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社区减灾在行动
——直击我市2015年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综合演练现场
文章字数:1921
  演练活动现场
  救治伤员
  抢险救援队正在引导群众安全撤离

  消毒防疫
  减灾宣传
  抢救伤员

  运输救灾物资
  减灾宣传
  搭建救灾帐篷

  救灾物资发放点

  滑坡体警报响起,迅速撤离,搜救伤员,紧急救助……6月11日上午,在洛南县刘涧社区广场,市减灾委、洛南县政府在这里举行2015年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综合演练活动。这次演练主要涉及城关街办刘涧社区70多户居民、300名多名抢险救灾队员参与演练,向1000多群众普及宣传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精心组织,演练过程紧张而又有序
  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综合演练模拟了在刘涧社区发生了两处滑坡体,滑坡面积1.6万平方米,受灾群众126户441人,居民紧急疏散和应急救援的场景。上午9时整,随着急促的警报响起,抢险救援队迅速赶赴滑坡灾区,引导帮助受灾群众搬离东西、紧急撤离,使居民安全撤离到紧急避难场所。
  随后,消防、搜救、医疗等救援队紧急赶赴现场,消防员利用破拆工具切除铁门、铁窗等障碍物,并利用搜救犬快速寻找被困群众。当得知有居民群众受伤时,严阵以待的医务工作者有序地进入灾害现场,对伤员进行包扎,及时救治受伤灾民,用救护车将伤员送到安全地带。之后,疾病防疫工作者对受灾现场的水源保护区、污物填埋点以及临时厕所进行化验、消毒,确保受灾群众生命安全。
  与此同时,在灾民集中安置点内,救援队员正在对群众进行有序救助。灾情核查处负责核查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上报;医疗救援队对伤员进行迅速的检伤分类、伤口包扎、对休克伤员进行心肺复苏;心理咨询处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情绪;在救灾物资发放点,救灾工作人员有序为群众发放矿泉水、方便面以及被子等应急救灾物资。此次演练内容源于实际又高于实战,涵盖了《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规定的主要内容,展示了各参演单位优良的业务素质、快速的反应能力和过硬的工作作风。通过演练,一是对应急预案进行了全面检验,二是对政府应急能力进行了全面检验,三是对应急队伍进行了全面检验。演练形式新颖,影像配合准确,现场解说清晰,研判科学合理,决策及时得当,整个演练完整表达了应急救助的各个场景。
  演练结束后,社区居民们参观了防灾减灾知识图片展。洛南县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图片资料,向居民群众介绍国家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宣传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基本常识,进一步丰富充实了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综合演练的内涵和效果。
  未雨绸缪,不断提升我市防灾减灾能力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多发态势。灾害是无法避免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面临的灾害形势以后会更加复杂严峻。自然灾害的历史告诉我们,有备才能无患。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面临灾害时,自救效率最高,互救次之,他救效果再次之。在任何灾害面前,自身的保护和规避能大大减轻灾害带来的威胁,社区、邻里互救更是很重要的生命保护伞。只有基层的能力提升了,房屋的抗灾标准提高了,公民的风险意识提高了,逃生避险的技能掌握了,我们在应对灾害时才可以多一份从容、多一份淡定。
  我市处于秦岭腹地,地理位置独特,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难以预见性日显突出,大范围干旱、区域性暴雨洪涝、局部强对流、山体滑坡、风雹等灾害频发。据省防总和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气候进入异常期,我市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旱灾、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几率很大,减灾救灾形势十分严峻。
  商洛的历史,就是与灾害斗争的历史。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健全了防灾减灾组织机构,完善了应急预案机制,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队伍建设,不断夯实社区防灾减灾基础,全市的综合减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市“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在全省得到了推广。
  防灾减灾,有备才能无患。我市2015年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综合演练充分体现了科学减灾、科学救灾的理念,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通过组织演练,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使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了灾害救助过程,向广大群众宣传了防灾减灾知识,弘扬了减灾救灾文化,这对提高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增加了一层保险。演练突出了避灾自救互救知识的普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有限的时间内,紧张有序地组织灾区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围绕灾民所需,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重点保障灾民的衣、食、住等问题,使受灾居民在集中安置点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