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感悟录
若白
文章字数:1482
  青史留名多诤臣
  读史,中国历史上的官员,按其品质和作为,大体有这么几类:良吏、循吏、墨吏、酷吏、佞幸和诤臣。所谓良吏,就是人品高尚,为官清廉,才能卓越一类。他们常被史家称为社稷之臣,为史家所褒扬,为世人所敬仰。其次是循吏,这类人虽然循守墨规,守法奉职,不干坏事,多都正派清廉,史称良吏者有之,基本是好官。但是“百姓虽无口称,亦无过失”。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属于乏才少能的平庸之辈。他们做官只图混个爵职,挣一份薪奉而已,于国于民无甚补益。再就是墨吏。墨者,黑也。这类官员也许有一定才干和能力,能干事有作为,然而品质恶劣,私欲贪婪,往往贪脏纳贿,营私舞弊,时时处处都想方设法捞一把。历史上就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讽谕。就当今现实而言,近年来被查处的一大批腐败官员,当属此类人物。再就是被史家称为酷吏的一类。这类人物未必都是无才缺能的角色。但是他们人性不足兽性有余,视手中权力为狼牙棒,为绳索刀枪,动辄对百姓严刑酷法进行残害。这种人物现代当然极少(还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在封建社会却并不少。他们于国于法破坏力极大,几乎历代史书都有《酷吏传》就是证明。再有一类就是佞臣,或叫佞幸、奸佞,这纯粹是一批小人无耻之徒。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言令色”,拍马谄媚,专拣上司或帝王爱听的说,以便获得宠幸信任,升官晋爵。这类人物也是代不乏人,史书也多为之列传以警示后人。他们的言行当然于国事无补,只能留下骂名,为贤人君子所不齿。
  总之,坏天下祸百姓者,就是墨吏、酷吏和佞幸之徒,应当鉴戒。
  这里想着重说的是被称为诤臣的一类官员。他们是良吏中的出色者。诤者,谏也。所谓诤臣就是清正廉明又敢于向上司乃至帝王提意见做批评的官员。封建社会,虽然国家往往是帝王一家一姓的天下,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但是,国家安危,天下贫富关系着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祸福,“民为邦本”的道理,所有统治者都是明白的。因此,出于统治权力安危的需要,总有一些识大体、顾大局的有识之士,敢于直言不讳向帝王们谏言,甚至以死抗争,这种官员被史家誉为诤臣。他们的言行就显得特别可贵,令后人敬仰,留名青史,垂于不朽。
  习近平同志要求在反腐倡廉中要学习借鉴古代廉政文化。最近夜读了一部叫《谏言》的书,其中收录了从先秦到清末130多位官员的谏书,不时为他们大义凛然,不畏杀身之祸,向当朝帝王上书谏言的精神所感动。例如汉代的贾谊、晁错;三国东吴孙氏政权时代的陆逊、陆抗、陆凯祖孙三代;唐代的魏征、姚崇、韩愈;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明代的海瑞;清代的熊赐履、林则徐等等,都是彪炳史册的诤臣。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他们个个公忠许国,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对朝政提出建议或批评,有的甚至直接对皇帝自身昏庸无道、懒政无为、贪图享乐提出尖锐的批评。尤其如明代嘉靖朝的海瑞,他在向明世宗上书中,直言不讳指斥明世宗:“一意修真(即信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致使“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并质问“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而且上书的同时就准备了一副棺材,与家人诀别!这是多么悲壮的英雄气概啊!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窃以为这些历史上的诤臣,正是堪称“中国的脊梁”的人,他们最鲜明的“光耀”,就在于以身许国的精神,直言敢谏的气魄,勇于担当的胆识。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值得借鉴和继承的精神财富。3月14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