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老兵
文章字数:2482
夏清有和侄子一家
虽然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了,但夏清有老人还是不时用手触摸戴在胸前的军功章。
在远距山阳县城110公里的西照川镇石佛寺社区,住着这样一位抗战老兵,十三四岁便顶替哥哥被拉壮丁上了抗日战场,1941年投奔八路军,1944年跟随李先念的部队远赴内蒙古抗击日军,亲历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名叫夏清有,今年90岁,由于在战争中受过伤,再加上年事已高,早在10多年前老人就看不见也听不见了。若不是我们的突然到访,也许周围的村民早已忘记了这个垂垂老矣的老头曾经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而征战沙场,若不是听老人侄子夏俭山的讲述,我们很难将眼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者与当年在战场上厮杀的精壮少年对应起来。他们的经历,是战争史册中最鲜明的画卷;他们的追忆,则是最贴近真实和最个人化的历史还原;他们是我们身边活着的纪念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名字,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对家洼沟寻老兵
夏清有老人家在山阳县西照川镇石佛寺社区一个名叫对家洼的沟里,距县城有110多公里的路程。出了县城,只觉车子在盘山公路上上下翻飞,两侧不是山崖峭壁便是被绿色填满的深渊,耳畔不时传来的鸟叫声让人感觉置身于世外桃源。听向导说去老人家的路偏僻难行,进沟的一段路还不通车,需要徒步前进,虽然我们已经做好了走山路的准备,可前一天晚上的疾风骤雨还是让山路变得愈加难走。车子停到对家洼沟口,路已经变得极窄,为了安全我们将车停在一户人家的院内,改为步行。这里的人看到我们一行都是陌生的面孔,纷纷好奇地打探我们要干什么,当得知我们是来拜访抗战老兵夏清有时,纷纷给我们指路,还有热情好客的老乡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从这个沟一直往里走,大概走三四里,挨着左手边半山腰的那户人家就是了。”老乡说,沟里太偏僻,路也不好,镇上近几年给盖了移民搬迁楼,能搬的都搬出来了,原本在沟里的一个小队如今只剩下三四家人了。
时值初夏,经过一场雨水的浇灌,原本不足一米宽的茅草路两边都被疯长的杂草占据,偶尔有滚落的乱石拦住我们的去路。也许是害怕山洪侵扰,这里的村民都把房子建在半山腰,夏清有的家就坐落在这样的山腰中。远远地,夏俭山就向我们挥手,并差自己的儿子帮我们拿机器。爬过一小段陡坡,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展现眼前,夏清有老人也早已端坐在房阶上。环顾整个屋子,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一个大长柜横在堂屋的正中央,长柜面前的老式大方桌也因为经年使用而破旧不堪。简易的厨房、堆满杂物的堂屋、陈旧而简单的摆设,让我们难忍心中的悲凉,这就是我们老兵朴素的生活了。屋外晒着刚收回来的油菜籽,房檐下的柴火垒的整整齐齐,屋里晾着当地山上的野生金银花,可见屋子主人的勤劳。由于老人听不见也看不见,我们不能和老人直接沟通,就只能和老人握手以示我们的到来,老人的事均由侄子夏俭山转述。夏俭山说,老人从部队回来后也曾娶妻成家,但没有留下子嗣,作为本家人,自己便理所应当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我叔是个可怜人,从战场上死里逃生,我们虽不是亲生的也该尽量让他老人家享享福。”今年63岁的夏俭山说。
替哥哥上战场
因为夏清有老人听力的衰退,我们无法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到老兵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只能通过老人侄子夏俭山提供的简单的资料了解到夏清有老人大致的经历,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我叔父有弟兄三个,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就在各地‘抓壮丁’,以补充前线作战兵源的不足。当时‘抓’也可以叫做‘抽’,如果一家有两个以上的男丁,便从中抽一个从军。本来抽的是大他三岁的大哥,可我叔父想着大哥已娶妻,还要照顾家中两位老人,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便冒险顶替了哥哥去了前线。”夏俭山说,叔父想着自己年龄太小,国民党肯定不会要,却没想到就这样上了战场。当了几年壮丁的夏清有日夜想念家人,终于趁看守不注意逃了回来,可当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逃回家时,家里的景象却让他的心瞬间结冰。“我叔给我说,他回家一看,父母都死了,大哥被国民党打死了,嫂子也改嫁了,一下子觉得国也破了,家也亡了,再也没啥奔头了。”夏俭山说,回到家的叔父就用冷水抹了把脸连夜就走了。出走后的夏清有就在当地的游击队打游击,再后来就跟着李先念的部队走了。“我叔父是1941年参加的游击队,部队的番号是商洛独立团12团2营6连。”
夏俭山说,自己年轻时老人经常讲些当年当兵的事,可当时家里日子过得困难,大家都在忙着干农活,就把老人讲的故事当成闲话听了,能说清的就只是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大概。在战争中,老人的头部受过枪伤,被部队评定为二级残废,回乡后在天桥乡任支书。1957年5月,身体状况变差的夏清有申请回家,从此便归隐山林。
老兵的风烛残年
“我叔父年轻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好的,他当过兵,腿脚麻利,人也爱热闹,经常跑到附近的照川看热闹,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人过事,他就跑去喝酒去了。”老人的侄媳妇魏立云告诉记者,就是现在自己出门办事,还有人邀请叔父去串门。2005年,时年80岁的夏清有身体大不如从前,眼睛也完全失明了。“本想着给老人做手术,可医生说老人年纪大了,以前头又受过伤,做手术风险太大,还是建议保守治疗。”据夏俭山介绍,老人还患有严重的贫血症,定期要打补针,素日里补血的药和食物也从未断过。“我们这里山大沟深,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我们也没有劳力把叔父背出沟,就只能把医生请到屋里来打补针,哪怕多给人家出钱也没办法。”魏立云说,后来自己都学会了扎针的方法,就把药买回来给叔父打,省下的钱就能多给叔父买些牛奶改善伙食。在老人居住的房子里,记者看到很多一样的盆子,魏立云说那些都是装驴胶补血颗粒的盆子。“家里的好吃的都先紧着我叔,我们山里人也没有啥来钱的地方,这几天趁着金银花的花期正旺我想多采些,换些钱就能为叔父买些针药了。”夏俭山说。
说话间,坐在椅子上的夏清有老人开始挪动身子,夏俭山夫妇赶忙跑过去询问,沟通了一会才明白老人是冷了,也坐困了,在老两口的费力搀扶下才一步步将老人挪到了床上。“老人能说话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又是高龄补贴,又是养老金,还有在乡复原军人补助,说他很知足。”夏俭山说。
虽然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了,但夏清有老人还是不时用手触摸戴在胸前的军功章。
在远距山阳县城110公里的西照川镇石佛寺社区,住着这样一位抗战老兵,十三四岁便顶替哥哥被拉壮丁上了抗日战场,1941年投奔八路军,1944年跟随李先念的部队远赴内蒙古抗击日军,亲历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老人名叫夏清有,今年90岁,由于在战争中受过伤,再加上年事已高,早在10多年前老人就看不见也听不见了。若不是我们的突然到访,也许周围的村民早已忘记了这个垂垂老矣的老头曾经为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而征战沙场,若不是听老人侄子夏俭山的讲述,我们很难将眼前这位风烛残年的老者与当年在战场上厮杀的精壮少年对应起来。他们的经历,是战争史册中最鲜明的画卷;他们的追忆,则是最贴近真实和最个人化的历史还原;他们是我们身边活着的纪念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些名字,同时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对家洼沟寻老兵
夏清有老人家在山阳县西照川镇石佛寺社区一个名叫对家洼的沟里,距县城有110多公里的路程。出了县城,只觉车子在盘山公路上上下翻飞,两侧不是山崖峭壁便是被绿色填满的深渊,耳畔不时传来的鸟叫声让人感觉置身于世外桃源。听向导说去老人家的路偏僻难行,进沟的一段路还不通车,需要徒步前进,虽然我们已经做好了走山路的准备,可前一天晚上的疾风骤雨还是让山路变得愈加难走。车子停到对家洼沟口,路已经变得极窄,为了安全我们将车停在一户人家的院内,改为步行。这里的人看到我们一行都是陌生的面孔,纷纷好奇地打探我们要干什么,当得知我们是来拜访抗战老兵夏清有时,纷纷给我们指路,还有热情好客的老乡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从这个沟一直往里走,大概走三四里,挨着左手边半山腰的那户人家就是了。”老乡说,沟里太偏僻,路也不好,镇上近几年给盖了移民搬迁楼,能搬的都搬出来了,原本在沟里的一个小队如今只剩下三四家人了。
时值初夏,经过一场雨水的浇灌,原本不足一米宽的茅草路两边都被疯长的杂草占据,偶尔有滚落的乱石拦住我们的去路。也许是害怕山洪侵扰,这里的村民都把房子建在半山腰,夏清有的家就坐落在这样的山腰中。远远地,夏俭山就向我们挥手,并差自己的儿子帮我们拿机器。爬过一小段陡坡,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展现眼前,夏清有老人也早已端坐在房阶上。环顾整个屋子,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一个大长柜横在堂屋的正中央,长柜面前的老式大方桌也因为经年使用而破旧不堪。简易的厨房、堆满杂物的堂屋、陈旧而简单的摆设,让我们难忍心中的悲凉,这就是我们老兵朴素的生活了。屋外晒着刚收回来的油菜籽,房檐下的柴火垒的整整齐齐,屋里晾着当地山上的野生金银花,可见屋子主人的勤劳。由于老人听不见也看不见,我们不能和老人直接沟通,就只能和老人握手以示我们的到来,老人的事均由侄子夏俭山转述。夏俭山说,老人从部队回来后也曾娶妻成家,但没有留下子嗣,作为本家人,自己便理所应当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义务。“我叔是个可怜人,从战场上死里逃生,我们虽不是亲生的也该尽量让他老人家享享福。”今年63岁的夏俭山说。
替哥哥上战场
因为夏清有老人听力的衰退,我们无法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到老兵保家卫国、英勇杀敌、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只能通过老人侄子夏俭山提供的简单的资料了解到夏清有老人大致的经历,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我叔父有弟兄三个,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就在各地‘抓壮丁’,以补充前线作战兵源的不足。当时‘抓’也可以叫做‘抽’,如果一家有两个以上的男丁,便从中抽一个从军。本来抽的是大他三岁的大哥,可我叔父想着大哥已娶妻,还要照顾家中两位老人,是家中的主要劳力,便冒险顶替了哥哥去了前线。”夏俭山说,叔父想着自己年龄太小,国民党肯定不会要,却没想到就这样上了战场。当了几年壮丁的夏清有日夜想念家人,终于趁看守不注意逃了回来,可当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逃回家时,家里的景象却让他的心瞬间结冰。“我叔给我说,他回家一看,父母都死了,大哥被国民党打死了,嫂子也改嫁了,一下子觉得国也破了,家也亡了,再也没啥奔头了。”夏俭山说,回到家的叔父就用冷水抹了把脸连夜就走了。出走后的夏清有就在当地的游击队打游击,再后来就跟着李先念的部队走了。“我叔父是1941年参加的游击队,部队的番号是商洛独立团12团2营6连。”
夏俭山说,自己年轻时老人经常讲些当年当兵的事,可当时家里日子过得困难,大家都在忙着干农活,就把老人讲的故事当成闲话听了,能说清的就只是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大概。在战争中,老人的头部受过枪伤,被部队评定为二级残废,回乡后在天桥乡任支书。1957年5月,身体状况变差的夏清有申请回家,从此便归隐山林。
老兵的风烛残年
“我叔父年轻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好的,他当过兵,腿脚麻利,人也爱热闹,经常跑到附近的照川看热闹,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人过事,他就跑去喝酒去了。”老人的侄媳妇魏立云告诉记者,就是现在自己出门办事,还有人邀请叔父去串门。2005年,时年80岁的夏清有身体大不如从前,眼睛也完全失明了。“本想着给老人做手术,可医生说老人年纪大了,以前头又受过伤,做手术风险太大,还是建议保守治疗。”据夏俭山介绍,老人还患有严重的贫血症,定期要打补针,素日里补血的药和食物也从未断过。“我们这里山大沟深,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我们也没有劳力把叔父背出沟,就只能把医生请到屋里来打补针,哪怕多给人家出钱也没办法。”魏立云说,后来自己都学会了扎针的方法,就把药买回来给叔父打,省下的钱就能多给叔父买些牛奶改善伙食。在老人居住的房子里,记者看到很多一样的盆子,魏立云说那些都是装驴胶补血颗粒的盆子。“家里的好吃的都先紧着我叔,我们山里人也没有啥来钱的地方,这几天趁着金银花的花期正旺我想多采些,换些钱就能为叔父买些针药了。”夏俭山说。
说话间,坐在椅子上的夏清有老人开始挪动身子,夏俭山夫妇赶忙跑过去询问,沟通了一会才明白老人是冷了,也坐困了,在老两口的费力搀扶下才一步步将老人挪到了床上。“老人能说话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又是高龄补贴,又是养老金,还有在乡复原军人补助,说他很知足。”夏俭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