说起当时的第一印象。
身材纤细,留着一头精干短发的李玉梅今年29岁,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李玉梅通过参加村官考试当上了清油河的村官,三年服务期满后,她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学教育专业的,还是想当老师。”她说,2012年她如愿考上了特岗教师,被分到了白鲁础九年制学校的下属村小——大竹园小学,距离白鲁础学校有半小时的车程。2013年由于表现突出,李玉梅被调到现在的白鲁础学校教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和地理。“这两个地方环境差不多,难的就是离家远。”李玉梅说。
刚来白鲁础时,李玉梅的孩子还小,身边不能离人。平常上课时婆婆就照看,她下课回来了就赶紧给孩子喂奶,洗尿布等。一切处理完,还要备课、批阅作业,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根本没时间感叹居住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了三个月后,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小孩子实在扛不住,才让婆婆带着孩子回到了县城。往后的日子便是每周回家一次,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都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内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陪在他身边,但同时又很感谢我的孩子。每次看到他,都让我很心疼学生,让我投入更多的感情给学生。他们当中有的父母也离得很远,在外打工,我就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来关心。”因为“教育”留在山里成了每名年轻教师间无形的纽带和信念。现在,李玉梅的儿子快三岁了,一直由婆婆带着,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她痛苦。“隔两天会跟儿子通话,夜深了会因想念而不知不觉流眼泪。”李玉梅,她放下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离开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和赵运山走过的青春一样,李玉梅的青春,也承载着山里孩子稚嫩的希望。
以校为家的“姐妹花”
“我们俩是老乡,同学,又因一起来白鲁础中学从教而成为同事。”2013年9月份,来自商州区夜村镇的苏妮和代娅鑫相继通过招教考试分到白鲁础九年制学校。虽然两人做好了去农村的准备,可下车时还是被这里的高山震撼了。“我爸妈送我来的,一下车就把我往车上推,直说还是回去算了,全然不顾在一旁迎接的表情尴尬的校长。”今年25岁的苏妮回忆。而代娅鑫直到现在还没敢让父母来学校探视过:“我怕我爸妈担心我,从来不说这里条件的艰苦,他们有几次说要来都让我给挡了。”
这对“姐妹花”来到高寒偏远山区任教,首先面对的便是生活上的挑战。“刚开学,灶上每天做很稠很稠的糊汤,但我们商州的糊汤都是稀的,根本吃不下去。”苏妮说,其实也就是无意间跟校长抱怨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灶上就做了稀糊汤。“为了照顾我们的口味,学校专门把伙食改成了周一、三、五早餐做稀糊汤,周二和周四做大米稀饭,我们几个当时特别感动,没想到学校这么重视我们。”代娅鑫说。由于山里买东西不方便,两人便尽可能置办一切能拿得动的生活用品。“我宿舍除了水桶和脸盆,其他都是从城里一件件带过来的。”代娅鑫指着集卧室、厨房、办公室于一体的宿舍介绍说,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被褥、简易衣柜,都是借每次回家“蚂蚁搬家”般一件一件搬来的。“这个切菜板是上次从一个调走的老师宿舍淘的,这床被子是我妈准备给我结婚置的嫁妆,山里太冷了就提前拿来用了。”她的宿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室内唯一有温度的就是床上铺着的电热毯。
两位美女老师的到来自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课堂上她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课下是陪着孩子们谈人生、聊理想的大姐姐。“改变不了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并从中找寻快乐。”这是代娅鑫经常给学生们讲的话。在两位老师看来,这里的学生能吃苦、有志气,淳朴善良,缺的就是好老师的指引。“我俩高中前都在农村上学,知道一个好老师对一班学生的影响,我们就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走出这大山,少走些弯路。”代娅鑫说。每到周末,不回家的青年老师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谈理想、聊人生,生活也很惬意。
弥补学生“体育短腿”
高高的个子,腼腆的笑容,体育老师陈伟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稳、成熟。晚自习结束已是9点多,进入屋里,端上冒着热气的茶水,寒气顿时少了许多。陈伟东是山阳县人,从西安文理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家参加了幼教招考。陈伟东笑着说,“那时,父母开车送我来的,父母见到这里的环境后,当即就说,‘咱走吧,不在这里呆了,来年重新考。’可是我当时想着,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再说还有那么多一起来的年轻人,人家能呆我也能。”
幼儿园老师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温柔甜美的女老师,而作为一个大男生,去当幼儿教师本来就难,更何况陈伟东自己小时候都没上过幼儿园。当他面对啼哭不止的小孩时,自己都快被急哭了。在幼儿园经历了入职后艰难的第一年后,陈伟东被调到了初中部教体育课。这一次,有了之前的经验,陈伟东教学顺利了很多。“根据初中生积极、爱表现的性格特点,我有意在教学中穿插讲授在体校学习的跆拳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陈伟东说,看到学生仍然在做以前的广播体操,他专门去学习最新的一套,带回来教给全校的师生。由于颠覆了以前体育课跑步、自由活动等传统项目,给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前所未见的运动项目,陈伟东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很积极。“一方面希望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想培养一下特长,希望跆拳道对他们将来深造有帮助吧。”陈伟东说,他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充实,除了教体育,他还兼任了七、八年级的美术课,还要制定全校学生营养午餐的食谱。“最大的困难就是回家太艰难。每次都要先去商南县城,再坐车回山阳。去年有次遇到大雪,班车过不去的地方,所有乘客都下车铲雪,路面清理干净了再上车,继续赶路。还有一回,因为错过车,辗转到丹凤县竹林关,再搭车回山阳。下午两点出发,到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讲起回家的种种艰辛,陈伟东显得很平淡,他说自己喜欢孩子,现在慢慢对这里产生了感情,在他的生活里,孩子们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