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麦香的日子里
文章字数:2520
我又闻到了小时候熟悉的麦香,清新、淡雅,包裹着太阳的味道。只是,这麦香在鼻尖停留的时间,已不再如曾经那样悠长久远了。麦子在康拜因的突突声中,经了几个白天和夜晚之后,就被父亲打包送进了面粉加工厂。这到底还是给我的嗅觉,留下了久久的遗憾。
小时候,麦子长熟了,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铺天盖地的麦香。这麦香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嗅觉神经,那时候,并不觉得它的稀罕。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芝香”的原故吧!该收割了,父亲夜夜就着月光,不停地磨镰刀。我听到镰刀与磨石相吻发出“嗞嗞”的响声,这声音来来回回,来来回回,就像柔美的催眠曲送我们姊妹六个入梦乡。常常天还没有大亮,母亲便叫我们起床。我伸着懒腰,打着哈欠,问母亲天还黑着,去地里能看见什么?母亲总是笑笑,说到地里就知道了。磨磨蹭蹭起床,父母已经将腰食准备妥当,就等我呢。到了麦地里,太阳已经露出了半个脸。母亲说,这会儿知道吧,你要等到太阳晒到屁股上了再上地,是干不了多少活的,是要被人笑话的。
我笑笑,无言。
放眼望去,金灿灿的麦海,一片连着一片。我的眉头不由收紧,生平第一次割麦子,现在已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只记得那时候,母亲为我准备了一把个头最小,基本没开刀口的小镰刀。每每下地,母亲看我挥舞着镰刀,这儿搂一刀,那儿一砍刀,不无担心地警告我,镰刀不是好玩的,当心伤着自已。即便这样,麦了没被割倒多少,反倒把自已的手指或脚脖子给划伤了好几次,好在都是皮外伤。
母亲很不客气地停了我的职。那时候,我倒是特别想听母亲说一句: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可母亲却没说,却让我去捆麦子。看着两个姐姐镰刀在手,“唰唰唰”割得欢实,刀过麦倒心里甭提有多嫉妒了。
我无精打采地拿要子,慢腾腾地捆着。因为我似乎手里没劲,捆得麦子很散,到最后,还得母亲重新再拾掇一遍,于是,这件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活也被母亲罢了。自此,我基本就成了哪儿凉快待哪儿的看客。好不容易等到要吃打腰食了,我早等不及了,于是放大肚皮,吃个没完没了。我像是干了重活,肠胃空空的行家,抹着脸上的汗水,四平八稳地坐在麦茬地里,享受着清晨的第一顿美食。其实,也不是什么美食,只是开水、洋芋馍,而且馍又干又黑。我那时候是管不了那么多的,跟着大人下地,目的就是混着吃顿腰食。
不过,我白吃混喝了没几年,就可以跟两个姐姐PK了。但是,无论我怎么卖力,总是落在她们后面。有时候,我也会得第一,常常挥舞着铁镰,得意地朝后看她们挥汗如雨地追我。往往我得第一的时候,都是因为挨着母亲,她会悄悄帮我多割几把。每每被两个姐姐发现了母亲的徇私舞弊后,都叫嚣着说母亲老偏我。只要没了母亲的徇私舞弊,我十回有十回都落在最后。那时候,我就没了继续割下去的信心,常常直起腰,哎哟声唤道:这地里怎么长这么多麦子啊!啥时候才能割得完呢?母亲听到我的牢骚,笑咪咪地回头说:越多越好,割不完才好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地看着母亲,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母亲告诉我,割麦子是有技巧的。首先镰刀要快。刀刃太老,吃不住麦秆;其次,左手要用力将麦秆捏紧,否则,刀一下,麦秆一滑,麦秆会扎进肉里,疼痛难忍,这些都是母亲在边干边说中教会我的。直到我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后,我仍对割麦子不在行。尤其是白花花的太阳照得人汗流浃背时,我总自言自语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长大了一定……母亲听到后,也不言传,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笑着。
父亲的镰刀通常是要磨个把月,每天都是铮亮铮亮的。等父亲收起磨刀石的那天,便是麦子全部落地之时。剩下的日子,便是等着老天爷将麦子晒干了。用架子车,一车一车转到打碾场。我记得那时候,都是人力车,也有劳力少的人家买不起架子车,肩扛背驮转到场的。我们家,父亲很少用人肩扛背驮,二叔在公社供销社工作,遇到夏收季节,父亲就拉着供销社的架子车用。等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把父亲给替了,这时候,我自然是全家最牛的人了。连两个姐姐都会服服帖帖地听我指挥。动不动,我会神气十足地说:“不服,来试试!”,这样我的两个姐姐就不吭气了,该干嘛干嘛。
一个星期左右,麦子就被父亲码成了一座奇大无比、规规整整的烽火台似的垛。晚上,我和父亲就睡在麦垛上——看贼。那对我来说,看贼是最惬意的一件事情。当然,看了好些年,我倒是一个贼也没逮着。
盛夏,天热得喷火,晚上的麦场上,家家户户的麦垛都围拢在场上,寂静的晚上,凉意四起,不久就能听到劳累一整天人们的鼾声。那时候,我闻着司空见惯,早已麻木的麦香,仰望着高远的天空,看星星闪烁跳跃,想年少的心事。但那时候,我是万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后,我能离开这打麦场,离开这村庄。
一个月后,经过打碾、风扬,麦子就脱去了盛装,光溜溜地挤成一堆,等待装袋、入库。这一系列的活计,除了打碾时我们姊妹六个还能沾边,剩下的都是高难度的技术活。我们是插不上手的。早些年,父母都是借着自然风伺机而动,要么白天,要以晚上。再后来有了电动风机,扬场大多都是晚上进行的。因为晚上天凉快了,可以通宵达旦地干,连夜扬完。凌晨,母亲又会将我们从被窝里拉出来。下面就轮到我们上阵了,一是要把干干净净的麦粒装进蛇皮袋子里;二是要将麦秸拉回家,贮存起来,那可是两头黄牛一整冬的饭食。我喜欢袋子,最怕拉麦秆,那东西弄到身上痒死了。可姐姐说我是男人,不拉谁拉。无奈我是男人,还得干。好在上车卸车都是她们负责,我只管当拉车的牛,这还算好些。
终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切又归于沉寂。
我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种麦子,不像现在大多种辣椒、西红柿……收了麦子,家里留了一部分,一部分送粮站,领了白花花的票子,算一年的辛苦就结束了。父亲会每人发三五块钱的福利,算是对我们的犒劳,甭提有多兴奋了。
很多年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多年以前收种麦子的经历,如今也已改变。随着经济作物的增多,小麦种植数量越来越少,家家户户只种自家够吃的,多连一分地也不愿种,它已经不值什么钱了。最多的人家也只种三五亩地,再也不用手工收割、打碾了。康邦因的出现,大大缩短了麦子从收割到入仓的时间。
日子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可这悠长而久远的麦香啊!在这个盛夏,我又一次闻到了它。只是,这清香,总让我还没来得及闻个够的时候,便消失在了父母的劳累中。
我怀念那段弥漫着麦香的日子。
小时候,麦子长熟了,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铺天盖地的麦香。这麦香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嗅觉神经,那时候,并不觉得它的稀罕。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芝香”的原故吧!该收割了,父亲夜夜就着月光,不停地磨镰刀。我听到镰刀与磨石相吻发出“嗞嗞”的响声,这声音来来回回,来来回回,就像柔美的催眠曲送我们姊妹六个入梦乡。常常天还没有大亮,母亲便叫我们起床。我伸着懒腰,打着哈欠,问母亲天还黑着,去地里能看见什么?母亲总是笑笑,说到地里就知道了。磨磨蹭蹭起床,父母已经将腰食准备妥当,就等我呢。到了麦地里,太阳已经露出了半个脸。母亲说,这会儿知道吧,你要等到太阳晒到屁股上了再上地,是干不了多少活的,是要被人笑话的。
我笑笑,无言。
放眼望去,金灿灿的麦海,一片连着一片。我的眉头不由收紧,生平第一次割麦子,现在已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只记得那时候,母亲为我准备了一把个头最小,基本没开刀口的小镰刀。每每下地,母亲看我挥舞着镰刀,这儿搂一刀,那儿一砍刀,不无担心地警告我,镰刀不是好玩的,当心伤着自已。即便这样,麦了没被割倒多少,反倒把自已的手指或脚脖子给划伤了好几次,好在都是皮外伤。
母亲很不客气地停了我的职。那时候,我倒是特别想听母亲说一句: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可母亲却没说,却让我去捆麦子。看着两个姐姐镰刀在手,“唰唰唰”割得欢实,刀过麦倒心里甭提有多嫉妒了。
我无精打采地拿要子,慢腾腾地捆着。因为我似乎手里没劲,捆得麦子很散,到最后,还得母亲重新再拾掇一遍,于是,这件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活也被母亲罢了。自此,我基本就成了哪儿凉快待哪儿的看客。好不容易等到要吃打腰食了,我早等不及了,于是放大肚皮,吃个没完没了。我像是干了重活,肠胃空空的行家,抹着脸上的汗水,四平八稳地坐在麦茬地里,享受着清晨的第一顿美食。其实,也不是什么美食,只是开水、洋芋馍,而且馍又干又黑。我那时候是管不了那么多的,跟着大人下地,目的就是混着吃顿腰食。
不过,我白吃混喝了没几年,就可以跟两个姐姐PK了。但是,无论我怎么卖力,总是落在她们后面。有时候,我也会得第一,常常挥舞着铁镰,得意地朝后看她们挥汗如雨地追我。往往我得第一的时候,都是因为挨着母亲,她会悄悄帮我多割几把。每每被两个姐姐发现了母亲的徇私舞弊后,都叫嚣着说母亲老偏我。只要没了母亲的徇私舞弊,我十回有十回都落在最后。那时候,我就没了继续割下去的信心,常常直起腰,哎哟声唤道:这地里怎么长这么多麦子啊!啥时候才能割得完呢?母亲听到我的牢骚,笑咪咪地回头说:越多越好,割不完才好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地看着母亲,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母亲告诉我,割麦子是有技巧的。首先镰刀要快。刀刃太老,吃不住麦秆;其次,左手要用力将麦秆捏紧,否则,刀一下,麦秆一滑,麦秆会扎进肉里,疼痛难忍,这些都是母亲在边干边说中教会我的。直到我成了家里的半个劳力后,我仍对割麦子不在行。尤其是白花花的太阳照得人汗流浃背时,我总自言自语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我长大了一定……母亲听到后,也不言传,只是默默地看着我笑着。
父亲的镰刀通常是要磨个把月,每天都是铮亮铮亮的。等父亲收起磨刀石的那天,便是麦子全部落地之时。剩下的日子,便是等着老天爷将麦子晒干了。用架子车,一车一车转到打碾场。我记得那时候,都是人力车,也有劳力少的人家买不起架子车,肩扛背驮转到场的。我们家,父亲很少用人肩扛背驮,二叔在公社供销社工作,遇到夏收季节,父亲就拉着供销社的架子车用。等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把父亲给替了,这时候,我自然是全家最牛的人了。连两个姐姐都会服服帖帖地听我指挥。动不动,我会神气十足地说:“不服,来试试!”,这样我的两个姐姐就不吭气了,该干嘛干嘛。
一个星期左右,麦子就被父亲码成了一座奇大无比、规规整整的烽火台似的垛。晚上,我和父亲就睡在麦垛上——看贼。那对我来说,看贼是最惬意的一件事情。当然,看了好些年,我倒是一个贼也没逮着。
盛夏,天热得喷火,晚上的麦场上,家家户户的麦垛都围拢在场上,寂静的晚上,凉意四起,不久就能听到劳累一整天人们的鼾声。那时候,我闻着司空见惯,早已麻木的麦香,仰望着高远的天空,看星星闪烁跳跃,想年少的心事。但那时候,我是万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后,我能离开这打麦场,离开这村庄。
一个月后,经过打碾、风扬,麦子就脱去了盛装,光溜溜地挤成一堆,等待装袋、入库。这一系列的活计,除了打碾时我们姊妹六个还能沾边,剩下的都是高难度的技术活。我们是插不上手的。早些年,父母都是借着自然风伺机而动,要么白天,要以晚上。再后来有了电动风机,扬场大多都是晚上进行的。因为晚上天凉快了,可以通宵达旦地干,连夜扬完。凌晨,母亲又会将我们从被窝里拉出来。下面就轮到我们上阵了,一是要把干干净净的麦粒装进蛇皮袋子里;二是要将麦秸拉回家,贮存起来,那可是两头黄牛一整冬的饭食。我喜欢袋子,最怕拉麦秆,那东西弄到身上痒死了。可姐姐说我是男人,不拉谁拉。无奈我是男人,还得干。好在上车卸车都是她们负责,我只管当拉车的牛,这还算好些。
终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切又归于沉寂。
我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种麦子,不像现在大多种辣椒、西红柿……收了麦子,家里留了一部分,一部分送粮站,领了白花花的票子,算一年的辛苦就结束了。父亲会每人发三五块钱的福利,算是对我们的犒劳,甭提有多兴奋了。
很多年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许多改变。多年以前收种麦子的经历,如今也已改变。随着经济作物的增多,小麦种植数量越来越少,家家户户只种自家够吃的,多连一分地也不愿种,它已经不值什么钱了。最多的人家也只种三五亩地,再也不用手工收割、打碾了。康邦因的出现,大大缩短了麦子从收割到入仓的时间。
日子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可这悠长而久远的麦香啊!在这个盛夏,我又一次闻到了它。只是,这清香,总让我还没来得及闻个够的时候,便消失在了父母的劳累中。
我怀念那段弥漫着麦香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