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坊里的生意经
文章字数:1085
36岁的黄波是柞水县乾佑镇北关村人。初中毕业后,他给市场送过菜,做过塑钢门窗,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不想这么漂着,就接手了父母的老本行——做豆腐。选择开办豆腐坊,黄波有自己的想法:“从小帮父母做豆腐,技术上没啥问题,最重要的是,干这行投资少,见效快。”
黄波的豆腐坊除了做豆腐,还顺带做些柞水特色,比如豆腐干、豆腐皮、豆芽、豆酱。在他的作坊里,你可以亲眼见证一粒粒小小的黄豆,要经过怎样的流程,才能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不同的是,黄波不再完全延袭父辈用传统手工制作豆制品的方法,他购进了一些现代化的机器,节省了人力成本,保证了规模化的生产与豆制品品质。
“按照传统的做法,黄豆要先经过粉碎机粉碎,用开水兑过之后,才能进行过滤。”黄波告诉记者,现在用浆渣分离器,就可以在第一个环节将杂质充分过滤,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使豆腐更加鲜嫩可口。除此之外,压豆腐用豆腐成形机,制作豆腐干时也不再用原始的晾干法,而是批量放在烘干机里,经过几个小时的烘烤就能进入菜市场了。“以前,父母整天起早贪黑的做豆腐,一天下来也做不了多少。现在,我请了三四个工人,平均一天能做四五百斤豆腐、一二百斤豆腐干,还能做少量豆芽。”
2005年,黄波的豆腐坊正式开业时,柞水县一家大型超市的主管就找到他,让他长期为超市提供豆制品。现在,又陆续有几家超市与黄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光是超市,每天就能消耗100多斤豆腐,其他的则供给了学校、单位食堂。另外,我媳妇在菜市场也能卖掉一些。”黄波说,想在竞争激烈的豆腐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就要努力把豆腐做得更好吃,而秘诀就在严格把关所有的环节,首先,得选用品质好的黄豆,另外,要把豆渣充分过滤,否则会影响豆腐细嫩的口感,最后,压豆腐时还不能压得太老,包豆腐也要看好时机,每一步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豆制品的质量和卫生是黄波最重视的,县食品监督局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对他家豆腐进行检验,这些年没有出过一次问题。
在做豆腐的10年间,黄波经历了两个最重要的转折期。第一次是西安至柞水的高速路刚开通的时候,闭塞的柞水县城一下子涌入了许多外地游客,他们纷纷点名要柞水的豆腐、豆腐干,“突然间,生意就好了起来。”黄波说,以前,豆腐市场仅限于本地,购买能力有限,就在他准备放弃时,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机,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和动力。第二次是2009年,长期的劳累使黄波身心疲惫,他想停业一段时间,期间他用卖豆腐的钱买了一辆大货车,在县城周边的矿上跑车,有一次到小岭矿上拉货时,被一只爆炸的车轮胎炸伤了眼睛,造成了右眼永久性失明,这件事给黄波的打击很大,回家休息了半年后,他又重操旧业,踏踏实实做起了豆腐,再也没想过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