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接生婆
文/图 记者 王 涛
文章字数:1514
  在村里,王金枝(右)年轻的时候帮助过很多产妇生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她的孙子、重孙都是在医院生产的。

  自古以来,受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限制,绝大多数产妇选择在家里生产,请妇女帮助接生,这些妇女逐渐成为“专业接生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人家生孩子大都靠村里的接生婆,在商洛山区,直到十几年前,村里的接生婆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接生婆也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双手剖开生死路
  “放松!用力!再用力!”一名额头布满细密汗珠的中年妇女,一边用手轻压着躺在床上的孕妇,一边柔声地鼓励着她。孕妇在痛苦地呻吟着,声音在寂静的山野里传得很远。
  这中年妇女就是王金枝,这是她接生时一个场景。王金枝出生在商南县赵川镇东岳坡村,今年70多岁了。她年轻的时候生了五六个孩子,而她也记得自己生第一孩子时的情景,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让她好几次差点晕过去,但婆婆柔声的安慰,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是那样的温暖并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让她顺利产下孩子。“从那时开始,我觉得接生婆的重要。”回忆起最初生孩子的经历,王金枝至今记忆犹新。
  作为过来人,王金枝有着丰富的生育经验。时间长了,当地只要有孕妇快生产的时候,都会提前跟她打招呼,要她帮忙接生。在当时,无论家庭贫富,生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头胎分娩,做丈夫和公婆的,心中既高兴又担忧,因为世间常说的“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多用来比喻临盆分娩的女人。所以家长都把接生婆视为送子的观世音,救命的活菩萨。她还记得,那个妇女快要生了,丈夫会提前将她接进家,双手捧上一碗糖水鸡蛋。接生婆洗过手,走进产房,一边询问一边观察,吩咐家人端来一盆热水和剪刀,点来一盏油灯,做好产前准备。
  随着临产妇女疼痛的加重,“临床经验”丰富的接生婆一边柔声细语地安慰着痛苦万状的产妇,一边用“屏气、下努、用劲”帮助她用力。婴儿哭喊着哇哇坠地之后,接生婆迅速掰开婴儿双腿,鉴定性别,并马上向房外通报:“生了,生个大胖儿子!”“生了,生了个丫头片子。”随后,接生婆把剪刀放在灯上炙烤消毒之后剪下脐带,用干净的布条捆好婴儿脐眼,穿上柔软干净的衣服,站在门外早已迫不急待的婆婆一步跨进了房,抱起尚未睁开眼的婴儿左亲亲右亲亲,脸上一朵花,心中一罐蜜,无比幸福。
  当然,有时候,面对难产,接生婆的本事也很有限,常常束手无策。有句话说接生婆是“双手剖开生死路”,完全正确。顺利的话母子平安,可弄不好就可能是条死路。那时候,经常可以听到村里一些妇女因为难产不在了。
  受人尊敬的职业
  接生婆并不都是女的。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有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陈小手》,写的就是帮产妇接生的男人陈小手曲折多变的命运。按西方人的观念,接生婆是新生命的施洗者,是第一个目睹奇迹降临的幸运之人。接生婆都手脚麻利,对待初次生育的妇女,接生婆总会以“过来人”的姿态开导她,并因势利导,辅助她生产。
  “现在都去医院,还有谁在家里生。”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王金枝很多年都没有接生过。但是回忆起曾经的做接生婆的经历,她还记忆犹新,每次当她把娃娃抱出来时,主人往往会喜笑颜开,赶忙吩咐给她煮碗荷包蛋,包红包,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谢。而她们则嘱咐着妇女坐月子的注意事项,等到孩子周岁生日那天,接生婆打扮得风风光光,理所当然地坐在首席。
  在商洛农村,接生婆又叫稳婆、产婆等多种称呼,属江湖“三姑六婆”之列。在长期社会的发展中,稳婆这一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话,如她们称怀孕为“有身”,腹疼即将分娩为“临盆”、胎盘为“胎衣”,极具人情味。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农村产妇都会去医院生产,很少因为“难产”而造成死亡。但是,接生婆曾经为社会的延续作出了努力,这功劳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