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录
文章字数:1562
硬着头皮读经典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报刊电视上谈读书的文章和节目不少。我也赶个热闹,来谈一回读书。
前两年习近平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今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读书成为国家号召,国人应该积极响应。这是强国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关于读书的意义和道理,我想恐怕不必多说,谁都懂得。如果笼统地说中国人不读书,是不对的,起码是不准确的。就现状来看,现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热衷于“读网”或者叫“网读”的人多。特别是中青年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网和玩手机上。热心于浏览一些杂七杂八的信息碎片,作为在人前的谈资,表示自己博闻多见,“与时俱进”。实际上只是猎奇图个新鲜,往往游谈无根,经不起考问。这被称为“快餐式阅读”,或者叫它浅阅读、泛阅读,读过之后便成明日黄花。虽不能说完全无益,但总的说弊多利少。二是为了就业谋职,只读一些业务技术类的专业书,应付考试和招聘,应该说这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否定。但是显然狭隘了点,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这只是“功利性”的读书,并不是读书的根本要义。如果总是停留在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的水平,只能使自己落入平庸浅见的地步。
国家倡导全民读书,当然不是指的上面这两个层面的阅读,而是希望人们多读一些提高文明修养,增强人文素质的经典著作。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检验,包含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丰富智慧,从而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应对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优秀合格公民的著作。人常说某某人有水平,某某水平不高,这个“水平”就是指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和深浅,见解的高明与低俗。打个比方的话,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不过是喝饮料而已,可以解一时之渴,毕竟营养有限。要想强身健体,经久耐饥,不得营养不良症,就要经常吃正餐。经典著作才是精神营养的正餐。
读经典著作,确实比快餐式阅读要费时费力,但是所得却更多。首先要有自觉和追求,如果没有这一点精神,那谁也没办法。读书这件事不像干活,你不干别人还可以替你干。读书学习只有亲力自为,没有人可以替代。再是经典著作由于内含丰富深刻,容量弘大,所以读起来确实不太容易,比较费时费心。这就要有一点毅力和拼的精神才行。所以我觉得要硬着头皮去读。绝不能因正餐麻烦和费事就只满足喝饮料。常听到一些人说经典著作难读,不易懂,这是事实。人有一个惰性,容易拈轻避重,重复的事容易厌倦,但是读经典就要自觉克服这种惰性。好书就要重读复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一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不是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吗?
这里我又想起著名学者徐凡澄先生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遇到不解处,毋妨存疑,待自己的心思更虚更静,知觉潜滋暗长(脑中灰色质上增多了旋纹或生长了新细胞),理解力增强了,再看又恍然明白,没有什么疑难了。”阅读有些经典著作,确实如此。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再读就不难理解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要求干部读点马列著作。那时我还是学生,就热心地读起马列著作,先后读了不少。尤其是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反杜林论》两部书,就先后读了大半年,起初也是不很懂,但是反复读过几遍后就感觉不大难理解了。我深深感到这两部书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几十年来在做人做事上不出大格。还可以感到自慰,与此有很大关系。再如对国学文言经典的学习,开始困难也不小,但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得多了,慢慢也就不觉得太难了。
关于读书的时间问题。现在常听到许多人说工作忙,没时间读书,这是懒于读书的托词。且不说每天八小时上班之外的时间,仅一年115天的双休和节假,就是一笔不小的时间财富,只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恐怕也能读它几十万字的书。说没时间读书实在令人难于相信的,反正我不信。
4月23日记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报刊电视上谈读书的文章和节目不少。我也赶个热闹,来谈一回读书。
前两年习近平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今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读书成为国家号召,国人应该积极响应。这是强国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关于读书的意义和道理,我想恐怕不必多说,谁都懂得。如果笼统地说中国人不读书,是不对的,起码是不准确的。就现状来看,现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热衷于“读网”或者叫“网读”的人多。特别是中青年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网和玩手机上。热心于浏览一些杂七杂八的信息碎片,作为在人前的谈资,表示自己博闻多见,“与时俱进”。实际上只是猎奇图个新鲜,往往游谈无根,经不起考问。这被称为“快餐式阅读”,或者叫它浅阅读、泛阅读,读过之后便成明日黄花。虽不能说完全无益,但总的说弊多利少。二是为了就业谋职,只读一些业务技术类的专业书,应付考试和招聘,应该说这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否定。但是显然狭隘了点,缺陷也是很明显的。这只是“功利性”的读书,并不是读书的根本要义。如果总是停留在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的水平,只能使自己落入平庸浅见的地步。
国家倡导全民读书,当然不是指的上面这两个层面的阅读,而是希望人们多读一些提高文明修养,增强人文素质的经典著作。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检验,包含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的丰富智慧,从而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应对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优秀合格公民的著作。人常说某某人有水平,某某水平不高,这个“水平”就是指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和深浅,见解的高明与低俗。打个比方的话,浅阅读和功利性阅读,不过是喝饮料而已,可以解一时之渴,毕竟营养有限。要想强身健体,经久耐饥,不得营养不良症,就要经常吃正餐。经典著作才是精神营养的正餐。
读经典著作,确实比快餐式阅读要费时费力,但是所得却更多。首先要有自觉和追求,如果没有这一点精神,那谁也没办法。读书这件事不像干活,你不干别人还可以替你干。读书学习只有亲力自为,没有人可以替代。再是经典著作由于内含丰富深刻,容量弘大,所以读起来确实不太容易,比较费时费心。这就要有一点毅力和拼的精神才行。所以我觉得要硬着头皮去读。绝不能因正餐麻烦和费事就只满足喝饮料。常听到一些人说经典著作难读,不易懂,这是事实。人有一个惰性,容易拈轻避重,重复的事容易厌倦,但是读经典就要自觉克服这种惰性。好书就要重读复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一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不是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吗?
这里我又想起著名学者徐凡澄先生谈读书的一段话:“读书遇到不解处,毋妨存疑,待自己的心思更虚更静,知觉潜滋暗长(脑中灰色质上增多了旋纹或生长了新细胞),理解力增强了,再看又恍然明白,没有什么疑难了。”阅读有些经典著作,确实如此。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再读就不难理解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要求干部读点马列著作。那时我还是学生,就热心地读起马列著作,先后读了不少。尤其是恩格斯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反杜林论》两部书,就先后读了大半年,起初也是不很懂,但是反复读过几遍后就感觉不大难理解了。我深深感到这两部书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几十年来在做人做事上不出大格。还可以感到自慰,与此有很大关系。再如对国学文言经典的学习,开始困难也不小,但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得多了,慢慢也就不觉得太难了。
关于读书的时间问题。现在常听到许多人说工作忙,没时间读书,这是懒于读书的托词。且不说每天八小时上班之外的时间,仅一年115天的双休和节假,就是一笔不小的时间财富,只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恐怕也能读它几十万字的书。说没时间读书实在令人难于相信的,反正我不信。
4月23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