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青青
文章字数:2057
偶读晏殊《梧桐》:“苍苍梧桐,悠悠古风,叶若碧云,伟仪出众;根在清源,天开紫英,星宿其上,美禽来鸣。”想起每日上下班都要经过的那条街,两行梧桐在一年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那样葱葱郁郁,青青翠翠,粗大的树干奋力伸向天空,粗壮的臂枝努力伸向道中,绿带如流,撑起一道绿色长廊。青青如盖的梧桐,用身躯、枝叶护佑这条街,撑起一道绿荫、撑出一片清凉、呈现一带清新和惬意。
我是农民的儿子,桐树曾相伴我长大。农村老家的田园屋舍旁,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桐树。因了桐树耐干旱、易成活、成长快、干高直,木质细而不硬、软而耐水、耐腐,不易变形,过去深得家乡人的爱抚和青睐,家乡人用桐木做箱做柜,为女儿做嫁妆、为儿子做家具、为老人做宝盒,许多家里耐用的家具如风箱、衣箱、衣柜大多都是桐木做的,板材密而软、平而直、柔而轻,木匠喜欢好做活,主人亦喜欢耐看不扎眼,甚至有的人还用桐木做棺材。我记得,祖母的棺板就是四寸桐木做的。家乡人在感念桐树的易栽好活成才快的同时,许多老人还感念桐花不仅可以入药清火,而且在那些无所不食的灾荒年月,桐树上密密的喇叭状紫蓝色花朵也曾助乡民度饥荒。而我之于梧桐,更多的是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弟妹们在炎炎夏日坐在老屋旁的几棵梧桐树下乘凉说笑,这时候母亲总要跑出来找我们,看到我们在荫凉下这才放下心来。读高中的那几年仲春,偶有周末回家,我会拿上一书本,坐在桐树下读起来。那个季节的桐树,嫩绿的叶子还不是那样硕大,枝叶间开放着密密的紫色花朵,阵阵幽香扑鼻而来。天气不冷不热,树下光线不明不暗,一个人倚着树干席地而坐,柔柔的气息弥漫开来,我坐在树下大声诵读,全然不顾别的景致,倒有许多的轻松和惬意。后来,我求学省城,毕业后到远离家乡的外地工作,十几年间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留意那几棵桐树。再后来桐树被父亲砍了做成板材,倚桐而读的日子也不会再有。如今,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每每回到老家,看着屋旁栽植桐树的那块地方,旧时的情景也会浮于脑海,父亲的音容也浮现眼前,泪水也会在瞬间湿了我的双眼。
怀念老家的桐树,我经常走在日日经过的这座城市的这条被梧桐葱郁、护佑的这条街,用双目阅历它四季的变化。光滑的树皮,长枝虬劲有力,郁郁葱葱,直上云霄的碧绿,纯净养眼。盛夏烈日,骄阳如火直逼地面,梧桐用手掌搭起层层绿凉蓬,为行人撑起一带清凉,凉风在绿荫下轻轻流淌。至秋时,一树金黄泛红的颜色,美得醉心,即便凋落,也落得风度翩翩,仪态不减。
梧桐高洁出尘,品格端方,隐隐有君子之风。白居易赞美桐的孤直,著名的焦尾古琴便是烧了一半的梧桐木所制,唐人虞世南笔下的蝉,正因有赖以栖身的隽朗高直的梧桐,其清亮之音得以远传。
古之文人于梧桐,或高雅、或随性、或平素,但我也知道,桐没有香樟、楠木、黄花梨那样珍贵,没有松柏那样坚韧和苍翠,没有杨柳那样婀娜飘逸,也没有桃树、杏树那样艳丽。它的木、它的果、它的叶、它的花都极普通,都不能说是上品。但在乡间,在干旱贫瘠的涧边道旁,在城市的公园和街道,总能看到桐树的身姿。商於古道富水驿边的桐树曾见证了一代文豪韩愈忧国忧民的伤痛,兰考焦桐也阅历了焦裕禄务实为民的情怀,中山陵的梧桐述说着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虽历百折而不回的凌云壮志和高风亮节。城市街道边的梧桐几乎每年都在经历一次刀砍斧劈后依然用它的身躯默默见证着一条街、一座城的变迁与辉煌,守护着城市的洁净。君子随遇而安,梧桐或许是俗世的贤者,或许这就是梧桐的品德了。
从家到单位的一段路,最惬意的莫过于日日走过有梧桐树的这条街。或许是因了这条街在这座城的资历,也或是因了这一溜大梧桐树延伸开去,疏朗清俊,浓荫碧绿,这条街也成了这座城最繁华、最洁净的街道。尽管,这座城变得越来越美,许多新街道栽植了国槐、桂花、女贞、玉兰、紫薇等名贵树种,但在我的心中,这条街就是这座城的品牌。每日清晨,当我走过这条街,呼吸着新鲜洁净的空气从梧桐树下走过,心中总不免生出少有的清爽、惬意和舒适,随之而来的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敬畏了。想象桐叶之外该是怎样的天空,心也随之高远。一年一年,桐树叶青了又黄,桐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人与树,朝夕相处,情深自知。那年出差南方,夜闻窗外雨打芭蕉,滴嗒有声,遂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离愁别绪。不知当时,家中二老可是居陋屋,伴空院,清风淡月好清冷?
念念梧桐,心中常生几多愁绪。天生万物,生存为本。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树相处,树之为树、人之为人,各有其所,各有其性。树之于人,人之于术;树不是人,人不是树。树为人所用所需,人赋树以性情、品德。人的身份地位有高下之分,但高者未必雅、未必智、未必洁,俗者未必贱、未必陋、未必浅、未必秽。树无声,人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修而品先行。日日抬头望桐,依然那般疏朗俊洁,温润清雅,一树生动的绿,树叶如掌,熟悉温暖的气息,可依可偎的感觉,如一泓清泉,流向心间,无法言说的安宁与温馨。没有约,竟相遇。抚树仰望,梧桐青青;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念念不忘,君子风仪。
诗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我是农民的儿子,桐树曾相伴我长大。农村老家的田园屋舍旁,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桐树。因了桐树耐干旱、易成活、成长快、干高直,木质细而不硬、软而耐水、耐腐,不易变形,过去深得家乡人的爱抚和青睐,家乡人用桐木做箱做柜,为女儿做嫁妆、为儿子做家具、为老人做宝盒,许多家里耐用的家具如风箱、衣箱、衣柜大多都是桐木做的,板材密而软、平而直、柔而轻,木匠喜欢好做活,主人亦喜欢耐看不扎眼,甚至有的人还用桐木做棺材。我记得,祖母的棺板就是四寸桐木做的。家乡人在感念桐树的易栽好活成才快的同时,许多老人还感念桐花不仅可以入药清火,而且在那些无所不食的灾荒年月,桐树上密密的喇叭状紫蓝色花朵也曾助乡民度饥荒。而我之于梧桐,更多的是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弟妹们在炎炎夏日坐在老屋旁的几棵梧桐树下乘凉说笑,这时候母亲总要跑出来找我们,看到我们在荫凉下这才放下心来。读高中的那几年仲春,偶有周末回家,我会拿上一书本,坐在桐树下读起来。那个季节的桐树,嫩绿的叶子还不是那样硕大,枝叶间开放着密密的紫色花朵,阵阵幽香扑鼻而来。天气不冷不热,树下光线不明不暗,一个人倚着树干席地而坐,柔柔的气息弥漫开来,我坐在树下大声诵读,全然不顾别的景致,倒有许多的轻松和惬意。后来,我求学省城,毕业后到远离家乡的外地工作,十几年间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留意那几棵桐树。再后来桐树被父亲砍了做成板材,倚桐而读的日子也不会再有。如今,父亲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每每回到老家,看着屋旁栽植桐树的那块地方,旧时的情景也会浮于脑海,父亲的音容也浮现眼前,泪水也会在瞬间湿了我的双眼。
怀念老家的桐树,我经常走在日日经过的这座城市的这条被梧桐葱郁、护佑的这条街,用双目阅历它四季的变化。光滑的树皮,长枝虬劲有力,郁郁葱葱,直上云霄的碧绿,纯净养眼。盛夏烈日,骄阳如火直逼地面,梧桐用手掌搭起层层绿凉蓬,为行人撑起一带清凉,凉风在绿荫下轻轻流淌。至秋时,一树金黄泛红的颜色,美得醉心,即便凋落,也落得风度翩翩,仪态不减。
梧桐高洁出尘,品格端方,隐隐有君子之风。白居易赞美桐的孤直,著名的焦尾古琴便是烧了一半的梧桐木所制,唐人虞世南笔下的蝉,正因有赖以栖身的隽朗高直的梧桐,其清亮之音得以远传。
古之文人于梧桐,或高雅、或随性、或平素,但我也知道,桐没有香樟、楠木、黄花梨那样珍贵,没有松柏那样坚韧和苍翠,没有杨柳那样婀娜飘逸,也没有桃树、杏树那样艳丽。它的木、它的果、它的叶、它的花都极普通,都不能说是上品。但在乡间,在干旱贫瘠的涧边道旁,在城市的公园和街道,总能看到桐树的身姿。商於古道富水驿边的桐树曾见证了一代文豪韩愈忧国忧民的伤痛,兰考焦桐也阅历了焦裕禄务实为民的情怀,中山陵的梧桐述说着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虽历百折而不回的凌云壮志和高风亮节。城市街道边的梧桐几乎每年都在经历一次刀砍斧劈后依然用它的身躯默默见证着一条街、一座城的变迁与辉煌,守护着城市的洁净。君子随遇而安,梧桐或许是俗世的贤者,或许这就是梧桐的品德了。
从家到单位的一段路,最惬意的莫过于日日走过有梧桐树的这条街。或许是因了这条街在这座城的资历,也或是因了这一溜大梧桐树延伸开去,疏朗清俊,浓荫碧绿,这条街也成了这座城最繁华、最洁净的街道。尽管,这座城变得越来越美,许多新街道栽植了国槐、桂花、女贞、玉兰、紫薇等名贵树种,但在我的心中,这条街就是这座城的品牌。每日清晨,当我走过这条街,呼吸着新鲜洁净的空气从梧桐树下走过,心中总不免生出少有的清爽、惬意和舒适,随之而来的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和敬畏了。想象桐叶之外该是怎样的天空,心也随之高远。一年一年,桐树叶青了又黄,桐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人与树,朝夕相处,情深自知。那年出差南方,夜闻窗外雨打芭蕉,滴嗒有声,遂起“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离愁别绪。不知当时,家中二老可是居陋屋,伴空院,清风淡月好清冷?
念念梧桐,心中常生几多愁绪。天生万物,生存为本。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树相处,树之为树、人之为人,各有其所,各有其性。树之于人,人之于术;树不是人,人不是树。树为人所用所需,人赋树以性情、品德。人的身份地位有高下之分,但高者未必雅、未必智、未必洁,俗者未必贱、未必陋、未必浅、未必秽。树无声,人有言;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修而品先行。日日抬头望桐,依然那般疏朗俊洁,温润清雅,一树生动的绿,树叶如掌,熟悉温暖的气息,可依可偎的感觉,如一泓清泉,流向心间,无法言说的安宁与温馨。没有约,竟相遇。抚树仰望,梧桐青青;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念念不忘,君子风仪。
诗云:既见君子,云胡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