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编草帽
文/图 记者 吕丽霞
文章字数:1187
闲暇时,老人们就凑在一起掐帽辫。

  在商州区三岔河镇黄鱼沟村的几个小岔沟里,散乱地住着一些老年人,他们都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将寻常的麦秆编成草帽,在生活困难的年代换一点零花钱。而如今,这门民间技艺同他们一样随着时光逐渐暗淡。
  记者随着商州部分摄影爱好者,进入黄鱼沟村一个不知名的小沟,追寻她们的足迹。一路上,溪流淙淙,花香扑鼻,时而冒出层石堆砌的石堰,更为这孤寂的小沟增加了厚重感。转弯后,眼前是几户人家,古朴的房屋,一个石磨前坐着三位老人,一边掐帽辫,一边谈笑着,阳光下格外的温暖和谐。
  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赶紧举起像机,拍下这难得的画面,三位老人却显得很拘束,说道,“我们这丑样子,照这做啥?”一位摄影爱好者说,“照这个,就是宣传你们这手艺,让外面的人都知道。”老人释然了,笑着说道,宣传了也没用,这手艺不挣钱,年轻人也不稀奇,快要失传了!
  这三位老人名叫乔新爱、张九星和张喜梅,三人为妯娌,最大的75岁,最小的67岁,掐帽辫这门技艺伴随了她们一生,现在闲来无事也凑在一堆掐。对于现在的她们来说,并不需要用这门手艺挣钱,更多的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一种对过去岁月的回忆。
  掐草帽看似简单,工艺却非常繁琐。要在每年麦收割的季节,将麦秆挑颜色金黄、又粗又长的收集起来,再一根根剥去外皮,然后根据粗细进行分类,粗的掐帽沿,细的掐帽顶。等到要掐的时候,放在水里泡软,就可以用了。一个帽子二尺三,掐好后用针钱把帽辫一圈圈的缝在一起,一顶帽子就做成了。
  大嫂乔新爱是村里有名的掐帽子好手,年轻时她就跟老人学会了这门技艺。那个时候,村里忙着搞基建,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只有下雨时才能趁空掐上几个。在乔新爱的记忆中,那时候掐草帽是村人重要的一个经济来源。所以每到阴雨天,她们紧赶慢赶,加班加点赶几个出来,逢集日就拿着草帽走30多里路到黑龙口街道去卖,那时候一个草帽也就四五毛钱,每次能卖个两三块钱,这些钱换成了油盐,贴补到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二嫂张九星的手上已磨上了厚厚的茧,上面横七竖八地布满了裂口,这些都是年轻时掐草帽留下的伤痕。她笑着说,有一年下连阴雨,她一连掐了好几天,手被磨破了,划伤了,肿得握不到一块,好长时间都不能掐草帽。但是她们还是很上心,有空就掐,那个年月,换点钱太不容易了!
  如今,75岁的乔新爱都有了重孙,6个儿女日子都过得很好,儿女们也争着给钱孝顺她,但乔新爱还是放不下她的手艺,一有空就拿起手边的帽辫掐。去年她掐帽辫换了三四百块钱,过年的时候发给两个重孙当压岁钱。说起这个,老人的脸上充满了自豪。如今,村里的麦田几乎没有了,材料难寻,掐了帽辫也不用再做成草帽,外面的客商就来收走了。村里的老人虽然都会掐,但都很少有人掐了,大多数都是闲了来给乔新爱帮帮忙,坐在一块聊天。
  得知记者会将她们编草帽发在报纸上,老人们忍不住自己的喜悦,互相询问,是不是咱外面儿女都能看到?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期待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