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养鹿生活
文章字数:2184
梅花鹿养殖场合伙人之一,饲养员荆鹏正在喂鹿。
将梅花鹿从东北搬迁到商洛,目前我市不少地方都兴办起了养鹿产业,一些农民也从事了一个新的职业——养鹿员。梅花鹿在商洛习惯吗?养鹿生活怎样?在扶贫驻村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期间,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荆家上苍鹿业养殖场,体验了一天的养鹿生活。
清晨6点带着睡意去养鹿
如果是在城里,清晨6点起床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但在乡下,寂静的荆家河已经陆续有农民扛着锄头赶往田地了。因为今天要赶往附近的上苍鹿业养殖场,所以我们起了个大早,带着睡意从村部就出发了,5分钟时间就到了养殖场。提前约定的养鹿员荆鹏早到了场里,他和几个农民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拌料的,装袋发酵的,井然有序。养鹿员荆鹏正抱着花中带籽的油菜喂鹿。我们也赶快抱了还带着花香的油菜秆赶往鹿圈。
记者正诧异,油菜花马上就可以出菜籽了,喂鹿不是很可惜吗?荆鹏乐呵呵地说,他们租来土地种植油菜就是要这时喂鹿,才有营养。“养鹿很辛苦,一天三顿间隔6小时,每顿还不能让鹿吃饱了。”荆鹏说,公鹿和母鹿的喂养还有差别。
在荆鹏的介绍下,我们才知道长得很壮、头上正带着两个突出小包的,是产鹿茸的公鹿。一个个可爱的梅花鹿看到荆鹏抱料过来,都把嘴凑到他手上套近乎。而记者喂料时,梅花鹿显然有敌意,不时用头一上一下抵触记者。“梅花鹿没有胆,只有胆囊腺,生性胆小,没有一个月时间的相处,他不会和你亲近的。”荆鹏说。
来到产崽母鹿的喂养圈,我们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产崽母鹿喂养要注意膘情,不能提升太快,更不能吃的过饱。公鹿精料多,一年要产鹿茸两茬,母鹿精料少,催膘慢点有利于产鹿崽。
上午8点拌料累出一身汗
花了不少时间,终于解决了梅花鹿的早餐问题,我们开始学着给梅花鹿制作精料。附近70多岁的村民刘识崇就是这里的梅花鹿精料调配师。他养过羊,又经过养殖场的专业培训,上路很快。每天工作时间不长,一个月1500元钱的工资。
老人讲,制作梅花鹿精料不难,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将玉米、酒糟、豆粕、麦麸配制,然后装进发酵袋里就行了。
和老人一起体验拌料是件幸福的事。因为和其他养殖场体验生活不同的是,在鹿场,这里没有刺鼻难闻的气味,到处空气很清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菜花和青草混合的香味以及酒曲味儿,那酒曲味儿毫无疑问是发酵过的精料所散发出来的。
对于我们这些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来说,任何一项劳作都蕴含着辛苦。春天的荆家河似乎到了初夏,太阳一出来就有些热。我们弯着腰,反复不断地用铁锨将玉米、酒糟、豆粕、麦麸拌过去,又折腾过来。直到刘识崇老人抓一把仔细一看,说“拌匀了”,我们酸疼的腰才直立起来。紧接着,装袋发酵,我们不能显得比老年人娇气,把拌好的料装袋发酵,只用了几分钟。这时再休息时,在阳光下,淌在脸上的汗珠正泛着光,内衣也有些湿了。
中午巡圈查看鹿屎辨健康
中午12点,可爱的鹿群享受午餐后,我们跟着荆鹏巡圈。“在商洛,现在的气温刚好,如果到了夏季就得给鹿圈盖遮阳网,地上还要不断地浇水降温。”荆鹏介绍,养鹿比养猪、养鸡的防疫要简单的多,只要把鹿圈半个月消毒一次就行了。这里的鹿喝的都是井水,没有污染,鹿场的废料和鹿粪清除出去后就种苜蓿和油菜用,然后再用来养鹿。在东北培训过半年的荆鹏,对养鹿管理说的头头是道。在他的引导下,记者也学会了除了看鹿的精神状态外,还可以通过鹿的大便查看每只鹿的健康。
“搞养殖产业,不能粗放式的养殖,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要细心观察,才有可能把产业做起来。”荆鹏介绍,作为梅花鹿饲养员,每天要不断地巡圈,查看鹿屎的变化。“你看那种颗粒状的就很正常,那种粘带一起,有泡块状的,就要留心观察,它的肠胃消化不是很好,如果拉稀的话,就要赶快治疗。”
下午3点赶着鹿群做运动
动物也要做运动,这恐怕不少农民不知道,就连记者也是第一次听说,梅花鹿也需要出圈运动。
在上苍鹿业养殖场,一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场,除了4000多平方米的鹿圈和少量的建筑外,厂房后面缓缓的山坡上已经是青草遍地了。“这是我们鹿群的运动场,我们会每次分批地将一圈圈鹿赶到山坡上做运动。”荆鹏介绍。
荆鹏打开最外面的公鹿圈,头鹿带头将一圈的鹿带了出来,我们赶着鹿群进了青草地。阳光下,公鹿在山坡上自由吃草奔跑、嬉戏。荆鹏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放鹿的时候,看着这些乖驯家伙慢慢长大,致富的希望就像头顶的阳光般灿烂。
晚上6点带着收获回村部
给鹿场喂完最后一遍食料后,已是夕阳西下,一天的养鹿生活在好奇中接近尾声。“你们现在体验的一天生活,还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也最兴奋的是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鹿茸和产鹿崽的时候,一天24小时不能睡觉,那也是收获的季节,半年的辛苦全在那里,那鹿茸和小鹿崽就是白花花的钞票呀!”荆鹏和记者握手送别时说。
在荆家河312国道餐馆边吃顿简单的面条,回到村部已是傍晚。此时,相比在城里灯火辉煌,夜市喧嚣,夜色中的荆家河除了路边依稀微弱的太阳能灯光外,又恢复到了一片宁静。结束了一天的疲劳,躺在床上回忆一天,收获也不少。在农村,发展产业盲目跟进的不少,但是真正像荆鹏这样先掌握技术,再发展产业的不多,这也正是当前精准扶贫中不少农民欠缺的。平时见过不少送技术下乡的活动,可对于长期务农的群众来说,他们并不能从短短一天的热闹活动中学到实用的东西。看来,依靠产业脱贫,培养懂技术的职业农民,是精准扶贫当中需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不然的话,一些地方扶一轮、贫一轮的现象也会在我市再现。
将梅花鹿从东北搬迁到商洛,目前我市不少地方都兴办起了养鹿产业,一些农民也从事了一个新的职业——养鹿员。梅花鹿在商洛习惯吗?养鹿生活怎样?在扶贫驻村商南县试马镇荆家河期间,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荆家上苍鹿业养殖场,体验了一天的养鹿生活。
清晨6点带着睡意去养鹿
如果是在城里,清晨6点起床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但在乡下,寂静的荆家河已经陆续有农民扛着锄头赶往田地了。因为今天要赶往附近的上苍鹿业养殖场,所以我们起了个大早,带着睡意从村部就出发了,5分钟时间就到了养殖场。提前约定的养鹿员荆鹏早到了场里,他和几个农民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拌料的,装袋发酵的,井然有序。养鹿员荆鹏正抱着花中带籽的油菜喂鹿。我们也赶快抱了还带着花香的油菜秆赶往鹿圈。
记者正诧异,油菜花马上就可以出菜籽了,喂鹿不是很可惜吗?荆鹏乐呵呵地说,他们租来土地种植油菜就是要这时喂鹿,才有营养。“养鹿很辛苦,一天三顿间隔6小时,每顿还不能让鹿吃饱了。”荆鹏说,公鹿和母鹿的喂养还有差别。
在荆鹏的介绍下,我们才知道长得很壮、头上正带着两个突出小包的,是产鹿茸的公鹿。一个个可爱的梅花鹿看到荆鹏抱料过来,都把嘴凑到他手上套近乎。而记者喂料时,梅花鹿显然有敌意,不时用头一上一下抵触记者。“梅花鹿没有胆,只有胆囊腺,生性胆小,没有一个月时间的相处,他不会和你亲近的。”荆鹏说。
来到产崽母鹿的喂养圈,我们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产崽母鹿喂养要注意膘情,不能提升太快,更不能吃的过饱。公鹿精料多,一年要产鹿茸两茬,母鹿精料少,催膘慢点有利于产鹿崽。
上午8点拌料累出一身汗
花了不少时间,终于解决了梅花鹿的早餐问题,我们开始学着给梅花鹿制作精料。附近70多岁的村民刘识崇就是这里的梅花鹿精料调配师。他养过羊,又经过养殖场的专业培训,上路很快。每天工作时间不长,一个月1500元钱的工资。
老人讲,制作梅花鹿精料不难,就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将玉米、酒糟、豆粕、麦麸配制,然后装进发酵袋里就行了。
和老人一起体验拌料是件幸福的事。因为和其他养殖场体验生活不同的是,在鹿场,这里没有刺鼻难闻的气味,到处空气很清新,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油菜花和青草混合的香味以及酒曲味儿,那酒曲味儿毫无疑问是发酵过的精料所散发出来的。
对于我们这些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来说,任何一项劳作都蕴含着辛苦。春天的荆家河似乎到了初夏,太阳一出来就有些热。我们弯着腰,反复不断地用铁锨将玉米、酒糟、豆粕、麦麸拌过去,又折腾过来。直到刘识崇老人抓一把仔细一看,说“拌匀了”,我们酸疼的腰才直立起来。紧接着,装袋发酵,我们不能显得比老年人娇气,把拌好的料装袋发酵,只用了几分钟。这时再休息时,在阳光下,淌在脸上的汗珠正泛着光,内衣也有些湿了。
中午巡圈查看鹿屎辨健康
中午12点,可爱的鹿群享受午餐后,我们跟着荆鹏巡圈。“在商洛,现在的气温刚好,如果到了夏季就得给鹿圈盖遮阳网,地上还要不断地浇水降温。”荆鹏介绍,养鹿比养猪、养鸡的防疫要简单的多,只要把鹿圈半个月消毒一次就行了。这里的鹿喝的都是井水,没有污染,鹿场的废料和鹿粪清除出去后就种苜蓿和油菜用,然后再用来养鹿。在东北培训过半年的荆鹏,对养鹿管理说的头头是道。在他的引导下,记者也学会了除了看鹿的精神状态外,还可以通过鹿的大便查看每只鹿的健康。
“搞养殖产业,不能粗放式的养殖,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要细心观察,才有可能把产业做起来。”荆鹏介绍,作为梅花鹿饲养员,每天要不断地巡圈,查看鹿屎的变化。“你看那种颗粒状的就很正常,那种粘带一起,有泡块状的,就要留心观察,它的肠胃消化不是很好,如果拉稀的话,就要赶快治疗。”
下午3点赶着鹿群做运动
动物也要做运动,这恐怕不少农民不知道,就连记者也是第一次听说,梅花鹿也需要出圈运动。
在上苍鹿业养殖场,一万多平方米的养殖场,除了4000多平方米的鹿圈和少量的建筑外,厂房后面缓缓的山坡上已经是青草遍地了。“这是我们鹿群的运动场,我们会每次分批地将一圈圈鹿赶到山坡上做运动。”荆鹏介绍。
荆鹏打开最外面的公鹿圈,头鹿带头将一圈的鹿带了出来,我们赶着鹿群进了青草地。阳光下,公鹿在山坡上自由吃草奔跑、嬉戏。荆鹏说,他最喜欢的就是放鹿的时候,看着这些乖驯家伙慢慢长大,致富的希望就像头顶的阳光般灿烂。
晚上6点带着收获回村部
给鹿场喂完最后一遍食料后,已是夕阳西下,一天的养鹿生活在好奇中接近尾声。“你们现在体验的一天生活,还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也最兴奋的是在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鹿茸和产鹿崽的时候,一天24小时不能睡觉,那也是收获的季节,半年的辛苦全在那里,那鹿茸和小鹿崽就是白花花的钞票呀!”荆鹏和记者握手送别时说。
在荆家河312国道餐馆边吃顿简单的面条,回到村部已是傍晚。此时,相比在城里灯火辉煌,夜市喧嚣,夜色中的荆家河除了路边依稀微弱的太阳能灯光外,又恢复到了一片宁静。结束了一天的疲劳,躺在床上回忆一天,收获也不少。在农村,发展产业盲目跟进的不少,但是真正像荆鹏这样先掌握技术,再发展产业的不多,这也正是当前精准扶贫中不少农民欠缺的。平时见过不少送技术下乡的活动,可对于长期务农的群众来说,他们并不能从短短一天的热闹活动中学到实用的东西。看来,依靠产业脱贫,培养懂技术的职业农民,是精准扶贫当中需要实实在在去做的事。不然的话,一些地方扶一轮、贫一轮的现象也会在我市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