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幸福生活
文章字数:2556
陕南移民搬迁是一项保障群众生存安全、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商州区紧扣“规范提升、争先进位”目标,迅速转变思路,强化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认真落实“三大机制”,力促移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呈现出“重视程度高、思路转变快、工作措施实、督查问效严”的特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6月15日,从区移民办了解到,2014年全区已完成搬迁任务2512户8750人,占任务的100.4%,12个集中安置点房屋主体全部竣工,集中安置2272户7910人,集中安置率90.4%,城镇安置率、楼房化安置率、统规统建率均达到100%;2015年建设的6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进入主体建设,集中安置1900户7220人,集中安置率95%;2016年规划的9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开工,集中安置2912户11066人,集中安置率100%。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和真抓实干。商州区的做法是:严格落实“书记担责、区长挂帅、分管区长主抓”的一线工作机制,将区移民办升格为正科级独立单位,配齐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实行书记、区长、分管区长分片督导包抓机制,坚持半月分片召开一次项目交账会;夯实16名区级领导和14个部门负责人的项目包抓责任,逐镇办、逐部门签订移民搬迁年度目标责任合同,细化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集中利用100多天时间,开展移民搬迁“百日攻坚”活动,对2014至2016年项目一次规划、压茬推进;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交账会,通过“通报点评摆问题、汇报交账比成效、播放图片晒进度、表态发言强措施”的办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掀起移民搬迁建设热潮;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镇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提高考核分值权重;每季度、每月制定下发《工作任务和督查计划》,始终坚持项目建设周督促检查、月排名通报、季观摩互评、年度考核验收的督查考核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统筹城乡、规划引领、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工作原则,按照集中搬迁、大点搬迁、上楼搬迁和靠城、靠镇、靠园区的“三搬三靠”工作思路,科学编制和修订《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2011—2020年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大型集中安置点,着力打造杨峪河镇下赵塬、沙河子镇柴湾5000户以上集中安置社区和大荆镇、腰市镇、夜村镇、刘湾、朝阳、杨斜等6个千户以上集中安置点。
——严格政策标准。认真摸底核查、建立台账,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按照“三优先”原则,建立地灾、洪灾、扶贫、生态“四类台账”,制定年度轮候计划,签订搬迁协议;注重从规划、设计、拦标价审核等源头上严守占地面积、建房面积、建房成本、群众出资“四条红线”,严格按“三级审核公示”的程序审定对象,严格按省市补助标准兑现补助资金。把移民搬迁安置房与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和棚改房相结合,回购南秦城市新社区保障性住房504套,晨光置业、惠达地产、泰宇地产、广电公司等商品房2804套。
——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和盘活原白杨店食品站、市生活用品厂等低效、闲置土地资源120余亩,建设夜村白杨店、雅琪小区、东城小区、农贸新村等5个集中安置点,有效缓解安置用地压力;对刘湾街道办事处叶庙村搬迁户腾出的土地,通过转让承包经营权等方式,流转到企业手中,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运动、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小龙峪康憩山庄,使搬迁群众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强化政策激励引导。项目前期手续由各部门落实专人集中办公,限时办结,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项目规费由政府统一打包买单,项目审批实行零收费。按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要求,对地灾、洪灾搬迁及特困搬迁的群众,能够限期拆除旧宅的给予1万元奖励资金,引导群众住新房、拆旧房。同时,对积极动员和落实搬迁对象的镇办实行奖补,对落实“两灾”“两困”户搬迁的每户奖励200元,其它类型每户奖励100元。同时,加大集中安置项目地点、户型面积、房屋价格、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产业配套等信息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情选择搬迁方向,提高搬迁积极性。
区上制定出台《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细则》,实行工程管理周例会制度、工程材料进场验收制度、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制度和工程质量巡查制度,坚持统一实施主体、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方式、统一建设风格和统一补助标准。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原则,科学编制《商州区移民搬迁“十三五”专项规划》,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移民搬迁同规划、同实施,明确“大配套”项目由各对口部门负责规划、对接和建设,坚持安置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优先解决,绿化、亮化等美化项目量力而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项目整合原则,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区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48亿元,争取安置点道路、护坡挡墙、社区、幼儿园等“大配套”项目456个,投入资金1.39亿元。
为节约项目建设成本,对全区项目前期涉及的地勘、测绘、规划、设计、评估等手续实行打包办理,费用由区政府买单;用足、用活政策,在沙河子镇柴湾、大荆镇、腰市镇、黑龙口镇等经济活跃区域的集中安置点配建一定比例的门面商品房,收益1580余万元,全部用于弥补基础设施资金不足。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资金筹集与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搬迁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资金动态监测制、“一折通”兑付制、公开公示制、项目决算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资金拨付实行移民办主任、财政局局长、分管区长、区长“四笔”会签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积极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将1000户以下的集中安置点并入临近村民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将10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报民政部门审批为独立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组建物业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负责做好移民社区的各项服务工作。
“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是围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制定各种政策的理念核心。区上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区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核桃、樱桃、板栗、食用菌、大棚蔬菜等产业;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有效促进了移民群众持续增收。(雷超锋 田永平 杨旭东)
6月15日,从区移民办了解到,2014年全区已完成搬迁任务2512户8750人,占任务的100.4%,12个集中安置点房屋主体全部竣工,集中安置2272户7910人,集中安置率90.4%,城镇安置率、楼房化安置率、统规统建率均达到100%;2015年建设的6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进入主体建设,集中安置1900户7220人,集中安置率95%;2016年规划的9个集中安置点已全部开工,集中安置2912户11066人,集中安置率100%。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和真抓实干。商州区的做法是:严格落实“书记担责、区长挂帅、分管区长主抓”的一线工作机制,将区移民办升格为正科级独立单位,配齐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实行书记、区长、分管区长分片督导包抓机制,坚持半月分片召开一次项目交账会;夯实16名区级领导和14个部门负责人的项目包抓责任,逐镇办、逐部门签订移民搬迁年度目标责任合同,细化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集中利用100多天时间,开展移民搬迁“百日攻坚”活动,对2014至2016年项目一次规划、压茬推进;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交账会,通过“通报点评摆问题、汇报交账比成效、播放图片晒进度、表态发言强措施”的办法,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掀起移民搬迁建设热潮;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纳入镇办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提高考核分值权重;每季度、每月制定下发《工作任务和督查计划》,始终坚持项目建设周督促检查、月排名通报、季观摩互评、年度考核验收的督查考核机制。
——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统筹城乡、规划引领、综合配套、持续发展”的工作原则,按照集中搬迁、大点搬迁、上楼搬迁和靠城、靠镇、靠园区的“三搬三靠”工作思路,科学编制和修订《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2011—2020年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大型集中安置点,着力打造杨峪河镇下赵塬、沙河子镇柴湾5000户以上集中安置社区和大荆镇、腰市镇、夜村镇、刘湾、朝阳、杨斜等6个千户以上集中安置点。
——严格政策标准。认真摸底核查、建立台账,精准确定搬迁对象,按照“三优先”原则,建立地灾、洪灾、扶贫、生态“四类台账”,制定年度轮候计划,签订搬迁协议;注重从规划、设计、拦标价审核等源头上严守占地面积、建房面积、建房成本、群众出资“四条红线”,严格按“三级审核公示”的程序审定对象,严格按省市补助标准兑现补助资金。把移民搬迁安置房与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和棚改房相结合,回购南秦城市新社区保障性住房504套,晨光置业、惠达地产、泰宇地产、广电公司等商品房2804套。
——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和盘活原白杨店食品站、市生活用品厂等低效、闲置土地资源120余亩,建设夜村白杨店、雅琪小区、东城小区、农贸新村等5个集中安置点,有效缓解安置用地压力;对刘湾街道办事处叶庙村搬迁户腾出的土地,通过转让承包经营权等方式,流转到企业手中,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运动、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小龙峪康憩山庄,使搬迁群众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强化政策激励引导。项目前期手续由各部门落实专人集中办公,限时办结,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项目规费由政府统一打包买单,项目审批实行零收费。按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的要求,对地灾、洪灾搬迁及特困搬迁的群众,能够限期拆除旧宅的给予1万元奖励资金,引导群众住新房、拆旧房。同时,对积极动员和落实搬迁对象的镇办实行奖补,对落实“两灾”“两困”户搬迁的每户奖励200元,其它类型每户奖励100元。同时,加大集中安置项目地点、户型面积、房屋价格、基础配套、服务设施、产业配套等信息公开力度,让群众知情选择搬迁方向,提高搬迁积极性。
区上制定出台《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细则》,实行工程管理周例会制度、工程材料进场验收制度、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制度和工程质量巡查制度,坚持统一实施主体、统一项目管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方式、统一建设风格和统一补助标准。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原则,科学编制《商州区移民搬迁“十三五”专项规划》,坚持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移民搬迁同规划、同实施,明确“大配套”项目由各对口部门负责规划、对接和建设,坚持安置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优先解决,绿化、亮化等美化项目量力而行,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项目整合原则,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全区共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48亿元,争取安置点道路、护坡挡墙、社区、幼儿园等“大配套”项目456个,投入资金1.39亿元。
为节约项目建设成本,对全区项目前期涉及的地勘、测绘、规划、设计、评估等手续实行打包办理,费用由区政府买单;用足、用活政策,在沙河子镇柴湾、大荆镇、腰市镇、黑龙口镇等经济活跃区域的集中安置点配建一定比例的门面商品房,收益1580余万元,全部用于弥补基础设施资金不足。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资金筹集与管理办法》规范移民搬迁资金运作程序,全面落实资金动态监测制、“一折通”兑付制、公开公示制、项目决算审计制和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资金拨付实行移民办主任、财政局局长、分管区长、区长“四笔”会签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积极探索完善移民社区管理,将1000户以下的集中安置点并入临近村民委员会或社区管理;将10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报民政部门审批为独立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组建物业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负责做好移民社区的各项服务工作。
“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是围绕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制定各种政策的理念核心。区上坚持以产业聚集搬迁,以搬迁推进产业,对移民搬迁户实施“雨露计划”和“人人技能工程”培训,提高移民搬迁户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区一业”,扶持移民户发展农家乐、小型加工企业、核桃、樱桃、板栗、食用菌、大棚蔬菜等产业;组织移民户到工业园区实现就地转移就业;采取发放路费补贴、赠送安全保险等形式开辟务工“绿色通道”,有序组织移民外出务工。通过实施素质提升和产业支撑,有效促进了移民群众持续增收。(雷超锋 田永平 杨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