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茶淡饭吃出一个百岁老人
文章字数:2912
临别时,老人还热情地留记者一行吃晚饭。
春日的西康村,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吃过早饭,龚兴理老太太就会坐在院子里独自晒太阳,直到日落。
渴了,喝黄酒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刻。
生命,极其珍贵的词,大多数人在谈起它时都非常的小心翼翼,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之线能够更长一些。也常有人说,希望能活到80岁,还有人说如果自己能活到90岁就很奢侈了。于是,“长命百岁”、“健康长寿”就成了最常用的祝福语。近日,记者见到了一位百岁老人,感受到了她的跨世纪生活和人生百味。
深山探访百岁老人
春光明媚,丹凤县月日镇,天色明净,青山绿水,垂柳依依,油菜花田,自成画卷。带着好奇与期待,记者在民政干部刘存清的帮助下,准备去探访这位百岁老人。一路上,被春天山间的景色感染,心情兴奋到了极致。断断续续听刘存清讲了老人的一些情况,老太太叫龚兴理,今年102岁,家住西康村,离镇上有20多公里路。
通过一段丹竹路,车便拐进了一条水泥路,路窄的只能过一个车,也是去年刚修起不久。司机师傅不停地说着前面一段路特别不好开,稍不留心就有生命危险,有几回下乡的老司机来过之后都说再不来了。我还心里嘀咕,也太夸张了吧。直到真正经历时,出的一身冷汗才验证了师傅的说法。盘山路,路面窄,坡度高,转弯急,并且转弯时一个轮子就在悬崖边,只是一点小角度的问题,就能让人有生命危险。坐在副驾驶上,我使劲地闭上眼,不去直视这种危险,让自己的心情缓和一些。
终于下了坡,司机师傅长舒了一口气,每一次来都高度紧张。我这才开始环顾四周,这是一条狭窄的山沟,山茱萸种满了路两旁,几乎看不到人家,偶尔看到一两户也都是锁着门。十几分钟后车停了,老太太的家就在路对面。
龚兴理老人,比我想象的要清瘦一些,头上裹了条蓝色的头巾,衣服也是多年前的旧式样,小脚上穿了双黄胶鞋。和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脸上布满了皱纹,一只苍老松弛的手拄着拐杖。看到来人,她迎了上来,对着刘存清说,“你来啦”。因为前不久刘存清同县上的人来给她送过钱,她能记得。
我们同她打招呼,她也向我们点了点头,嘴角微微动了动,一丝笑意写在了脸上。老太太是个很和气的人,打过招呼后,便拄着拐杖往屋内走,给我们拿板凳。看着她艰难行走的样子,我们连说,不忙,自己来。
出身穷苦两嫁人
龚兴理老太太出生于1913年,娘家在寺坪镇牌楼河村。小时候也裹过脚,“我本来脚就长得小,我们跟前有的女娃长的脚大,缠脚时都把骨头给勒断了。那疼得很呢。“老太太向我们说着。
问起她什么时候结的婚,她说现在都老糊涂了,什么都记不清了,哪一年说不上来,只知道那个时候她只有十几岁。当再问起她的婚姻,老太太喉咙动了动,似乎是咽了一口唾沫,又好像是咽了一些话,很长时间没吭声。本以为她就此不再说了,她又开了口:“我那时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嫁给了同镇姓黄的一家,那个他是农村人常说的‘二流子’,整天跟着土匪混,后来被土匪给打死了。”老太太缓慢地说着,没有哽咽,也没有抽泣,但是她说出的话却好像有多种悲伤交集在一起,让听者极其难过。这也许是她不愿提及的往事吧。
老人没有提及第一个丈夫的名字,只说他姓黄。她给那个男人生了两个儿子,现在他也只能记得一个儿子叫黄致富,另一个记不清了。大儿子只有二三岁时,丈夫就被土匪打死了。老人说,“就在我们院子里,我亲眼看到的。”老人没有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多大,只说她带着两个儿子过了一段时间,那会日子很苦,还在旧社会,孩子的爷爷奶奶帮她带了一段时间后,就分了家。再后来,她就改嫁了。老人也只记得第二个丈夫姓胡,因为家里穷,一直没结婚。两个人在一起后,他们就搬到了现在的西康村。
当问到娃他爸对老人好不好时,老人说:“跟谁在一起,都想着跟人家好好过,没有啥好不好的。”老人改嫁之后,有了两女一儿,两个女儿也都嫁到了附近的镇村,儿子叫胡宝治,在坡顶的村委会旁边开了个小卖部,虽然房子就在老人的隔壁,长期也不居住。隔几天来看一次老人。
粗茶淡饭生活规律
“今天我外孙子结婚,他们都去了。”老人说。就连远在甘肃嘉峪关的儿子黄致富也回来了。黄致富今年已有78岁,前不久专程回来看过老人,离开没多长时间,因为家里有事,就又回来了。“致富现在过得是好日子。”老人的孩子里,他最常提到的还是致富。
黄致富早年时当过兵,转业之后就留在了甘肃,十几年前,他还把老太太接过去住了八九个月,那也是老太太这102年唯一离开老家的一次。老人还高兴地拿出一张照片让我们看,那是在致富家里拍的,老人在床边坐着。老人不停地摸着照片,眼眶也渐渐湿润了。
“还想去哪不?”有人问老人。“哪都不想去了,前几年还去赶集呢,现在走不动了。”老人说。问:“还有什么心愿?”答:“啥都没有,现在老糊涂了,没用了,一天只想着能吃能睡就行。”
说起喜欢吃的,老人也只是说,有啥吃啥,她都不挑。她还和我们讲起吃“大锅饭”时,日子特别难熬,她吃过榆树皮、树叶,现在好多了,女儿一来就给她带好多东西,米面油,水果,卫生纸,生活上需要的,都会给她买过来。儿媳妇虽然在外管孙子,很少回来,但回来时做了包谷酒,都会给她装一桶拿过来。虽然老人没说她喜欢喝,但也说了,每天都喝一点。
“喝包谷酒,就是您的长寿秘诀吧?”又有人问。老人不知道听没听懂,她只说道“啥也不想,别人给拿啥吃啥,没讲究。”“没讲究”这3个字,大家都听了出来。也许正是因为什么不讲究,什么也都不计较,心比较坦然,老人才得以高寿。
现在,老人每天早上就吃糊汤、米汤之类的,下午吃面条,一天两顿饭,基本就是一些青菜,或者酸菜,孩子给拿鸡蛋了,就炒些鸡蛋吃。“侄媳妇对我也很好,老给拿东西。”老人指着柜子上的两桶油和米说。
老人不会看表,家里也没表。天一黑,她就上床睡觉。老人还专门说了她8点起床。“您没有表,怎么知道是8点。”我问。老人一笑,“匡木的(土话,估计的)。”
孤寂是难以排遣的苦
老人的房子背靠着一座大山,对面也是一座大山,春天山上的景色美,给老人的房子也增添了一抹生机。她住的是3间土房,隔壁是宝治的房子,再往远一点,有一户人家。现在还常住人,老人有时会过去聊聊天。
老人的房子里贴着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报纸,大概还是老伴在世时贴的。灶边窗户的纸风一吹呼啦啦作响,锅里放了一个碗,碗里是一些特别稠的稀饭,是老人早上吃剩的,她准备下午再吃。灶边一个简易桌子搭成的案板,案板上有一个盖着的盆子,揭开后,是一盆洗好的青菜,什么调料也没有。
老人床上的铺盖,是几年前政府给发的,还算新,家里其余东西都有些年代。虽然还有一间屋里有床,老人说给女儿准备的,但铺盖都是收拾起来的,用的机会估计也不多。
虽然老人睡的早,但她一晚上能睡好几觉,每一觉睡醒,就好长时间睡不着。
老人的邻居王米珍说,有一次,老人串门,她把远处路边的人看成了老人的儿子,给老人说了后,老人赶紧站起来,踉跄着走出去很远,后来发现不是,老人看上去很难过。
老人说他一切都好,但是拿起电话跟儿子黄致富通话的一瞬间,老人竟激动地说不出话。她说什么都不愁,但临走时,她一听到刘存清说下次再来给她送钱,她欣喜的表情掠过脸庞,默默地说了句,到时叫上宝治买些鸡蛋和肉吃。
太阳落山,老人等待的是孩子们行情回来,同她说说话,哪怕她懒得动弹,她也想为他们做一顿饭,一家人一起吃。
春日的西康村,鸟语花香,阳光明媚。吃过早饭,龚兴理老太太就会坐在院子里独自晒太阳,直到日落。
渴了,喝黄酒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刻。
生命,极其珍贵的词,大多数人在谈起它时都非常的小心翼翼,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之线能够更长一些。也常有人说,希望能活到80岁,还有人说如果自己能活到90岁就很奢侈了。于是,“长命百岁”、“健康长寿”就成了最常用的祝福语。近日,记者见到了一位百岁老人,感受到了她的跨世纪生活和人生百味。
深山探访百岁老人
春光明媚,丹凤县月日镇,天色明净,青山绿水,垂柳依依,油菜花田,自成画卷。带着好奇与期待,记者在民政干部刘存清的帮助下,准备去探访这位百岁老人。一路上,被春天山间的景色感染,心情兴奋到了极致。断断续续听刘存清讲了老人的一些情况,老太太叫龚兴理,今年102岁,家住西康村,离镇上有20多公里路。
通过一段丹竹路,车便拐进了一条水泥路,路窄的只能过一个车,也是去年刚修起不久。司机师傅不停地说着前面一段路特别不好开,稍不留心就有生命危险,有几回下乡的老司机来过之后都说再不来了。我还心里嘀咕,也太夸张了吧。直到真正经历时,出的一身冷汗才验证了师傅的说法。盘山路,路面窄,坡度高,转弯急,并且转弯时一个轮子就在悬崖边,只是一点小角度的问题,就能让人有生命危险。坐在副驾驶上,我使劲地闭上眼,不去直视这种危险,让自己的心情缓和一些。
终于下了坡,司机师傅长舒了一口气,每一次来都高度紧张。我这才开始环顾四周,这是一条狭窄的山沟,山茱萸种满了路两旁,几乎看不到人家,偶尔看到一两户也都是锁着门。十几分钟后车停了,老太太的家就在路对面。
龚兴理老人,比我想象的要清瘦一些,头上裹了条蓝色的头巾,衣服也是多年前的旧式样,小脚上穿了双黄胶鞋。和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脸上布满了皱纹,一只苍老松弛的手拄着拐杖。看到来人,她迎了上来,对着刘存清说,“你来啦”。因为前不久刘存清同县上的人来给她送过钱,她能记得。
我们同她打招呼,她也向我们点了点头,嘴角微微动了动,一丝笑意写在了脸上。老太太是个很和气的人,打过招呼后,便拄着拐杖往屋内走,给我们拿板凳。看着她艰难行走的样子,我们连说,不忙,自己来。
出身穷苦两嫁人
龚兴理老太太出生于1913年,娘家在寺坪镇牌楼河村。小时候也裹过脚,“我本来脚就长得小,我们跟前有的女娃长的脚大,缠脚时都把骨头给勒断了。那疼得很呢。“老太太向我们说着。
问起她什么时候结的婚,她说现在都老糊涂了,什么都记不清了,哪一年说不上来,只知道那个时候她只有十几岁。当再问起她的婚姻,老太太喉咙动了动,似乎是咽了一口唾沫,又好像是咽了一些话,很长时间没吭声。本以为她就此不再说了,她又开了口:“我那时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嫁给了同镇姓黄的一家,那个他是农村人常说的‘二流子’,整天跟着土匪混,后来被土匪给打死了。”老太太缓慢地说着,没有哽咽,也没有抽泣,但是她说出的话却好像有多种悲伤交集在一起,让听者极其难过。这也许是她不愿提及的往事吧。
老人没有提及第一个丈夫的名字,只说他姓黄。她给那个男人生了两个儿子,现在他也只能记得一个儿子叫黄致富,另一个记不清了。大儿子只有二三岁时,丈夫就被土匪打死了。老人说,“就在我们院子里,我亲眼看到的。”老人没有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多大,只说她带着两个儿子过了一段时间,那会日子很苦,还在旧社会,孩子的爷爷奶奶帮她带了一段时间后,就分了家。再后来,她就改嫁了。老人也只记得第二个丈夫姓胡,因为家里穷,一直没结婚。两个人在一起后,他们就搬到了现在的西康村。
当问到娃他爸对老人好不好时,老人说:“跟谁在一起,都想着跟人家好好过,没有啥好不好的。”老人改嫁之后,有了两女一儿,两个女儿也都嫁到了附近的镇村,儿子叫胡宝治,在坡顶的村委会旁边开了个小卖部,虽然房子就在老人的隔壁,长期也不居住。隔几天来看一次老人。
粗茶淡饭生活规律
“今天我外孙子结婚,他们都去了。”老人说。就连远在甘肃嘉峪关的儿子黄致富也回来了。黄致富今年已有78岁,前不久专程回来看过老人,离开没多长时间,因为家里有事,就又回来了。“致富现在过得是好日子。”老人的孩子里,他最常提到的还是致富。
黄致富早年时当过兵,转业之后就留在了甘肃,十几年前,他还把老太太接过去住了八九个月,那也是老太太这102年唯一离开老家的一次。老人还高兴地拿出一张照片让我们看,那是在致富家里拍的,老人在床边坐着。老人不停地摸着照片,眼眶也渐渐湿润了。
“还想去哪不?”有人问老人。“哪都不想去了,前几年还去赶集呢,现在走不动了。”老人说。问:“还有什么心愿?”答:“啥都没有,现在老糊涂了,没用了,一天只想着能吃能睡就行。”
说起喜欢吃的,老人也只是说,有啥吃啥,她都不挑。她还和我们讲起吃“大锅饭”时,日子特别难熬,她吃过榆树皮、树叶,现在好多了,女儿一来就给她带好多东西,米面油,水果,卫生纸,生活上需要的,都会给她买过来。儿媳妇虽然在外管孙子,很少回来,但回来时做了包谷酒,都会给她装一桶拿过来。虽然老人没说她喜欢喝,但也说了,每天都喝一点。
“喝包谷酒,就是您的长寿秘诀吧?”又有人问。老人不知道听没听懂,她只说道“啥也不想,别人给拿啥吃啥,没讲究。”“没讲究”这3个字,大家都听了出来。也许正是因为什么不讲究,什么也都不计较,心比较坦然,老人才得以高寿。
现在,老人每天早上就吃糊汤、米汤之类的,下午吃面条,一天两顿饭,基本就是一些青菜,或者酸菜,孩子给拿鸡蛋了,就炒些鸡蛋吃。“侄媳妇对我也很好,老给拿东西。”老人指着柜子上的两桶油和米说。
老人不会看表,家里也没表。天一黑,她就上床睡觉。老人还专门说了她8点起床。“您没有表,怎么知道是8点。”我问。老人一笑,“匡木的(土话,估计的)。”
孤寂是难以排遣的苦
老人的房子背靠着一座大山,对面也是一座大山,春天山上的景色美,给老人的房子也增添了一抹生机。她住的是3间土房,隔壁是宝治的房子,再往远一点,有一户人家。现在还常住人,老人有时会过去聊聊天。
老人的房子里贴着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报纸,大概还是老伴在世时贴的。灶边窗户的纸风一吹呼啦啦作响,锅里放了一个碗,碗里是一些特别稠的稀饭,是老人早上吃剩的,她准备下午再吃。灶边一个简易桌子搭成的案板,案板上有一个盖着的盆子,揭开后,是一盆洗好的青菜,什么调料也没有。
老人床上的铺盖,是几年前政府给发的,还算新,家里其余东西都有些年代。虽然还有一间屋里有床,老人说给女儿准备的,但铺盖都是收拾起来的,用的机会估计也不多。
虽然老人睡的早,但她一晚上能睡好几觉,每一觉睡醒,就好长时间睡不着。
老人的邻居王米珍说,有一次,老人串门,她把远处路边的人看成了老人的儿子,给老人说了后,老人赶紧站起来,踉跄着走出去很远,后来发现不是,老人看上去很难过。
老人说他一切都好,但是拿起电话跟儿子黄致富通话的一瞬间,老人竟激动地说不出话。她说什么都不愁,但临走时,她一听到刘存清说下次再来给她送钱,她欣喜的表情掠过脸庞,默默地说了句,到时叫上宝治买些鸡蛋和肉吃。
太阳落山,老人等待的是孩子们行情回来,同她说说话,哪怕她懒得动弹,她也想为他们做一顿饭,一家人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