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报刊亭夹缝中生存的“城市名片”
文/图 记者 陈波 李亮
文章字数:3439
少年版《意林》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每次新杂志一到,报刊亭就会迎来小顾客的光临。
报刊亭的经营者在生意无人问津之时,常常通过聊电话或者发呆打发时间。
非常破旧的报刊亭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显得格格不入

  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窗口,报刊亭曾经很受市民的欢迎。然而,近来不少市民发现,想在家附近的报刊亭买份报纸,它却早已“关门大吉”。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电子阅读方式的更新,使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那些记忆中遍布街道和公交站点的绿色铁皮房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市民购买书报,提升全民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小小报亭如今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困境。支持拆除的人理由充分:门脸破旧,影响市容……反对拆除的人言辞恳切:报刊亭是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窗口,是百姓购买书报最便捷的渠道……随着全国其他城市开始对报刊亭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小小报刊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对我市报刊亭进行“整容改造”,构建起新的阅读文化生态,远非一日之功。
  一道正在消失的风景线
  仿佛一夜之间,移动互联网大潮席卷了生活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报刊亭,这个曾经承载着重要文化符号意义的角落,如今颇为“失落”。
  在商洛市区仅存的10多家报亭,记者看见,绿色亭身的报刊亭开始发黄,小小的雨篷也破旧了许多,来来往往的行人很少在此购买书报。市汽车站是我市人流量较大的一个聚集点,每天熙熙攘攘过往的行人络绎不绝。在这里经营报刊亭的郭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生意很难做,报纸销量下降,有时先把旧的报纸卖完了再订新的,每期从邮局拿来的报纸还卖不到三分之一。
  在记者蹲点采访的一个小时内,前来购买书报的旅客寥寥无几,大多是来买香烟和饮料。郭女士说,经营这家报亭已有七八年了,过去是在街边经营,生意很俏火,一期报纸能卖七八十份。后来在市政管理的统一要求下,报刊亭“让路设点”,即从路边挪到规定范围内经营,生意开始走下坡路。“诸如过去卖得比较好的《参考消息》,现在连20份都卖不动。”
  其实郭女士遇到的这种问题并非个例,几乎城区所有的报亭都面临这种窘况。
  在中心广场附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报亭经营户告诉记者,年前花了两三万元从别人手里接管了这个报刊亭,一季度从邮局购了价值5000多元的书报,现在书才卖了一半,报纸卖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书报只有当废纸卖了。
  为了扭转这种只赔不赚的局面,一些个体经营户也在尝试在卖书报之外,开始售卖香烟、饮料、玉米和烤肠。“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按目前这种经营状况来看,守着这个报刊亭很难生存下去,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如果不靠卖水、卖饮料撑着,报刊亭早就倒闭了。”一报刊经营者一语道破了这个行业的艰难与尴尬。像她这样能把报刊亭开着的已属幸运,更多的同行则已黯然离去。
  市报刊发行局局长董艳丽告诉记者,10年之前,全市共有近40个报刊亭,各个县区都有四五个。后来由于城区道路扩建,其他县区的报亭因为占道经营陆续被拆了,目前仅剩下商州城区的10多家。
  董艳丽说,随着商洛流动人口的增多,纸媒的发行渠道主要还是靠单一的单位和私人订购,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裹挟下,商州城区这些内容单一、门脸陈旧的报亭迅速衰落下去。为了应对这一趋势,他们打算投资100万元新建10个新报刊亭,将其升级为便民服务的“便民服务亭”,不仅可以售卖书报,也可以叠加话费充值、飞机票代购、水电费缴纳等业务。然而这一建议还没有被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不赚钱的生意
  曾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报刊亭,何以一派萧条竟至如此?报刊亭经营者普遍认为,新媒体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寒冬加剧,是报刊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网络、微博和微信等来势凶猛,颠覆了原来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话语权格局,传统媒体边缘化形势越来越严峻。记者在城区多家报刊亭走访发现,在不少市民眼中,今天的报刊亭更像“杂货铺”。“其实,我在报刊亭很少买报刊,买得更多的是烤肠、老玉米、饮料等。”家住州城路附近的上班族小王说。
  在市中心医院附近,于治良帮亲戚经营一家报刊亭。作为邮局直接管理的报刊亭,主要以售卖报刊杂志为主。“现在报刊销路不行,收入很少,一份报纸才提两毛的利润,这样下去几乎难以为继。”于先生说。在这家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小报刊亭里,于先生经营的报纸杂志共有四五十种,以前畅销的诸如《读者》《青年文摘》《南方周末》也不如往日,即使是本省的大报《华商报》,销量也堪忧。“昨天订了5份《华商报》,现在还剩两份。当天卖不出去就没人要了,时间长了,报纸的积压率就高,最后只能当废纸卖了。”于先生显得很无奈。
  早上七八点开门卖报,晚上10点关门,月收入1000余元,是城区报亭经营者的普遍现状。于治良帮其亲戚经营两年多来发现,报纸杂志主要还是回头客前来购买,比较稳定地形成了某一期刊的读者群,但人数偏少,销量和利润相应地“大跌”。他说,昨天从邮局订了5份《环球时报》,每份一块五毛钱,当天只卖出去了一份,剩下了4份,自己赔了6块钱,这种情况现在很普遍。
  相比于邮局直接管理下的报刊亭,商州城区六七家私人报刊亭经营显得稍灵活些,除了售卖书报,还兼顾销售香烟、饮料、充电宝、烤肠等副业,如今这些副业已成为这些报亭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市汽车站旁边的报刊亭是商州城区关门最晚的一家,晚上直到十一二点才关门。经营户郭女士说,原来每天早上六七点左右开门营业,到上班时间亲自到邮局去取当日的新报。现在这个“习惯”已经开始变了。随着有些畅销报纸杂志涨价,车站流动群体买报的积极性在下降,比如,一份《南方周末》从最初的两块钱涨到现在的六块钱,涨了三倍,《读者》的价格也翻了一倍。报刊价格的上涨让一些读者甚至是回头客望而却步。经营报刊亭的纯利润也由原来的月收2000多元减少到1000多元,而这部分收入主要还是靠非报刊类商品挣来的。
  采访结束时,郭女士告诉记者,市汽车站周围都被确定为棚户改造区范围,将来市汽车站迁到新车站后,那么这个报刊亭也就真正关门了,因为城区租金高,这个小小报刊亭很难在城区“立足”。
  文化阵地应成为城市名片
  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关注资讯新闻的方式改变了,从纸质媒体快速跳跃到新媒体,加之知识量比较大的报纸普遍上调价格,使得书报阅读群范围越来越小,报刊亭的经营每况愈下,在“死亡”边沿上挣扎。
  “报刊亭是公益性服务,应当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阵地,而不应该逐渐消亡。报刊亭虽小,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包容和文明程度,也是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因此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商洛学院原中文系教授李中合说。
  据记者了解,全国其他城市正在陆续开展数字化智能报刊亭、对旧报亭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增加便民服务项目等举措,使得新的报刊亭更名为“便民服务亭”,除售卖报刊外,还为市民提供代收费、代充值、代收发快件等便民服务。
  董艳丽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浏览新闻,七八年前,销售量最大的《读者》杂志一期能卖四五百份,如今卖的还不到其一半。但是,各类报纸、期刊的受众面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报刊亭比较稳定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和中小学生,所以我们常适时调整所配送的报刊和杂志,少儿读物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上卖的还是差强人意。
  面对目前报刊亭发展的形势,董艳丽说,“一方面,我们要借鉴省内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要通过新建信息化报亭对城区的老报亭进行升级改造,将其升级为‘便民服务亭’。另一方面,应该让信报箱走进市民住宅小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新建的小区必须要配套信报箱等服务设施,让其发挥‘便民驿站’的作用。然而,在商州城区,能建信报箱的小区寥寥无几。有时即使我们上门免费提供服务、建立报刊箱墙,也都被小区门卫拒之门外。”
  市城管局市政园林管理处任姓负责人建议,应该对现有的报刊亭进行“变脸”,让其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逐渐扮演成提升市民阅读水平和素养的一个文化窗口。在升级改造过程中,相关主管部门应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让报刊亭扮靓我们的城市。
  秦岭最美是商洛。作为一个资源丰富、风光秀丽的旅游城市,商洛不仅要打好旅游牌,更应滋养其文化内涵,而报刊亭恰恰是一个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知识信息库”,因此必须为市民的阅读需求构建起健康有序的服务体系。但相比于移除报刊亭,构建起新的阅读文化生态远非一日之功。除了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之外,在人流聚集地段,公交站牌,或现有的咨询点上增加售报功能,并给予适当补贴,让小小报刊亭成为我市老百姓购买书报从而爱上阅读的一个便民渠道,更重要的是成为展示我市文化内涵和文明程度的一个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