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草木已经返青,几场春雨过后,天气便日渐暖和起来,各种花儿次第开放,燕子及许多候鸟也陆续从南方飞了回来,又到清明节了。
清明是灵动的。《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谓之清明。”清明过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明媚的春光里,在和畅的春风中,在细细的雨丝下,山绿了,水青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盎然之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凄艳的桃花在春风春雨中漫山遍野地开得灿烂,洁白的梨花一点也不会示弱,好象在与桃花争春或媲美。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低唱:“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春草萌发、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清明描摹着一幅春光明媚的田园画!沐浴着春光,人们脱掉了棉衣,去植树,去播种,去踏青,去春游,心旷神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宋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那趁着大好春色,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面何其宏大。程颢的《郊行即事》也这样描述了清明游乐的状况:“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留下了描写清明节花开蝶舞的著名词句“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在灵动的春色中,生命在勃发、在繁衍、在奋起、在展示。
清明是感恩的。清明节因感恩而来,因怀念而延续。传说清明节在我国春秋时就有,据说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纪念曾经与他同甘共苦周游列国的功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并把这天定为寒食节。后来,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并列为“五礼之一”。自此,清明与扫墓紧紧联系在一起。宋人高启在他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中写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以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乱世过后,仍然感怀着那溟溟世界中的先逝者。清明扫墓,为逝去的人送去哀思、纪念,那是对已逝者美德的传承,恩泽的感念,风范的崇敬,精神的褒扬。君不见,清明时节,烈士墓园,黄帝陵前,先烈坟茔,多少人虔诚叩拜,鞠躬默哀,逝者虽去,浩气长存,高山仰止,日月同辉。生者在感怀中思索、反思、陶冶、震撼,灵魂在荡涤,境界在升华,思想在超越,人格在提升,高风亮节、贤行馨德在崇拜、感恩、感谢、念想中薪火相传,世代不灭。
清明是多情的。清明前后,天气已不再有冬时的寒彻,风儿柔柔地吹在脸上,如多情少女柔软的手指抚摩着你,绵绵的,软软的,滑滑的,痒痒的,让你生出几份懒慵慵的感觉。于是,你便在春姑娘的轻抚中打了几个哈欠,伸了几下懒腰,平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惬意。趁着大好春光,走出斗室,漫步田野,看老牛悠闲的吃草,还有那在和暖的春风中相偎相依窃窃私语的少男少女,再看那牵着幼儿走走停停的年轻夫妇,还有那相携相扶散步的老夫妻,你会感动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是如此的和美,让你在韶华易逝的生命感悟中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学会珍惜、学会关怀,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自省、学会放弃,踏踏实实、实实在在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自己的真诚、真挚和谨慎演绎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最美好的爱!
一样清明两样情,忧伤喜乐各不同。烟雨桃花东风过,几多欢喜几多痛。逝者不可追,当惜眼前人。烟雨中的清明,泪落成雨,花落成泥,湿漉漉的回忆凝成的哀思、忧伤中,扑面而来的是春的气息——走,踏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