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山雅韵
文章字数:1285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了山城丹凤,追寻历史的脚步,漫步在丹江岸边叹波涌江汉浪拍集岸,最后在一个美丽传说的感召下,辗转来到了隐在小城身后的伯牙山。
位于丹凤县城北20里地、老君峪东畔的历史名山白家山,又名伯牙山,是后人为了纪念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而改名的。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晋国当大夫期间,一次回乡途经丹水,在此山鼓琴抒怀,樵夫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因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便视子期为知己,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当伯牙如期赴约时,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在子期坟前祭拜后,即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话本中有诗写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而今,我走进大山深处,去探访伯牙山琴台雅韵。伯牙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雄浑高大,海拔也就1300多米,在整个秦岭山系中算不得巍峨壮观,但确是一块曲径通幽、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山上怪石嶙峋,草木茂盛,云遮雾绕,泉水叮咚。山路高低起伏,依势而折,山形造势没有三秦大地的阳刚之气,倒有几份江南水乡的曼妙秀雅。到得山前的五花岭,有一个用石块砌成的圆形山寨门,门上布满了苔藓,斑斑驳驳,门脚石缝中探出一棵野樱桃,灿烂地开在花丛中。透过石门洞远眺,凸显在眼前的是两座高高耸起的峰峦,一西一东,一高一低,呈遥相呼应状彼此守望着对方。在两座峰峦的峰顶上,各有一块巨石,西峰上的巨石酷似长须美髯的伯牙正在凝目抚琴,东峰上有一古松,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松下巨石恰似一个石人,蹲在那里物我两忘的聆听着什么。
登上西峰峰顶,又见一方天地。山顶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宽阔平台,这就是传说中伯牙抚琴的地方。当地老人讲,这里原先有一座庙宇,庙内供奉着伯牙和子期,庙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琴台”两个苍劲大字。琴台周边的石壁上饰以连续浮雕,讲述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得十分精美,形象也很生动逼真。遗憾的是,现在仅有少许石刻残留,且已无法辨认。
此时正值正午时分,山外是一个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的现实世界;而山里却是高木耸天、树荫斑驳,宛若一个清幽宜人的世外桃源。站在古琴台上,山风徐徐吹来,耳旁回荡着《高山流水》,典雅的旋律,隽永的韵味,真真有着“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风范,顿时热燥之气全消,浑身上下一片舒泰。闭上眼睛,聆听着山涧泉水的声音,自己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去感受伯牙子期源于灵魂的共鸣。伯牙何其不幸,失去了子期这个难得的知音;伯牙何其有幸,在他的生命里,终究有一个人听懂了他的心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放眼如今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以利益为纽带的交往,扭曲了友谊的真谛,也玷污了知音的圣洁。悠扬婉转的古曲,携着一缕清风,穿过花影,掠过树荫,幽幽地渗入我的心田,洒下了丝丝细雨……“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此情此景,不正是天人合一、我心向往之的一方圣境吗?
位于丹凤县城北20里地、老君峪东畔的历史名山白家山,又名伯牙山,是后人为了纪念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而改名的。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晋国当大夫期间,一次回乡途经丹水,在此山鼓琴抒怀,樵夫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因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便视子期为知己,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当伯牙如期赴约时,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在子期坟前祭拜后,即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话本中有诗写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而今,我走进大山深处,去探访伯牙山琴台雅韵。伯牙山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雄浑高大,海拔也就1300多米,在整个秦岭山系中算不得巍峨壮观,但确是一块曲径通幽、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山上怪石嶙峋,草木茂盛,云遮雾绕,泉水叮咚。山路高低起伏,依势而折,山形造势没有三秦大地的阳刚之气,倒有几份江南水乡的曼妙秀雅。到得山前的五花岭,有一个用石块砌成的圆形山寨门,门上布满了苔藓,斑斑驳驳,门脚石缝中探出一棵野樱桃,灿烂地开在花丛中。透过石门洞远眺,凸显在眼前的是两座高高耸起的峰峦,一西一东,一高一低,呈遥相呼应状彼此守望着对方。在两座峰峦的峰顶上,各有一块巨石,西峰上的巨石酷似长须美髯的伯牙正在凝目抚琴,东峰上有一古松,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松下巨石恰似一个石人,蹲在那里物我两忘的聆听着什么。
登上西峰峰顶,又见一方天地。山顶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宽阔平台,这就是传说中伯牙抚琴的地方。当地老人讲,这里原先有一座庙宇,庙内供奉着伯牙和子期,庙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琴台”两个苍劲大字。琴台周边的石壁上饰以连续浮雕,讲述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得十分精美,形象也很生动逼真。遗憾的是,现在仅有少许石刻残留,且已无法辨认。
此时正值正午时分,山外是一个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的现实世界;而山里却是高木耸天、树荫斑驳,宛若一个清幽宜人的世外桃源。站在古琴台上,山风徐徐吹来,耳旁回荡着《高山流水》,典雅的旋律,隽永的韵味,真真有着“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的风范,顿时热燥之气全消,浑身上下一片舒泰。闭上眼睛,聆听着山涧泉水的声音,自己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去感受伯牙子期源于灵魂的共鸣。伯牙何其不幸,失去了子期这个难得的知音;伯牙何其有幸,在他的生命里,终究有一个人听懂了他的心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放眼如今滚滚红尘中,多少人以利益为纽带的交往,扭曲了友谊的真谛,也玷污了知音的圣洁。悠扬婉转的古曲,携着一缕清风,穿过花影,掠过树荫,幽幽地渗入我的心田,洒下了丝丝细雨……“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此情此景,不正是天人合一、我心向往之的一方圣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