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采茶忙
文章字数:2898
采茶时节,茶园与采茶女成为商南一道靓丽的风景。
今年22岁的采茶女兼导游王蓉,把采茶当成一种乐趣。
游客体验采茶已成为商南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
商南是陕西有名的产茶区,满山遍野的茶树就像是覆盖在山上的绿毯子,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月31日清晨,伴着丝丝春雨,记者来到位于商南县富水镇的知青茶园。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绿色的茶树间,散落着星星点点数不清的采茶人。2014年秋天曾与这片传奇的知青茶园匆匆有过一面之缘,张淑珍,北纬33度产茶的奇迹,都成为这片茶园的精致标签。也因此,我无数次梦想在清明前再站在知青茶园里,看那嫩绿的小毛尖如何在勤劳的采茶人温柔的指尖流淌芬芳。
最是那嫩绿的叶心一片
如果你走进茶园,亲身采一回明前茶,也许就不会再为它的珍贵程度而咋舌了。成片成片的茶树上,需要采摘的只是那最细小嫩绿的叶子。“这个蒂也是不能要的,你看我采的,就是这一两片叶子,茶厂有他们的标准。”看到记者试着采下的茶叶,正弯着腰认真采茶的女孩苏艳玲凑过来热情地指点着。
这个扎着长长马尾,长相甜美的22岁女孩是土生土长的商南妹子。苏艳玲告诉记者,今天一大早她和妈妈、阿姨专门从县城赶过来,这是今年里她第一次来茶园,兴奋的劲儿还没过去呢。“我是在富水上的高中,读高中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我们来茶园采茶。那时候十五六岁的我就老盼着春天到来,这样就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茶园,特别热闹。”苏艳玲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熟练地把采下的茶叶往盒子里装。和所有来采茶的人一样,苏艳玲也给自己的腰间绑了一个可供乘放茶叶的容器。别人都是布袋子、小竹笼,她用废旧的白酒盒子自制了一个容器,轻装上阵。苏艳玲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采茶的美好经历中,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还像个小大人一样老道地跟记者谈起了采茶的感悟:采茶真的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耐心,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总感觉找不到茶叶。在一棵树上要慢慢地找,不能说一眼看上去没有茶,就放弃不采了,急躁可能是没有收获的。
“我们高中时学校还开茶艺课呢,有的同学专门去修这门课,然后考茶艺师也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苏艳玲说,“我那时候因为文化课学习紧张,没有去修这门课,但是我非常喜欢茶以及与茶有关的所有东西。”苏艳玲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的记忆中,她的家人就都非常喜欢喝茶。长大以后,她体会到,自己亲手去采茶,闻着那种清香,然后再看着亲手采下的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虽然我现在在西安上班,但每年都会专门赶回来到茶园里,采下最新鲜的茶叶,送给家人。”
明前富水采茶去
在富水周边的村镇,甚至包括县城,清明前去富水采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但与苏艳玲不同,这些农村的留守妇女与老人大多是为了贴补家用赶来采茶,挣些辛苦钱。在本报包扶村试马镇荆家河村,下午时分美丽的村道几乎寻不见人,大多数妇女都是一大早就赶着去富水采茶了。人均每天60多元的收入对她们来说可能是小孙子身上的一件衣服,手上的一件玩具,或者是家里的柴米油盐。
在茶园里,打扮朴实的李凤莲站在高处的茶树里。我们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准备挑战一下自己,爬上陡坡上到她所在的地方。细雨蒙蒙,虽然有石板垫路,但是雨打湿的青石板有些滑,让本身有点恐高的记者有那么一丝害怕。气喘嘘嘘终于到了她身边,她已经从开始的一处茶树旁麻利地转到了另一处。记者发现,李凤莲的衣服已经湿完了,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家离得近,早上6点钟就来啦,今天飘了点雨,一直站着衣服就有点湿,不碍事的。”
今年50岁的李凤莲是是富水镇茶坊村六组村民,每年从清明前开始,她就在茶园里采茶,一直到学生放暑假前采完夏茶这一年忙碌的采茶才能结束。“我们采茶很自由,咱这附近的村民只要是愿意来采茶的都可以来,哪一天有事不来没事,自己安排。晚上到茶厂把茶一交,人家会给你过秤。”李凤莲说,毛尖一斤20多块钱,她一天能采3斤左右,“但一般愿意来的都是妇女跟老人,年轻人嫌划不来。”
李秀莲说,今年她的孙子4岁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她家里不是很忙,“我算了一下,采完毛尖,阴历3月底之后再采一茬春茶,5月后采夏茶,一年下来能收入个千把块钱,还不错呢。”
外嫁女回乡采茶
踩着两脚泥从山坡上艰难地挪下来,刚刚下过雨的茶园笼在薄薄的雾中,满目青翠,耳畔不时传来青翠的鸟叫声,令人心旷神怡。正陶醉在这春天的茶园时,一个优雅采茶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名叫汤金凤,今年54岁。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她的老家在富水镇一个名叫马家沟的村庄。三十多年前,汤金凤从富水嫁到了河南省邓县,孕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她的大孙女已经9岁了。“我儿子和儿媳都到广东去打工了,现在家里也没有啥事可做。听妹妹说,富水这边的茶园最近刚好是采茶最忙的时候,我就来了。”汤金凤嫁到了河南,她的妹妹嫁到了茶园所在的茶坊村,“平时都没有多少机会和妹妹相聚,趁着这机会和她多呆些日子,也能挣一点钱,就当是游玩了。”
汤金凤告诉记者,在河南省邓县也有些小规模的茶园,不比富水这边的茶园规模大。“商南的茶我经常会当特产带给河南那边的亲戚,他们都说咱这边的茶喝起来比河南当地产的要浓些,味道更好。”记者发现,在河南生活了多年的汤金凤对采茶一点也不生疏。虽然年岁大了,不能爬到太高的山坡上,但持之以恒让她仍旧收获颇丰。“昨天从早上7点半来,除过中午休息,我总共采了二斤九两茶叶。”汤金凤忙碌了一阵后不时活动了一下腰和腿,她告诉记者,“采茶要比出力气活强一点,就是站长了腿有些疼。再就是出太阳的时候有些热,得戴帽子。但是茶园里空气好,眼前都是绿色植物,心情挺好的。以后没事干了我还过来采茶。”
与茶为伴的采茶女
穿上青花衫,戴上斗笠,背起竹笼,唱一支山歌,她们是娇俏的采茶女;“我们商南茶具有的特点是香高、味浓、汤绿,回味甘甜……”一段余音绕梁般甜美的解说,她们又是专业的导游。这6个漂亮的女孩:路立敏、张海芳、王雅君、何苗、谢婷婷、王蓉,是由知青茶园扩大发展起来的泉茗观光茶园的导游们。
何苗说,她们6个女孩都是商南当地人,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虽然她们当中没有人之前是学导游专业的,有学电子的、林木的、化妆的,但是她们都无比热爱着茶园。这份热忱超出了做导游本身的技巧培养,而是饱含着感情在向外来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妈妈去茶园采茶,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每家每户的女孩子都会采茶。”说起茶树,何苗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茶树一身是宝,茶叶可以用,茶树开花,还有果实。茶果可以卖,还可以用来再配种茶树。做这份工作,我觉得很快乐,我们自己采茶,看着它从茶树叶变成杯子里的茶,给游客讲茶叶的神奇故事,很有幸福感。”
身材高挑的路立敏是这几个女孩中的大姐,我们去茶园里参观都是她开着观光车,一路风驰电掣带着大家说笑。性格开朗的她还是这里的茶艺师,穿上旗袍她又变得端庄沉静。“做茶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充分融入进去,闻到香味沉醉其中,心态一定要平和,才能做出好茶。”路立敏说,商南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绿茶,几乎天天都要喝茶,几乎与浓浓的茶融为一体了。以至于有外地人来做客,喝了农家的浓茶还会喝醉呢。
今年22岁的采茶女兼导游王蓉,把采茶当成一种乐趣。
游客体验采茶已成为商南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
商南是陕西有名的产茶区,满山遍野的茶树就像是覆盖在山上的绿毯子,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3月31日清晨,伴着丝丝春雨,记者来到位于商南县富水镇的知青茶园。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绿色的茶树间,散落着星星点点数不清的采茶人。2014年秋天曾与这片传奇的知青茶园匆匆有过一面之缘,张淑珍,北纬33度产茶的奇迹,都成为这片茶园的精致标签。也因此,我无数次梦想在清明前再站在知青茶园里,看那嫩绿的小毛尖如何在勤劳的采茶人温柔的指尖流淌芬芳。
最是那嫩绿的叶心一片
如果你走进茶园,亲身采一回明前茶,也许就不会再为它的珍贵程度而咋舌了。成片成片的茶树上,需要采摘的只是那最细小嫩绿的叶子。“这个蒂也是不能要的,你看我采的,就是这一两片叶子,茶厂有他们的标准。”看到记者试着采下的茶叶,正弯着腰认真采茶的女孩苏艳玲凑过来热情地指点着。
这个扎着长长马尾,长相甜美的22岁女孩是土生土长的商南妹子。苏艳玲告诉记者,今天一大早她和妈妈、阿姨专门从县城赶过来,这是今年里她第一次来茶园,兴奋的劲儿还没过去呢。“我是在富水上的高中,读高中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我们来茶园采茶。那时候十五六岁的我就老盼着春天到来,这样就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茶园,特别热闹。”苏艳玲一边和记者说话,一边熟练地把采下的茶叶往盒子里装。和所有来采茶的人一样,苏艳玲也给自己的腰间绑了一个可供乘放茶叶的容器。别人都是布袋子、小竹笼,她用废旧的白酒盒子自制了一个容器,轻装上阵。苏艳玲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采茶的美好经历中,这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还像个小大人一样老道地跟记者谈起了采茶的感悟:采茶真的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耐心,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总感觉找不到茶叶。在一棵树上要慢慢地找,不能说一眼看上去没有茶,就放弃不采了,急躁可能是没有收获的。
“我们高中时学校还开茶艺课呢,有的同学专门去修这门课,然后考茶艺师也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苏艳玲说,“我那时候因为文化课学习紧张,没有去修这门课,但是我非常喜欢茶以及与茶有关的所有东西。”苏艳玲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的记忆中,她的家人就都非常喜欢喝茶。长大以后,她体会到,自己亲手去采茶,闻着那种清香,然后再看着亲手采下的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虽然我现在在西安上班,但每年都会专门赶回来到茶园里,采下最新鲜的茶叶,送给家人。”
明前富水采茶去
在富水周边的村镇,甚至包括县城,清明前去富水采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但与苏艳玲不同,这些农村的留守妇女与老人大多是为了贴补家用赶来采茶,挣些辛苦钱。在本报包扶村试马镇荆家河村,下午时分美丽的村道几乎寻不见人,大多数妇女都是一大早就赶着去富水采茶了。人均每天60多元的收入对她们来说可能是小孙子身上的一件衣服,手上的一件玩具,或者是家里的柴米油盐。
在茶园里,打扮朴实的李凤莲站在高处的茶树里。我们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准备挑战一下自己,爬上陡坡上到她所在的地方。细雨蒙蒙,虽然有石板垫路,但是雨打湿的青石板有些滑,让本身有点恐高的记者有那么一丝害怕。气喘嘘嘘终于到了她身边,她已经从开始的一处茶树旁麻利地转到了另一处。记者发现,李凤莲的衣服已经湿完了,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家离得近,早上6点钟就来啦,今天飘了点雨,一直站着衣服就有点湿,不碍事的。”
今年50岁的李凤莲是是富水镇茶坊村六组村民,每年从清明前开始,她就在茶园里采茶,一直到学生放暑假前采完夏茶这一年忙碌的采茶才能结束。“我们采茶很自由,咱这附近的村民只要是愿意来采茶的都可以来,哪一天有事不来没事,自己安排。晚上到茶厂把茶一交,人家会给你过秤。”李凤莲说,毛尖一斤20多块钱,她一天能采3斤左右,“但一般愿意来的都是妇女跟老人,年轻人嫌划不来。”
李秀莲说,今年她的孙子4岁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她家里不是很忙,“我算了一下,采完毛尖,阴历3月底之后再采一茬春茶,5月后采夏茶,一年下来能收入个千把块钱,还不错呢。”
外嫁女回乡采茶
踩着两脚泥从山坡上艰难地挪下来,刚刚下过雨的茶园笼在薄薄的雾中,满目青翠,耳畔不时传来青翠的鸟叫声,令人心旷神怡。正陶醉在这春天的茶园时,一个优雅采茶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位头发花白的阿姨名叫汤金凤,今年54岁。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她的老家在富水镇一个名叫马家沟的村庄。三十多年前,汤金凤从富水嫁到了河南省邓县,孕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她的大孙女已经9岁了。“我儿子和儿媳都到广东去打工了,现在家里也没有啥事可做。听妹妹说,富水这边的茶园最近刚好是采茶最忙的时候,我就来了。”汤金凤嫁到了河南,她的妹妹嫁到了茶园所在的茶坊村,“平时都没有多少机会和妹妹相聚,趁着这机会和她多呆些日子,也能挣一点钱,就当是游玩了。”
汤金凤告诉记者,在河南省邓县也有些小规模的茶园,不比富水这边的茶园规模大。“商南的茶我经常会当特产带给河南那边的亲戚,他们都说咱这边的茶喝起来比河南当地产的要浓些,味道更好。”记者发现,在河南生活了多年的汤金凤对采茶一点也不生疏。虽然年岁大了,不能爬到太高的山坡上,但持之以恒让她仍旧收获颇丰。“昨天从早上7点半来,除过中午休息,我总共采了二斤九两茶叶。”汤金凤忙碌了一阵后不时活动了一下腰和腿,她告诉记者,“采茶要比出力气活强一点,就是站长了腿有些疼。再就是出太阳的时候有些热,得戴帽子。但是茶园里空气好,眼前都是绿色植物,心情挺好的。以后没事干了我还过来采茶。”
与茶为伴的采茶女
穿上青花衫,戴上斗笠,背起竹笼,唱一支山歌,她们是娇俏的采茶女;“我们商南茶具有的特点是香高、味浓、汤绿,回味甘甜……”一段余音绕梁般甜美的解说,她们又是专业的导游。这6个漂亮的女孩:路立敏、张海芳、王雅君、何苗、谢婷婷、王蓉,是由知青茶园扩大发展起来的泉茗观光茶园的导游们。
何苗说,她们6个女孩都是商南当地人,对这里的环境非常熟悉。虽然她们当中没有人之前是学导游专业的,有学电子的、林木的、化妆的,但是她们都无比热爱着茶园。这份热忱超出了做导游本身的技巧培养,而是饱含着感情在向外来的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跟着妈妈去茶园采茶,我们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每家每户的女孩子都会采茶。”说起茶树,何苗满含深情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茶树一身是宝,茶叶可以用,茶树开花,还有果实。茶果可以卖,还可以用来再配种茶树。做这份工作,我觉得很快乐,我们自己采茶,看着它从茶树叶变成杯子里的茶,给游客讲茶叶的神奇故事,很有幸福感。”
身材高挑的路立敏是这几个女孩中的大姐,我们去茶园里参观都是她开着观光车,一路风驰电掣带着大家说笑。性格开朗的她还是这里的茶艺师,穿上旗袍她又变得端庄沉静。“做茶的过程中,要把自己充分融入进去,闻到香味沉醉其中,心态一定要平和,才能做出好茶。”路立敏说,商南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绿茶,几乎天天都要喝茶,几乎与浓浓的茶融为一体了。以至于有外地人来做客,喝了农家的浓茶还会喝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