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蒜飘香
文章字数:1887
从记事开始每一年暑假剥蒜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几乎和暑假作业一样雷打不动,固定而严格。从已经风干的蒜杆上把蒜瓣剥下,按照大小,色泽,形状严格的分成大、中、小三类。对于四至六瓣的、大小形状均匀的留作种蒜,比种蒜稍次的将来栽种蒜苗,最后剩余的小蒜可以考虑在阴历十月以后栽种成为独瓣蒜或者在行情好的时候拿到集镇上售卖。剥蒜和分拣的过程要十分小心,轻拿轻放,蒜瓣一旦破水就会迅速烂掉,功亏一篑。
小时候剥蒜和分拣时母亲是技术总监,负责标准制定,我和姐姐是主要承担者,父亲会在空闲的时候给我们帮忙。多少个夏天的晌午饭后,在树荫下,水渠边,三五成群的大人、小孩背着背笼,拿着各种容器、坐具围坐在一起剥蒜。老人们讲的故事,半导体收音机里单田芳、袁阔成的评书,孩子们唧唧喳喳的玩闹构成了我儿时美好的回忆。
阴历六、七月间,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就是栽种大蒜的时候。为了节约土地,增加收入,蒜苗都是套种在玉米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挖地、平整土地,此时的玉米已有一人来高,父亲拿起锄头,一头钻进宽约一米的玉米地垄,低着头,弓着腰,锄头也不敢举高,因为怕伤着玉米叶子。闷热无比的三伏天,每挥动一次锄头都伴随有无数汗滴落下,父亲不断地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每平整完一垄地整个人浑身湿透,身上到处都有被玉米叶划破的血道道。
早上六点钟左右,母亲把我从睡梦中唤醒,背上装有大蒜的背笼,拿上洋铁盆,短把的铁锨一头扎进平整好的地垄中。先把背笼中的大蒜分装到铁盆中,然后用铁锨在地里翻一道深约15至20公分的小沟,再把蒜瓣大头朝下依次按入沟底,间距约5至8公分左右,一道沟栽好后,再在其后大约8至10公分左右再翻一条小沟,并将翻出的土覆盖在前一条沟上,用铁锨敲碎较大的土坷垃,铲拍整齐,以方便以后浇水,锄草等工序。这样一行蒜苗就大体栽种完毕,重复上述动作一行行蒜苗就在人们一次次向后拖动洋铁盆的过程中种下。这个时节栽种下的大蒜将会在腊月寒假时候被挖出,成为广受欢迎的的食材——蒜苗。
到了阴历八月十五以后,在人们浇水、施肥、锄草等悉心照料下蒜苗早已破土而出,郁郁葱葱。勤劳的人们又开始栽种另一茬蒜种,工序和栽种蒜苗相仿,只不过株距行距都较大,大约在10公分左右。这样做是为了给将来的蒜苔、大蒜预留生长空间。
时至腊月,蒜苗已基本成熟,玉米早已收获完毕,放眼看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蒜苗长势喜人。村子里的壮劳力纷纷背上背笼,扛起镢头开始挖蒜苗。挖蒜苗不仅是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不能伤及蒜苗是最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根须尽可能的长,这样的蒜苗耐放,保鲜时间长。还要附带平整挖过的土地,为以后洋芋的播种做好准备。
挖回的蒜苗要连夜抖落根须上的泥土,捋顺蒜叶,掐掉黄叶,按照大小、品相分拣整齐,再用经水浸泡过的韧性十足的稻草在蒜苗的根部、茎秆、叶梢捆扎三道。一把卖相好的蒜苗就呈现在面前。
我和姐姐整理,父母一起捆扎,然后由父亲第二天天不亮就用“蛇皮袋”、麻袋装上,驮在二八加重自行车上骑到北宽坪、大河面、夜村、沙河子甚至县城售卖。到了后晌,有人早早回来,满面红光,口袋里装着猪肉、粉条等年货,吆喝着赶集的见闻。有的天黑才回,袋子里装着没有卖完的蒜苗,一言不发,低头进屋,媳妇不敢言语,默默地烧火下面。
到了阴历三、四月份,蒜苔开始成熟,村里的男女劳力纷纷下地抽蒜苔。蒜苔的成色与时间关系十分密切,同一块地里的蒜苔也不是一次性成熟,要边长边抽。先用特制的蒜苔“叉子”划破护叶,再轻轻一折,一抽,一根翠绿鲜嫩的蒜苔就抽了出来。抽出的蒜苔也需要连夜整理,分上、中、下三道捆扎整齐,同样也是个技术活。捆好的蒜苔也要在第二天一大早送往附近的集镇售卖。蒜苔抽出后大约四十天左右,留在地里的蒜杆渐渐萎蔫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挖大蒜了。
刚挖出的新鲜大蒜连皮带秆放入灶火中烘烤,不仅风味独特,而且有健脾开胃的功效。是我和姐姐回味至今的儿时美味。
一年几季的辛苦劳作,经历数十道工序,成就了家乡蒜苗闻名十里八乡的美誉。“会峪村无公害蔬菜基地”“会峪火蒜”已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招牌。村上的一座座新房,一个个大学生,一个个新娶的媳妇,以至于家里的吃穿用度,柴米油盐都有大蒜的功劳。与邻村相比,我们村的人忙碌了不少,但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天道酬勤吧。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加之外省大量蒜类作物的冲击。很多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家乡的蒜苗种植面积大幅度的减少,但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大蒜。于我而言,在酷暑中剥蒜、栽蒜,在严寒中挖蒜苗、整蒜苗,每年“五一”劳动节雷打不动的抽蒜苔,都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忘不了大蒜,因为其背后有我深爱着的故乡和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