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山庙会
文章字数:2233
庙会成了当地群众的盛大节日,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来逛庙会
山里农民也前卫,孔巧珍和朋友买来假发秀一下。
露天戏院里坐满了看戏的群众
现作现卖民间工艺品
庙会成了一次商品交流盛会
庙会上的静板书表演
庙会上收获颇丰,谢卫军和同伴数钞票。
在洛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月三,上兑山;九月九,兑山走。”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都是兑山庙会赶会的日子,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次盛会。
兑山原名茅山、九龙山,位于县城东南15里处。传说太上老君曾在这里坐庙,但在试验过程中因山石不坚被老君压沦,后取名兑山。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兑山山顶就修有庞大的庙宇群,每年都有盛大的庙会,盛况空前,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倾家出动,扶老携幼,前呼后拥,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此,兑山庙会在洛南境内规模最大,名气最响。如今,随着世事的变迁,兑山的庙会已慢慢地转变为一种民间的商贸交流平台,成为群众心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记者随着逛庙会的群众一起上山,感受这一民间盛会的特殊魅力。
一次消费的盛会
阳春三月,早上9点多,下着太阳雨,山坡上铺着华丽的彩锦,空气清新,啾啾鸟鸣,上山的群众络绎不绝,阵阵笑声飘荡在山间。及至半山腰,远远便看见山顶上搭好的棚子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到了山顶,记者才发现,这个平日里沉寂的山头变成了一个大集市,各种各样的小吃摊点约有上百家,还有衣服、工艺品、农具、家电、儿童用品等等,凡是生活中日常涉及到的,在这里都能找到,而来往的群众也都乐意到各个摊点上,讨价还价,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早上十点多,在山上的大路边,来自洛南县城的老板谢卫军正喜滋滋地坐在集装车里和同伴一起数钱,红红的票子一张张点起来格外得劲。据他介绍,他从三月初二下午就来赶庙会了,车上拉的是90多件烟花和鞭炮,现在已经卖了多一半了,到手的钞票已经两万多元,但这样的成绩谢卫军并不满意。“从2000年开始,一年两次,每年都赶兑山的庙会,最多的时候要卖3万多元钱呢,今年恐怕突破不了了。”他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虽然如此,他和同伴仍然很高兴,因为赶一次庙会,可以挣好几个月的收入。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王永芳和她带着少数民族帽子的丈夫格外引人注目。二人拿着木头架子,上面挂满了葫芦丝、木制的玩具车、波浪鼓等物,操着外地口音向大家介绍,许多带孩子的群众都在他们面前驻足,选一两样玩具。原来,他们是云南人,在安康做生意时,听说洛南有庙会,就呼朋唤友,和五六个做生意的乡党一起来到这里,他们的朋友带来的都是一些工艺品和玩具,颇受群众欢迎。王永芳连呼:“来得迟了,要知道的话早些过来,一定能卖出不少呢!”
在庙会的饮食街上,商州区北宽坪镇于家山村的鲍小宁和两个老娣妹坐在一摊点上吃烤羊肉串,突然遇见了好几年没见的朋友,几个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鲍小宁说,由于修路,道路不通,她们三人早上绕了十多里的山路才赶到庙会上,今天主要的目的就是吃一吃,玩一玩。三人聊到,前些年来这里,没有钱,大多是买些生活用品,现在经济宽裕了,她们这来这里潇洒一把。
中午12点多,正是吃饭的高峰期,位于山坡东面的树林下,摆满了白色的塑料桌椅,桌边大半都坐上了食客,各色的饮食摊点上正忙着做凉菜、烤肉、调凉粉,把一道道特色饮食送上餐桌。一张桌前,三十多岁的王祥正和妻子、儿子一块喝啤酒,吃烤肉,五六岁的儿子吃得嘴巴油汪汪的。王祥笑着说,平日里难得带家人出来,今天来赶庙会,就是来花钱的。说着,还展示着一家人买的东西,一把塑料花,一件女士上衣,还有一把木头剑。
一次民间的聚会
“这个庙会从我小时候就有了,后来停了几十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恢复了,我们每年两次都来,一来看热闹,二来还能和常年不见的亲戚相聚。”66岁的景村镇农民李百记笑着告诉记者,当地人都很重视这个会,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年重要的节事。
据介绍,这个庙会属于民间组织,二十多年来从未来间断,每次过会,都是当地群众自发上山帮忙,会上有连演三天的戏,还有各色各样的民间艺人前来助兴表演。在这里,不但能买到平时买不到的东西,还能看到各种民俗表演。
在庙会的一隅,一张铺着大红绸子被面的桌子前,坐着四位老人,面前排着静板、二胡、牙子等器具,67岁的彭铁娃和两个老搭档脚踏静板,手拨二胡伴奏,79岁的朝兴邦老人一手打板,一手打牙子,唱起洛南静板书——《王祥卧冰》,苍桑的说唱、富有韵律的伴奏,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他们这个节目是兑山庙会上的保留节目,每年的两次庙会,他们四人都会提前做好准备,腾出时间为群众表演,因此,他们也聚集了不少当地的“粉丝”,每年都有一大群人老年人专门赶来,听一听他们的说唱,过一过静板书的瘾。
洛南县保安镇的王天才也赶来参加庙会。多年前,他学会了手工制作工艺品,常年在西安以此为生。几年前,他的技艺被收入商洛文化遗产名录,这次把自己的工具搬上兑山,现场制作工艺品,他想让家乡能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把这项技术发扬光大。
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庙会是一次娱乐的集会。记者在现场看到,年轻人三五成群,或是挑选一些平常在农村难以见到的稀罕物儿,或是在人群中看热闹,尝一尝美食。城关镇的孔巧珍就是一个,看到她时,她正和两个朋友一块儿在一个摊位前试假发,三个人站成一排,由姐姐给他们拍照留念,正午的艳阳,衬得她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下午四点多,庙会结束了,看完了戏的李淑香老人与老伴相携着慢悠悠地下山,他们手里拿着象征着“长命百岁”的柏枝,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好看的戏,庙会上的热闹场面,脸上满是充足而幸福的笑容。
山里农民也前卫,孔巧珍和朋友买来假发秀一下。
露天戏院里坐满了看戏的群众
现作现卖民间工艺品
庙会成了一次商品交流盛会
庙会上的静板书表演
庙会上收获颇丰,谢卫军和同伴数钞票。
在洛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月三,上兑山;九月九,兑山走。”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都是兑山庙会赶会的日子,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两次盛会。
兑山原名茅山、九龙山,位于县城东南15里处。传说太上老君曾在这里坐庙,但在试验过程中因山石不坚被老君压沦,后取名兑山。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兑山山顶就修有庞大的庙宇群,每年都有盛大的庙会,盛况空前,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倾家出动,扶老携幼,前呼后拥,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此,兑山庙会在洛南境内规模最大,名气最响。如今,随着世事的变迁,兑山的庙会已慢慢地转变为一种民间的商贸交流平台,成为群众心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记者随着逛庙会的群众一起上山,感受这一民间盛会的特殊魅力。
一次消费的盛会
阳春三月,早上9点多,下着太阳雨,山坡上铺着华丽的彩锦,空气清新,啾啾鸟鸣,上山的群众络绎不绝,阵阵笑声飘荡在山间。及至半山腰,远远便看见山顶上搭好的棚子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到了山顶,记者才发现,这个平日里沉寂的山头变成了一个大集市,各种各样的小吃摊点约有上百家,还有衣服、工艺品、农具、家电、儿童用品等等,凡是生活中日常涉及到的,在这里都能找到,而来往的群众也都乐意到各个摊点上,讨价还价,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早上十点多,在山上的大路边,来自洛南县城的老板谢卫军正喜滋滋地坐在集装车里和同伴一起数钱,红红的票子一张张点起来格外得劲。据他介绍,他从三月初二下午就来赶庙会了,车上拉的是90多件烟花和鞭炮,现在已经卖了多一半了,到手的钞票已经两万多元,但这样的成绩谢卫军并不满意。“从2000年开始,一年两次,每年都赶兑山的庙会,最多的时候要卖3万多元钱呢,今年恐怕突破不了了。”他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虽然如此,他和同伴仍然很高兴,因为赶一次庙会,可以挣好几个月的收入。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王永芳和她带着少数民族帽子的丈夫格外引人注目。二人拿着木头架子,上面挂满了葫芦丝、木制的玩具车、波浪鼓等物,操着外地口音向大家介绍,许多带孩子的群众都在他们面前驻足,选一两样玩具。原来,他们是云南人,在安康做生意时,听说洛南有庙会,就呼朋唤友,和五六个做生意的乡党一起来到这里,他们的朋友带来的都是一些工艺品和玩具,颇受群众欢迎。王永芳连呼:“来得迟了,要知道的话早些过来,一定能卖出不少呢!”
在庙会的饮食街上,商州区北宽坪镇于家山村的鲍小宁和两个老娣妹坐在一摊点上吃烤羊肉串,突然遇见了好几年没见的朋友,几个人坐在一起,边吃边聊。鲍小宁说,由于修路,道路不通,她们三人早上绕了十多里的山路才赶到庙会上,今天主要的目的就是吃一吃,玩一玩。三人聊到,前些年来这里,没有钱,大多是买些生活用品,现在经济宽裕了,她们这来这里潇洒一把。
中午12点多,正是吃饭的高峰期,位于山坡东面的树林下,摆满了白色的塑料桌椅,桌边大半都坐上了食客,各色的饮食摊点上正忙着做凉菜、烤肉、调凉粉,把一道道特色饮食送上餐桌。一张桌前,三十多岁的王祥正和妻子、儿子一块喝啤酒,吃烤肉,五六岁的儿子吃得嘴巴油汪汪的。王祥笑着说,平日里难得带家人出来,今天来赶庙会,就是来花钱的。说着,还展示着一家人买的东西,一把塑料花,一件女士上衣,还有一把木头剑。
一次民间的聚会
“这个庙会从我小时候就有了,后来停了几十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恢复了,我们每年两次都来,一来看热闹,二来还能和常年不见的亲戚相聚。”66岁的景村镇农民李百记笑着告诉记者,当地人都很重视这个会,对他们来说,这是一年重要的节事。
据介绍,这个庙会属于民间组织,二十多年来从未来间断,每次过会,都是当地群众自发上山帮忙,会上有连演三天的戏,还有各色各样的民间艺人前来助兴表演。在这里,不但能买到平时买不到的东西,还能看到各种民俗表演。
在庙会的一隅,一张铺着大红绸子被面的桌子前,坐着四位老人,面前排着静板、二胡、牙子等器具,67岁的彭铁娃和两个老搭档脚踏静板,手拨二胡伴奏,79岁的朝兴邦老人一手打板,一手打牙子,唱起洛南静板书——《王祥卧冰》,苍桑的说唱、富有韵律的伴奏,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他们这个节目是兑山庙会上的保留节目,每年的两次庙会,他们四人都会提前做好准备,腾出时间为群众表演,因此,他们也聚集了不少当地的“粉丝”,每年都有一大群人老年人专门赶来,听一听他们的说唱,过一过静板书的瘾。
洛南县保安镇的王天才也赶来参加庙会。多年前,他学会了手工制作工艺品,常年在西安以此为生。几年前,他的技艺被收入商洛文化遗产名录,这次把自己的工具搬上兑山,现场制作工艺品,他想让家乡能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把这项技术发扬光大。
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庙会是一次娱乐的集会。记者在现场看到,年轻人三五成群,或是挑选一些平常在农村难以见到的稀罕物儿,或是在人群中看热闹,尝一尝美食。城关镇的孔巧珍就是一个,看到她时,她正和两个朋友一块儿在一个摊位前试假发,三个人站成一排,由姐姐给他们拍照留念,正午的艳阳,衬得她们的笑容格外灿烂。
下午四点多,庙会结束了,看完了戏的李淑香老人与老伴相携着慢悠悠地下山,他们手里拿着象征着“长命百岁”的柏枝,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好看的戏,庙会上的热闹场面,脸上满是充足而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