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寄·商州·《徐霞客游记》
文章字数:2936
在中国,凡读过点古典文学者,几乎都知道李寄这个人。她是东晋文学家干宝《搜神记》中《李寄》篇中的主人公,说的是少年女英雄李寄杀大蛇为民除害的故事,文字生动,把少女李寄写得活灵活现。新时期出版、发行量很大的《历代散文选》把《李寄》收入,影响很大。但是,此李寄并非实有其人,只是个文学形象而已。然,现实中确有个李寄,我此篇文章说的就是他。因为,在我看来,虽然因为诸种原因,其名声不是很大,但在文学、地理学上贡献却是极大的。特别是他和古商州(今日的商洛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商洛人不可不知并引为骄傲的人物。
李寄的父亲是伟大的文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不但享誉中国,在世界地理文献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99年版的《辞海》对他这样介绍:“徐霞客(1587-1641)即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死于明崇祯七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专门从事旅行,踪迹所到,北至燕、晋,南至云、桂、两广。旅途中备尝艰辛,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记载。死后有季梦良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应该说这个介绍基本上是对的,但很不全面。它没有提到徐曾西至豫、陕。实际上,在他36岁(1623)时,曾西游河南嵩山及陕西的华山。行程是当年二月一日离家,经由徐州、开封,陆行十九日抵郑州,三十日入潼关,宿华岳庙,三月四日登上秦岭之巅,然后一路南行,五日至商州(今商洛)的洛南石门;后渡洛水源,经景村,宿草树沟;六日过老君峪(今属丹凤),七日到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然后在花庙前的码头,雇船入丹江。九日过竹林关(游记中称“龙关”)。十日出商州地界进入湖北。所有这些,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得清清楚楚。仅此一点,足可说明《辞海》中的介绍不够全面。
徐霞客有4个儿子,分属4个女人所生。老大为原配夫人生,老二为继室生,老三为妾全氏生,李寄是其4个儿子中的老么,是霞客小妾所生,其母姓周。据《清诗纪事初编》记载,他之所以取名李寄,有着十分令人同情和辛酸的原因。原来,周氏怀了儿子后,霞客即启程游闽,接着又去广东罗浮山。在他离家后不久,继室便乘机把周氏撵出了门。怀着大肚子的周氏无路可走,只好嫁给了一位李姓丈夫。这样,儿子出生以后只好跟随继父姓李了。至于取名寄,那是在他懂事以后,觉得自己只是寄养于李家,实际是徐家的儿子之故。从此便可看出,李寄是个很有思想又很倔强的人。
李寄不愧是徐霞客的儿子,他继承了乃父的遗传基因,从小聪明好学,且极富文学天才,既善于写诗,亦爱好旅行。因甚感身世之凄凉,故一生未娶,亦不愿做官。他一生著作甚多,以《天心阁随笔》最为著名。他写作勤奋,除了字介立外,还取了许多符合自己身世和性格的笔名和号,如由里山人、昆仑山樵、萍客、甕里书、白眼狂生、三因居士、后阳子,等等等等。然而最值得时人和后人称道的,就是把其父徐霞客的日记整理齐全,成为煌煌名著《徐霞客游记》。尽管在他整理之前,已有数人整理过该书,但错讹甚多,且遗漏亦多。因为徐霞客从外地最后一次回家,很快就因病去世,其日记自己没有机会整理,只是一大堆散乱的篇章,故其他人整理的稿子,很难成为后人大加赞许的著名地理学著作。仅这一点,李寄功莫大焉!徐霞客说啥也想不到,他的这位小妾所生的遗腹子,竟然使自己在死后多年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名人。
《徐霞客游记》其所以能彪炳于后世,里边有着十分曲折的故事。据清人史夏隆在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为其订正后的游记写的序中称:霞客死后,“闻其随籍属稿,转述甚多,今所存记四册,同里曹生学游购为枕秘,余累索不得,至丙午(1666)而得之。方快披阅,而草塗荒冗,殊难为观,须经抄订,方可成书,即录其四分之一。”前后经过二十多年,这才粗整理完毕。后来有友人告诉史,霞客尚有子李寄在,于是,史老先生便把他整理过的稿子还给李寄,使“传其书、传其事,以传其人。”此后,奚又溥于1703年在整理史夏隆本后在其序中又说:“惜先生(指徐霞客)归未几,即捐馆舍,是书末经誊写。时有会明季翁者,设教先生家,见而奇之。恐原稿久而失传,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手録成,遂蔚然大观。不意鼎革(即清代明)时,原稿遭兵燹,誊本又缺,几有珠玉沉毁之慨。”这时,多亏小妾之子寄,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才得到了曹氏原本。他“一一録之,虽其间不无少缺,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崑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得以一显其奇者,固已不幸中之大幸也!”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霞客的族孙徐镇在游记重新付梓的序中说得更为详细:“族祖徐公,生有游癖,凡履齿所到,模范山水,积记成,积成书,惜未稿成而公卒,赖季君会明为之次其简编,后旋毁乎兵燹,赖公子介立(即李寄)访得义兴史氏、曹氏録本参校,而使得复成书。于时,名人巨公,莫不乐购其遗编,当卧游胜具。”从以上这些介绍中,我们得知,洋洋大观的《徐霞客游记》,若没有其四子李寄的重新校访整理,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完整书稿。因此,我们说,李寄先生对中国的文化界和地理学界的贡献,可以说是功劳莫大的人了。
有人会问,李寄对其父徐霞客文稿的整理,固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你文章的题目是《李寄·商州·徐霞客游记》,他到底与商州(今商洛)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有,不但有,还十分密切呢!正如本文开初所讲,今天流传的《徐霞客游记》,有关他上华山、登秦岭、出石门、过景村、宿老君峪,到龙驹寨上船,游丹江的完整记载,在李寄整理之前诸本是没有的,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游记就和商州(今商洛)扯不上任何关系了。据1928年丁文江先生编的《徐霞客年谱》引清代陈泓对“游记”校勘中说,李寄得到史夏隆和季会明的手抄本后,发现涂抹之处甚多,待得到曹家的录本互相对照,“从日影中照出曹氏(会明)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和介翁(李寄)即年苦心……仅于改篡涂抹中,得游太华……数记已录入季本。”千万别小看这简单的几十个字,却暴出个大秘密。就是说若没有他“从日影中照出”这种细致的辨别,徐霞客就和陕西商州(今商洛)没什么关系了。想想看,古人用墨笔改稿新痕压旧痕,只有对着日光仔细观看,才能发现它们的不同。感谢李寄的工作认真精神,就是这一“认真”,才使陕西商州(今商洛)与“游记”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之所以把本文定为《李寄·商州·徐霞客游记》,目的就是为了今天的商州(今商洛)人不可忘记李寄对商州文化贡献的这一功劳。
本文开头讲《辞海》徐霞客一栏介绍得不全面,我猜想与编者没有得到李寄的材料有关。然而令我感慨的是,关于徐老先生游古商州这一段历史,从清朝到民国,各种商洛人自己编的资料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只是在前不久出版的《商洛地方志》才补上了它,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一二千字的原文录入,是个小遗憾。
徐霞客游商洛这件事,二十多年前我在查资料后就知道,当时我还在任职,曾多次想组织作家、书画家、摄影家,重走一遍老先生走过的路,今昔相对比,整理一套较为完整的资料。怎奈工作太忙,终于未能成行。退休后近二十年来,这件事一直在心中打鼓,但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今我已步入八十岁的大门,虽然重病缠身,总觉得这是一笔良心债。于是,便拿起了笔,今天写一段,明天写一段,足足用了几周时间,终于把它写起。搁笔已久,重新提起这小小的笔杆,对我来说觉得它太重了,不管文字优美与否,能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也算是尽了一个商洛人的义务。
李寄的父亲是伟大的文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他的名著《徐霞客游记》不但享誉中国,在世界地理文献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99年版的《辞海》对他这样介绍:“徐霞客(1587-1641)即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死于明崇祯七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幼年好学,博览图经地志。因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专门从事旅行,踪迹所到,北至燕、晋,南至云、桂、两广。旅途中备尝艰辛,其观察所得,按日记记载。死后有季梦良等整理成富有地理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应该说这个介绍基本上是对的,但很不全面。它没有提到徐曾西至豫、陕。实际上,在他36岁(1623)时,曾西游河南嵩山及陕西的华山。行程是当年二月一日离家,经由徐州、开封,陆行十九日抵郑州,三十日入潼关,宿华岳庙,三月四日登上秦岭之巅,然后一路南行,五日至商州(今商洛)的洛南石门;后渡洛水源,经景村,宿草树沟;六日过老君峪(今属丹凤),七日到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然后在花庙前的码头,雇船入丹江。九日过竹林关(游记中称“龙关”)。十日出商州地界进入湖北。所有这些,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得清清楚楚。仅此一点,足可说明《辞海》中的介绍不够全面。
徐霞客有4个儿子,分属4个女人所生。老大为原配夫人生,老二为继室生,老三为妾全氏生,李寄是其4个儿子中的老么,是霞客小妾所生,其母姓周。据《清诗纪事初编》记载,他之所以取名李寄,有着十分令人同情和辛酸的原因。原来,周氏怀了儿子后,霞客即启程游闽,接着又去广东罗浮山。在他离家后不久,继室便乘机把周氏撵出了门。怀着大肚子的周氏无路可走,只好嫁给了一位李姓丈夫。这样,儿子出生以后只好跟随继父姓李了。至于取名寄,那是在他懂事以后,觉得自己只是寄养于李家,实际是徐家的儿子之故。从此便可看出,李寄是个很有思想又很倔强的人。
李寄不愧是徐霞客的儿子,他继承了乃父的遗传基因,从小聪明好学,且极富文学天才,既善于写诗,亦爱好旅行。因甚感身世之凄凉,故一生未娶,亦不愿做官。他一生著作甚多,以《天心阁随笔》最为著名。他写作勤奋,除了字介立外,还取了许多符合自己身世和性格的笔名和号,如由里山人、昆仑山樵、萍客、甕里书、白眼狂生、三因居士、后阳子,等等等等。然而最值得时人和后人称道的,就是把其父徐霞客的日记整理齐全,成为煌煌名著《徐霞客游记》。尽管在他整理之前,已有数人整理过该书,但错讹甚多,且遗漏亦多。因为徐霞客从外地最后一次回家,很快就因病去世,其日记自己没有机会整理,只是一大堆散乱的篇章,故其他人整理的稿子,很难成为后人大加赞许的著名地理学著作。仅这一点,李寄功莫大焉!徐霞客说啥也想不到,他的这位小妾所生的遗腹子,竟然使自己在死后多年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文化名人。
《徐霞客游记》其所以能彪炳于后世,里边有着十分曲折的故事。据清人史夏隆在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为其订正后的游记写的序中称:霞客死后,“闻其随籍属稿,转述甚多,今所存记四册,同里曹生学游购为枕秘,余累索不得,至丙午(1666)而得之。方快披阅,而草塗荒冗,殊难为观,须经抄订,方可成书,即录其四分之一。”前后经过二十多年,这才粗整理完毕。后来有友人告诉史,霞客尚有子李寄在,于是,史老先生便把他整理过的稿子还给李寄,使“传其书、传其事,以传其人。”此后,奚又溥于1703年在整理史夏隆本后在其序中又说:“惜先生(指徐霞客)归未几,即捐馆舍,是书末经誊写。时有会明季翁者,设教先生家,见而奇之。恐原稿久而失传,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手録成,遂蔚然大观。不意鼎革(即清代明)时,原稿遭兵燹,誊本又缺,几有珠玉沉毁之慨。”这时,多亏小妾之子寄,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才得到了曹氏原本。他“一一録之,虽其间不无少缺,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崑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得以一显其奇者,固已不幸中之大幸也!”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霞客的族孙徐镇在游记重新付梓的序中说得更为详细:“族祖徐公,生有游癖,凡履齿所到,模范山水,积记成,积成书,惜未稿成而公卒,赖季君会明为之次其简编,后旋毁乎兵燹,赖公子介立(即李寄)访得义兴史氏、曹氏録本参校,而使得复成书。于时,名人巨公,莫不乐购其遗编,当卧游胜具。”从以上这些介绍中,我们得知,洋洋大观的《徐霞客游记》,若没有其四子李寄的重新校访整理,就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完整书稿。因此,我们说,李寄先生对中国的文化界和地理学界的贡献,可以说是功劳莫大的人了。
有人会问,李寄对其父徐霞客文稿的整理,固然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你文章的题目是《李寄·商州·徐霞客游记》,他到底与商州(今商洛)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有,不但有,还十分密切呢!正如本文开初所讲,今天流传的《徐霞客游记》,有关他上华山、登秦岭、出石门、过景村、宿老君峪,到龙驹寨上船,游丹江的完整记载,在李寄整理之前诸本是没有的,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游记就和商州(今商洛)扯不上任何关系了。据1928年丁文江先生编的《徐霞客年谱》引清代陈泓对“游记”校勘中说,李寄得到史夏隆和季会明的手抄本后,发现涂抹之处甚多,待得到曹家的录本互相对照,“从日影中照出曹氏(会明)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和介翁(李寄)即年苦心……仅于改篡涂抹中,得游太华……数记已录入季本。”千万别小看这简单的几十个字,却暴出个大秘密。就是说若没有他“从日影中照出”这种细致的辨别,徐霞客就和陕西商州(今商洛)没什么关系了。想想看,古人用墨笔改稿新痕压旧痕,只有对着日光仔细观看,才能发现它们的不同。感谢李寄的工作认真精神,就是这一“认真”,才使陕西商州(今商洛)与“游记”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之所以把本文定为《李寄·商州·徐霞客游记》,目的就是为了今天的商州(今商洛)人不可忘记李寄对商州文化贡献的这一功劳。
本文开头讲《辞海》徐霞客一栏介绍得不全面,我猜想与编者没有得到李寄的材料有关。然而令我感慨的是,关于徐老先生游古商州这一段历史,从清朝到民国,各种商洛人自己编的资料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只是在前不久出版的《商洛地方志》才补上了它,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一二千字的原文录入,是个小遗憾。
徐霞客游商洛这件事,二十多年前我在查资料后就知道,当时我还在任职,曾多次想组织作家、书画家、摄影家,重走一遍老先生走过的路,今昔相对比,整理一套较为完整的资料。怎奈工作太忙,终于未能成行。退休后近二十年来,这件事一直在心中打鼓,但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今我已步入八十岁的大门,虽然重病缠身,总觉得这是一笔良心债。于是,便拿起了笔,今天写一段,明天写一段,足足用了几周时间,终于把它写起。搁笔已久,重新提起这小小的笔杆,对我来说觉得它太重了,不管文字优美与否,能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也算是尽了一个商洛人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