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晶明老师
文章字数:1481
我和阎晶明老师见面是在去年西北大学作家班首届高级研修班上。阎老师给我们讲课,他走进教室,缓缓而坐,从当下的文学状况说起,不急不慢,娓娓道来。我手脚笨,生怕漏掉什么精华,就一边做笔记,一边用手机录像录音。把它整理出来就是一篇美文,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字字珠玑,句句精美。两个多小时演讲,他几乎没喝一口水,右手动作最多的是竖起食指划圈圈。我在班上年龄最大,视力也不好,坐第一排,也是第一个向他提问题的学生。这样,他一下子就记住了。
他是山西人,曾做过《文艺报》主编,现在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大约在本世纪初,我就读过他的评论文章,多是对鲁迅作品的批评。近几年偶尔在《人民日报》上也读过他的文章。他对问题分析得透,看得深远。在对贾平凹老师《秦腔》的评论文章《文章惊恐成》里,他说,小说的时间是曲折的,回转的。他认为主人公白雪是精神世界的天平。《秦腔》我读过好几遍,咋样也没读出他的感觉来。
第二次见面,就在最近他来商洛调研,他一见就喊“育善”,那种亲切,那种亲热,像家里的兄长在打招呼,一下子把人就拉到他身边,很使人感动。晚饭后,他参观完文学陈列室,在人们的渴求下,用毛笔签字留名。他写的“秦岭最美是商洛”,落款处有他的大名,还有同行两位的名字。他半开玩笑说:“被人说好了,一定是我代笔写的,不好了,想这是他们俩谁写的了。”走在丹江公园,他说的最多的是这地方真好呀!
到棣花视察调研时,他认为商洛就应该用贾平凹大做特做旅游的文章。他总是在慢条斯理说话,那股智慧,那份幽默,给人更是美的享受。在贾平凹老家院子门前,他叫大家在一块难看的大石头前留影,那石头上刻写着平凹先生写的《丑石》。他笑着说:“我们北京来的仨,在丑石跟前也美不到哪儿去。”走进院子,他用手机拍下所有的房子,然后坐在梨树下品茶。在厦房里,桌上摆着贾平凹的书籍,中国文学馆领导也是在西安挂职做副市长的吴先生,故意问平凹老师的弟媳妇:“书卖得咋样?”嫂子笑笑说:“十几天都卖不了一本。”吴副市长调侃说:“那马上给平凹老师打电话反映,他的书没人看么。”嫂子急的红着脸说:“不是那样的。”阎晶明老师走到跟前说:“商洛人应该人人都有了,来,给我买一本。”他在书摞里抽出一本《古炉》,递上一百元。
嫂子掀开他的手,死活不收钱,他笑着说:“嫂子,一定得收下,在家里买意义不同啊!”嫂子还要让,他有点生气似地说:“别让了,再让我真生气了。”在大家劝说下嫂子才不情愿收下。这时,吴副市长、胡主任,还有省作协的领导也分别买了平凹的书。其实,平凹老师的啥书他们都有,正应了阎老师的话,这里买意义非凡。这一下带动游客也排队买起来。不一会儿,就卖出十几本。平凹老师在福建出差,签不成名,他在家留有印章,让嫂子给一一盖了章,还请来平凹老师的同学,也就是他在小说《高兴》中写的那个高兴的生活原型——刘高兴。他瘦高个,驼背,能说会道,他说:“平凹写‘我和高兴’,我写‘我和平凹’”。他写好稿子,等着出书呢。他给每人买的书上写了一段话,签上他名字,他的字俊秀耐看。
中午在吃饭的席间,阎老师还签名送给我他的新书《千面足球》,他也是个球迷。他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慢慢地说着笑话。他说,有位领导去一个地方视察,又是题词,又是讲话,好不热闹呀,等刚离开那个地方,领导就问身边人:“刚去的那地方叫啥来着?”听得大家差点喷饭。
下午阎老师就回北京了。第二天,我在他的微博里读到这样一段话:“访问丹凤棣花镇贾平凹旧居,满眼都是贾平凹的印迹,最大感受是:一个有人气的作家必须是有故乡的,一个作家最大的荣誉是他的故乡以他为骄傲。写作就是用一部接一部的作品铺就回故乡的路。”
他是山西人,曾做过《文艺报》主编,现在是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大约在本世纪初,我就读过他的评论文章,多是对鲁迅作品的批评。近几年偶尔在《人民日报》上也读过他的文章。他对问题分析得透,看得深远。在对贾平凹老师《秦腔》的评论文章《文章惊恐成》里,他说,小说的时间是曲折的,回转的。他认为主人公白雪是精神世界的天平。《秦腔》我读过好几遍,咋样也没读出他的感觉来。
第二次见面,就在最近他来商洛调研,他一见就喊“育善”,那种亲切,那种亲热,像家里的兄长在打招呼,一下子把人就拉到他身边,很使人感动。晚饭后,他参观完文学陈列室,在人们的渴求下,用毛笔签字留名。他写的“秦岭最美是商洛”,落款处有他的大名,还有同行两位的名字。他半开玩笑说:“被人说好了,一定是我代笔写的,不好了,想这是他们俩谁写的了。”走在丹江公园,他说的最多的是这地方真好呀!
到棣花视察调研时,他认为商洛就应该用贾平凹大做特做旅游的文章。他总是在慢条斯理说话,那股智慧,那份幽默,给人更是美的享受。在贾平凹老家院子门前,他叫大家在一块难看的大石头前留影,那石头上刻写着平凹先生写的《丑石》。他笑着说:“我们北京来的仨,在丑石跟前也美不到哪儿去。”走进院子,他用手机拍下所有的房子,然后坐在梨树下品茶。在厦房里,桌上摆着贾平凹的书籍,中国文学馆领导也是在西安挂职做副市长的吴先生,故意问平凹老师的弟媳妇:“书卖得咋样?”嫂子笑笑说:“十几天都卖不了一本。”吴副市长调侃说:“那马上给平凹老师打电话反映,他的书没人看么。”嫂子急的红着脸说:“不是那样的。”阎晶明老师走到跟前说:“商洛人应该人人都有了,来,给我买一本。”他在书摞里抽出一本《古炉》,递上一百元。
嫂子掀开他的手,死活不收钱,他笑着说:“嫂子,一定得收下,在家里买意义不同啊!”嫂子还要让,他有点生气似地说:“别让了,再让我真生气了。”在大家劝说下嫂子才不情愿收下。这时,吴副市长、胡主任,还有省作协的领导也分别买了平凹的书。其实,平凹老师的啥书他们都有,正应了阎老师的话,这里买意义非凡。这一下带动游客也排队买起来。不一会儿,就卖出十几本。平凹老师在福建出差,签不成名,他在家留有印章,让嫂子给一一盖了章,还请来平凹老师的同学,也就是他在小说《高兴》中写的那个高兴的生活原型——刘高兴。他瘦高个,驼背,能说会道,他说:“平凹写‘我和高兴’,我写‘我和平凹’”。他写好稿子,等着出书呢。他给每人买的书上写了一段话,签上他名字,他的字俊秀耐看。
中午在吃饭的席间,阎老师还签名送给我他的新书《千面足球》,他也是个球迷。他一边慢慢地吃,一边慢慢地说着笑话。他说,有位领导去一个地方视察,又是题词,又是讲话,好不热闹呀,等刚离开那个地方,领导就问身边人:“刚去的那地方叫啥来着?”听得大家差点喷饭。
下午阎老师就回北京了。第二天,我在他的微博里读到这样一段话:“访问丹凤棣花镇贾平凹旧居,满眼都是贾平凹的印迹,最大感受是:一个有人气的作家必须是有故乡的,一个作家最大的荣誉是他的故乡以他为骄傲。写作就是用一部接一部的作品铺就回故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