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助社会边缘的精神流浪者
文章字数:1930
他们或沉默压抑,或恣意悲喜;他们可能伤人,更可能伤害自己;人们往往害怕他们,却不知他们更怕人们歧视的目光。为加强对这些社会边缘“精神流浪者”的帮助,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十部门制订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聚焦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理解关爱。
救助管理,职责谁来担?
江西瑞昌市南阳乡上坂村,70多岁的王木香将儿子吴远洪在铁笼中关了10多年。
吴远洪患严重精神障碍,下雨时曾把母亲头摁进水中,还曾将一个戏弄他的13岁男童打伤致死。为防止吴远洪继续伤人,他被关在加固的铁笼中,并锁上脚镣。王木香每天3次送饭。铁笼高不过两米,底部用水泥固定。在铁笼中,只能通过房间的窗户看到外面景色。这样在铁笼中生活10余年后,吴远洪才因免费救治政策的施行,有机会到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世上哪有母亲愿意把孩子锁在笼子里?”王木香说,总不能再让他出去伤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谁来管?全国精神卫生五年规划提出,应当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
规划强调,建立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机制,还专门提出由综治、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老龄等单位形成协同管理,到2020年,70%的乡镇要有管理小组。规划还为贫困患者的救治费用提供了多渠道解决办法,同时也设立了绿色通道进行应急处置。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对此深表赞同,“精神疾病是可控可治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时,在他出现幻觉妄想的情况下,可能会杀人或者出现肇事肇祸等危险行为,但如果国家能够投入对他进行治疗的话,就能控制这些状况,不出现幻觉妄想,他就不会杀人,甚至给社会作贡献。”
消除歧视,社会怎么看?
40多岁的刘某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因婚姻变故,她患上了抑郁症。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她康复出院。但是两个月后,她又被家人送到了医院。如此出院、入院,已有4次之多。
面对精神科医生的开导,刘某道出了自己再次发病的诱因,曾经当老师的她现在被社会当成了异类,家人严加看管,朋友避而远之,工作无法继续,“甚至一走上街头,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由于对精神疾病长期的偏见和歧视,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仍缺乏关爱。同时,由于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低,觉得病情“羞于启齿”,还有不少人在自身出现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时不敢就医,以致病情加重。
对此,规划一方面提出,要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普及“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的核心知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正确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另一方面,规划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防止能力的提升作了具体的规划:到2020年,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各地普遍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每个省(区、市)至少开通1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00%的省(区、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魏镜认为,歧视,源于对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的医学本质不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正是现在所亟须的。
“公众会去歧视一个糖尿病人吗?他会消瘦、会多吃、多饮,我们不会歧视,因为知道这是疾病的作用。但大家会歧视精神心理问题,都把它当作可控的,出问题是因为他的理性不够,思想动态出了问题。”魏镜说,“千万注意,这确实是对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医学本质的否定。疾病可以颠覆患者的体温、呼吸,也可以颠覆认知、情感、表达,这是疾病的作为。”
医疗救治,医生哪里找?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李文秀最发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的问题”。专业精神科医生太少,让救治康复工作步履维艰。
“人员极端缺乏,编制永远缺编,招不上来人。”李文秀说,“年年我都在做扫盲,为什么?人都跑了,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恨不得哪科来的人都行,哪个科不要的人转来做精神卫生防治我都接受,人太缺。”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4万名。东部地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3.8名,中西部地区不低于2.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认为,规划中提出建立管理网络、开通心理热线等,是加强精神卫生的“硬件”建设,而注重对人的培养,则是在努力使“软件”建设同步根上。
“比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建了热线,但没有专业的人员接听疏导,这个热线的作用恐怕有限。”方新说,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真正重要的在“救治人”的身上。(新华社记者 胡浩 吴晶 王思北 高皓亮 董小红)
救助管理,职责谁来担?
江西瑞昌市南阳乡上坂村,70多岁的王木香将儿子吴远洪在铁笼中关了10多年。
吴远洪患严重精神障碍,下雨时曾把母亲头摁进水中,还曾将一个戏弄他的13岁男童打伤致死。为防止吴远洪继续伤人,他被关在加固的铁笼中,并锁上脚镣。王木香每天3次送饭。铁笼高不过两米,底部用水泥固定。在铁笼中,只能通过房间的窗户看到外面景色。这样在铁笼中生活10余年后,吴远洪才因免费救治政策的施行,有机会到江西省九江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治疗。
“世上哪有母亲愿意把孩子锁在笼子里?”王木香说,总不能再让他出去伤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谁来管?全国精神卫生五年规划提出,应当形成政府组织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的精神卫生综合服务管理机制。
规划强调,建立精神卫生工作政府领导与部门协调机制,还专门提出由综治、卫生计生、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老龄等单位形成协同管理,到2020年,70%的乡镇要有管理小组。规划还为贫困患者的救治费用提供了多渠道解决办法,同时也设立了绿色通道进行应急处置。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对此深表赞同,“精神疾病是可控可治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发病时,在他出现幻觉妄想的情况下,可能会杀人或者出现肇事肇祸等危险行为,但如果国家能够投入对他进行治疗的话,就能控制这些状况,不出现幻觉妄想,他就不会杀人,甚至给社会作贡献。”
消除歧视,社会怎么看?
40多岁的刘某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因婚姻变故,她患上了抑郁症。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她康复出院。但是两个月后,她又被家人送到了医院。如此出院、入院,已有4次之多。
面对精神科医生的开导,刘某道出了自己再次发病的诱因,曾经当老师的她现在被社会当成了异类,家人严加看管,朋友避而远之,工作无法继续,“甚至一走上街头,就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由于对精神疾病长期的偏见和歧视,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仍缺乏关爱。同时,由于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认知率低,觉得病情“羞于启齿”,还有不少人在自身出现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时不敢就医,以致病情加重。
对此,规划一方面提出,要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普及“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心理问题及早求助,关心不歧视,身心同健康”的核心知识,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正确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另一方面,规划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防止能力的提升作了具体的规划:到2020年,抑郁症治疗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0%,各地普遍开展抑郁症等常见精神障碍防治,每个省(区、市)至少开通1条心理援助热线电话,100%的省(区、市)、70%的市(地、州、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魏镜认为,歧视,源于对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的医学本质不了解。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科普,正是现在所亟须的。
“公众会去歧视一个糖尿病人吗?他会消瘦、会多吃、多饮,我们不会歧视,因为知道这是疾病的作用。但大家会歧视精神心理问题,都把它当作可控的,出问题是因为他的理性不够,思想动态出了问题。”魏镜说,“千万注意,这确实是对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医学本质的否定。疾病可以颠覆患者的体温、呼吸,也可以颠覆认知、情感、表达,这是疾病的作为。”
医疗救治,医生哪里找?
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副院长李文秀最发愁的事情之一就是“人的问题”。专业精神科医生太少,让救治康复工作步履维艰。
“人员极端缺乏,编制永远缺编,招不上来人。”李文秀说,“年年我都在做扫盲,为什么?人都跑了,好不容易来了一个,恨不得哪科来的人都行,哪个科不要的人转来做精神卫生防治我都接受,人太缺。”
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国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主要分布在省级和地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尚未建立。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加到4万名。东部地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3.8名,中西部地区不低于2.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北京大学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认为,规划中提出建立管理网络、开通心理热线等,是加强精神卫生的“硬件”建设,而注重对人的培养,则是在努力使“软件”建设同步根上。
“比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建了热线,但没有专业的人员接听疏导,这个热线的作用恐怕有限。”方新说,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真正重要的在“救治人”的身上。(新华社记者 胡浩 吴晶 王思北 高皓亮 董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