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的商洛贡献
文章字数:3499
▲“一江清水供京津”生态移民样板工程——镇安花园千户移民小区成为记者采访的热点
秦岭山中清澈的山泉吸引着记者的镜头
▲牛背梁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让采访团的记者流连忘返
3月25日至2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办的“京津冀豫全媒体问水行”采访活动走进商洛。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来自京津冀豫的40多家媒体50多位记者亲身体验商洛的山水生态,了解商洛的民众生活。他们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和典型事例,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地区群众展现我市为确保丹江出境水质,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实施移民搬迁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2013年11月15日,东线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12日,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汉丹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这与我市强力保护丹江水质所作的贡献密不可分。“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实施生态移民留住青山绿水
第一站来到李克强总理曾经看望慰问过的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镇安县从2011年起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集中搬迁。四年来,先后实施生态移民搬迁9405户34529人,全县共设立大型生态移民搬迁点93处,云盖寺镇花园生态搬迁点属于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处。社区位于云盖寺镇下街头花园村,距县城17公里。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78.92亩,总建筑面积34万㎡,安置移民户5000户,总投资11.09亿元。目前已建成六层砖混结构多层单元楼30栋1112套,建筑总面积100330平方米,共计安置生态移民户1112户4716人。
搬迁至花园社区的村民白少龙告诉记者:“我是从回龙镇双龙村搬下来的,还不到一年时间,开了个店,经营果蔬、粮油、干菜等,搬到这里以后感觉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平时进城、上街买东西方便多了,以前住在山沟里,干什么都不方便,以后如果这里商业楼盖起来的话,我想在商业楼里继续开个店。”
据了解,移民搬迁中大部分的搬迁对象是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生态移民搬迁极大地减少了对生态涵养区水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且每户搬迁以后可以实现退耕5亩左右,增加林地10亩左右,又进一步促进了对水源的保护;如此推算,5年之内全面实现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搬迁之后,全县将增加30万亩左右的林地。
为保障群众搬迁后安全舒适的生活,水务部门投资4923万元,新建护岸河堤7318米,综合治理河道长11.1km;环保部门建设了生态移民点的污水处理厂,增加沿岸河道的植被覆盖率,小区排放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社区实行物业化管理,统一摆放垃圾桶,落实专职保洁员,广场、舞台、健身设备等一应俱全。
同时,镇安还规划建设了云镇花园中小企业孵化园、农业生态园、科技生态茶园等为中小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就近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截至目前,一期工程的8栋厂房全部投入使用,解决了700多人的就业问题,已有美云刺绣、中药材加工、山野菜综合加工、松籽核桃仁食品加工、五味子食醋等多家绿色无污染企业落户,吸纳百余名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
牛背梁山泉直接喝
在位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柞水县乾佑河源水利风景区,记者团沿着乾佑河源,走进牛背梁,近距离感受潭溪瀑布、峡谷风光、石林景观,体验乾佑河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了解柞水在开展水环境开发、保护、生态治理、封山育林、移民搬迁等方面的工作。
张玲玲是牛背梁景区的一名导游,她从小生活在牛背梁下。2009年,随着牛背梁景区的开发,他们家从牛背梁下移民搬迁4公里左右。在她的印象里,5年前,牛背梁天成的自然风光虽然美丽,却未经开发,那时候交通不便,村民们住的比较分散,晚上六七点以后路上几乎都没什么人了,感觉很冷清甚至是荒芜;而且村民们大多数住土木结构的房子,村里的路都是土路,每逢下雨,路上总是泥泞不堪。现在随着景区各项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牛背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陶醉在牛背梁多样、独特的景观时,当地村民总是倍感自豪。现在的晚上,村民们经常能看见有游客在路边散步,有时在景区广场唱歌跳舞,为村庄注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发展的机遇。张玲玲所在的朱家湾村处在牛背梁下,大多数村民自己开办农家乐或者经营地方土特产,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村里的房子现在最低都是两层半的楼房。
张玲玲说,“村里人几乎家家都办的农家乐,就在河里打井供水,经常能见到有游客直接捧起河里的水喝;另一方面,门前的河水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水源,也是柞水县城的重要水源地,村民们都很自觉地保护水源,不管是打扫卫生还是处理垃圾都会想想是否会影响到河里的水。”
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
在山阳县金川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记者们走进金川封幸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生产车间,了解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和污水处理措施。
作为全国皂素企业的龙头,金川封幸公司推行清洁生产,主要以黄姜为原料生产水解物、皂素、淀粉、母液、纤维素等产品,公司采取“公司+科技+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建立黄姜订单药源基地10个,发展黄姜20多万亩,使当地及周边有6万多户农民实现增收5亿元。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环保专项投资3000多万元,将煤、电、水、油、酸的消耗量降低到50%以下,主要污染物COD减排90%以上,节约洗涤用水90%,产品由单一的皂素延伸为水解物、淀粉、皂素、纤维素下游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中国环境科学院工程师窦广玉介绍,金川封幸采用的清洁生产工艺,一方面把淀粉先分离出来使废水中的COD大幅减排;第二点就是酸碱废酸液的一个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酸的用量和残酸的排放量,进一步循环利用酸;用机械化洗剂方式,大量降低水的消耗,整体降低酸耗、水耗及COD的产生量。解决了黄姜加工环境污染问题,为全国黄姜皂素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河南省电视台记者谭文育说:“作为河南人,以前对商洛并不是很了解,此行看到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既符合商洛实际、突出了商洛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算是走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沿。”他说,了解到商洛在生态移民方面经过多方面努力实现移得出、稳得住;在水源保护,保证南水北调水质、水量达标方面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水供京津商洛作贡献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段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京津冀豫四省市用上了清澈甜美的汉丹江水。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量的15%来自丹江流域。丹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年均径流量约16.3亿立方米。
2011年以来,我市加大力度治理点源污染、严控面源污染、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目前,我市已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9条、淘汰产能57.1万吨;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五小”“三高”企业78户,淘汰产能42万吨。仅此一项,我市年减少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财政年减收4至5亿元,减少用工岗位1万多个。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杨卫如数家珍般介绍我市在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全面治理五条河流、开展“碧水行动”、调整产业结构、确保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提升达标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与贡献。他说,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地区能够提高对我市生态补偿资金拨付额度,加大对南水北调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的支持,持续加大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支持力度,同时支持我市人工增雨基地项目建设。
山阳县天竺山景区管委会主任韦振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说:“保护水源和生态景区发展之间紧密相关,保护好水源和生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景区的效益好了,势必会带富群众。”
李丹丹是一名普通的“90”后,她在大学时开始知道南水北调,她认为所谓的“一江清水供京津”就是要从源头开始保护水的质量,保证输送给北京、天津人民的水是无污染的,是真正的清水。她说,“不随便在河里扔垃圾,洗水果蔬菜以及洗衣服后的水用来浇花、冲厕所等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是保护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同时也算是给‘一江清水供京津’作贡献。”
秦岭山中清澈的山泉吸引着记者的镜头
▲牛背梁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让采访团的记者流连忘返
3月25日至27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南水北调办公室主办的“京津冀豫全媒体问水行”采访活动走进商洛。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来自京津冀豫的40多家媒体50多位记者亲身体验商洛的山水生态,了解商洛的民众生活。他们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和典型事例,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地区群众展现我市为确保丹江出境水质,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目标,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实施移民搬迁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东线工程位于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至华北地区。中线工程从汉水与其最大支流丹江交汇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20多座大中城市。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上,由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补水,西线工程没有开工建设。2013年11月15日,东线正式通水运行。2014年12月12日,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汉丹江水正式进京。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以上,这与我市强力保护丹江水质所作的贡献密不可分。“双封闭”渠道设计确保沿途水质安全。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实施生态移民留住青山绿水
第一站来到李克强总理曾经看望慰问过的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社区。
镇安县从2011年起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建设,将散居在水源地附近的农户集中搬迁。四年来,先后实施生态移民搬迁9405户34529人,全县共设立大型生态移民搬迁点93处,云盖寺镇花园生态搬迁点属于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处。社区位于云盖寺镇下街头花园村,距县城17公里。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78.92亩,总建筑面积34万㎡,安置移民户5000户,总投资11.09亿元。目前已建成六层砖混结构多层单元楼30栋1112套,建筑总面积100330平方米,共计安置生态移民户1112户4716人。
搬迁至花园社区的村民白少龙告诉记者:“我是从回龙镇双龙村搬下来的,还不到一年时间,开了个店,经营果蔬、粮油、干菜等,搬到这里以后感觉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平时进城、上街买东西方便多了,以前住在山沟里,干什么都不方便,以后如果这里商业楼盖起来的话,我想在商业楼里继续开个店。”
据了解,移民搬迁中大部分的搬迁对象是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生态移民搬迁极大地减少了对生态涵养区水源、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且每户搬迁以后可以实现退耕5亩左右,增加林地10亩左右,又进一步促进了对水源的保护;如此推算,5年之内全面实现生态涵养区的移民户搬迁之后,全县将增加30万亩左右的林地。
为保障群众搬迁后安全舒适的生活,水务部门投资4923万元,新建护岸河堤7318米,综合治理河道长11.1km;环保部门建设了生态移民点的污水处理厂,增加沿岸河道的植被覆盖率,小区排放的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社区实行物业化管理,统一摆放垃圾桶,落实专职保洁员,广场、舞台、健身设备等一应俱全。
同时,镇安还规划建设了云镇花园中小企业孵化园、农业生态园、科技生态茶园等为中小企业搭建创业平台,就近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截至目前,一期工程的8栋厂房全部投入使用,解决了700多人的就业问题,已有美云刺绣、中药材加工、山野菜综合加工、松籽核桃仁食品加工、五味子食醋等多家绿色无污染企业落户,吸纳百余名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
牛背梁山泉直接喝
在位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柞水县乾佑河源水利风景区,记者团沿着乾佑河源,走进牛背梁,近距离感受潭溪瀑布、峡谷风光、石林景观,体验乾佑河丰富的水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了解柞水在开展水环境开发、保护、生态治理、封山育林、移民搬迁等方面的工作。
张玲玲是牛背梁景区的一名导游,她从小生活在牛背梁下。2009年,随着牛背梁景区的开发,他们家从牛背梁下移民搬迁4公里左右。在她的印象里,5年前,牛背梁天成的自然风光虽然美丽,却未经开发,那时候交通不便,村民们住的比较分散,晚上六七点以后路上几乎都没什么人了,感觉很冷清甚至是荒芜;而且村民们大多数住土木结构的房子,村里的路都是土路,每逢下雨,路上总是泥泞不堪。现在随着景区各项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牛背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陶醉在牛背梁多样、独特的景观时,当地村民总是倍感自豪。现在的晚上,村民们经常能看见有游客在路边散步,有时在景区广场唱歌跳舞,为村庄注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发展的机遇。张玲玲所在的朱家湾村处在牛背梁下,大多数村民自己开办农家乐或者经营地方土特产,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村里的房子现在最低都是两层半的楼房。
张玲玲说,“村里人几乎家家都办的农家乐,就在河里打井供水,经常能见到有游客直接捧起河里的水喝;另一方面,门前的河水是我们自己生活的水源,也是柞水县城的重要水源地,村民们都很自觉地保护水源,不管是打扫卫生还是处理垃圾都会想想是否会影响到河里的水。”
循环经济促进绿色发展
在山阳县金川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记者们走进金川封幸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生产车间,了解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和污水处理措施。
作为全国皂素企业的龙头,金川封幸公司推行清洁生产,主要以黄姜为原料生产水解物、皂素、淀粉、母液、纤维素等产品,公司采取“公司+科技+农户+基地”的运行模式,建立黄姜订单药源基地10个,发展黄姜20多万亩,使当地及周边有6万多户农民实现增收5亿元。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世界最先进的设备,环保专项投资3000多万元,将煤、电、水、油、酸的消耗量降低到50%以下,主要污染物COD减排90%以上,节约洗涤用水90%,产品由单一的皂素延伸为水解物、淀粉、皂素、纤维素下游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中国环境科学院工程师窦广玉介绍,金川封幸采用的清洁生产工艺,一方面把淀粉先分离出来使废水中的COD大幅减排;第二点就是酸碱废酸液的一个循环利用,大幅度降低酸的用量和残酸的排放量,进一步循环利用酸;用机械化洗剂方式,大量降低水的消耗,整体降低酸耗、水耗及COD的产生量。解决了黄姜加工环境污染问题,为全国黄姜皂素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河南省电视台记者谭文育说:“作为河南人,以前对商洛并不是很了解,此行看到商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既符合商洛实际、突出了商洛的优势与特色,同时也算是走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沿。”他说,了解到商洛在生态移民方面经过多方面努力实现移得出、稳得住;在水源保护,保证南水北调水质、水量达标方面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水供京津商洛作贡献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段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京津冀豫四省市用上了清澈甜美的汉丹江水。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量的15%来自丹江流域。丹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年均径流量约16.3亿立方米。
2011年以来,我市加大力度治理点源污染、严控面源污染、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目前,我市已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9条、淘汰产能57.1万吨;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五小”“三高”企业78户,淘汰产能42万吨。仅此一项,我市年减少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财政年减收4至5亿元,减少用工岗位1万多个。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杨卫如数家珍般介绍我市在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全面治理五条河流、开展“碧水行动”、调整产业结构、确保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提升达标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与贡献。他说,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受水地区能够提高对我市生态补偿资金拨付额度,加大对南水北调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的支持,持续加大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支持力度,同时支持我市人工增雨基地项目建设。
山阳县天竺山景区管委会主任韦振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地说:“保护水源和生态景区发展之间紧密相关,保护好水源和生态,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景区的效益好了,势必会带富群众。”
李丹丹是一名普通的“90”后,她在大学时开始知道南水北调,她认为所谓的“一江清水供京津”就是要从源头开始保护水的质量,保证输送给北京、天津人民的水是无污染的,是真正的清水。她说,“不随便在河里扔垃圾,洗水果蔬菜以及洗衣服后的水用来浇花、冲厕所等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是保护自己身边的水资源,同时也算是给‘一江清水供京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