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古稀老农春耕买种记
新华社记者 李思远 王 贤
文章字数:756
  裘皮帽、黑夹袄、高大微驼的身材……20日上午,三峡库首湖北秭归的农资市场格外热闹,农民们纷纷开始购买农资准备春耕,其中一位趴在柜台上选玉米种子的老人分外扎眼。
  这位老人是秭归县郭家坝镇白云山村四组村民马德仁,已年逾古稀。柜台的橱窗里,各种各样的种子琳琅满目,仅玉米种子就有十几种,这让老人挑花了眼,眼睛恨不得贴到了柜台的玻璃上。
  “这个品种有什么优点?”“生长期长不长?”“抗不抗寒?”“我家海拔有1800米,这品种适不适合在高山种?”未等店主回答,马德仁抛出了一连串问题。他的听力不太好,侧着身子凑近店主向宗和,要听个仔细。
  向宗和提高了说话音量,耐心地向他推荐一个新品种康农玉901,马德仁最后花290元买了6包玉米种子,5包除草剂,仅够种3亩地。“去年只要20元一斤,这种子贵了近一半,只要收成好,贵点无所谓。”
  原来,去年马德仁买了23斤种子,种了10多亩玉米,只收了6000多斤玉米,减产了近一半。由于镇上选购的不适应白云山村的山高严寒,没能及时成熟,一场雨水下来,不少烂在地里,有三四亩没收到粮食。“几千斤玉米全成了猪饲料,连肥料钱都没捞回来。”
  说起去年的遭遇,马德仁仍心有余悸、痛心不已。今年,他在选种上倍加小心,专门到70多公里外的县城、前年买种子的农资店买。
  马德仁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种地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我们能种个几亩地?大都撂了荒。”老人感慨,自家有20多亩地,自己顶多能种一半,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地,想种多少种多少。
  “这几年粮食种子越来越不好卖!”从事种子贸易26年的向宗和接话茬说,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旺季,种子却只销出1000斤,勉强达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不知不觉,时针指向10时,老人在农资店已呆了半个小时。头天晚上就赶到县城的马德仁与记者匆匆作别,到汽车站坐回家的汽车,开始又一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据新华社武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