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拓城两相宜
文章字数:1827
近年来,镇安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目标,在云盖寺镇花园安置社区通盘考虑城乡空间、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和人口布局,探索出一条陕南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充分肯定。
实践与成效
云盖寺镇距县城18公里,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交通便捷,风景秀丽,适宜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旅游文化名镇的条件优越。为了统筹城乡发展,镇安县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速干道连接、美丽乡村点缀、田园农业衬托”的思路,对县城至云盖寺镇20平方公里进行整流域开发,打造山水、人文、田园都市。在云盖寺镇以东1公里处的云镇村规划建设可以安置5000户2万人口的花园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在全县选择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统筹项目,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移民搬迁、城镇建设、园区承载、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五位一体”的移民搬迁模式。
花园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自2012年4月启动建设以来,充分吸纳专家、社会、移民搬迁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科学规划,规模搬迁。2011年,该县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镇安县镇云一体化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其中花园搬迁安置社区规划占地面积278.92亩,项目概算总投资12.2亿元,分五期建设,将云盖寺古镇镇区拓展到3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人。目前,一二期30栋多层安置楼工程已全面完成,搬迁群众1112户4726人;三期新建6栋17层、2栋11层安置楼主体已经封顶,配套建设14栋二至四层仿古商业街,可安置移民户1016户4515人,可望在年底前搬迁入住。
——完善设施,以搬拓城。镇安县将花园搬迁安置点作为县城西扩的有效载体,高标准建设搬迁点基础设施,配建地源热泵站3处,为移民安置社区提供集中供暖;配建标准化幼儿园、卫生室、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及日间料理中心等服务设施;新建停车场4处,垃圾压缩站1座,社区公厕5所,沿滨河路建设生态景观长廊1600米。
——园区承载,产城一体。花园社区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政府投资2亿元为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18栋,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园区,企业投入固定资产3.5亿元,已入住的18家企业解决移民搬迁户就业860多人。依托岩湾现代农业示范园,配建设施蔬菜大棚2000亩,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让移民搬迁群众入园经营,辐射花园搬迁安置社区100多户300余人获得土地流转和工资“双份收入”。
——民生兜底,搬危济困。优先落实配建292套50平方米小户型安置房,对因病返贫、膝下无嗣、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通过政府兜底,纳入城乡低保对象,按照“交钥匙”工程免费提供安置住房。整合救灾建房、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优先破解移民搬迁资金不足的困局。分类制定帮扶措施,扶持发展社区超市、农家乐、互联网特产店,解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融入景区,“三产”互动。围绕云盖寺古镇4A级景区建设,结合古镇遗存的明清徽派风格建筑群落,在花园安置点修建仿古商业街,与云盖寺古街相连,打造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对花园安置社区周边142户农家乐进行乡村客栈改造提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思考与启示
花园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让移民群众“住”在城镇、“业”在城镇、“心”在城镇,使移民群众“离土、离乡、离穷境”,摆脱土地对农民的自然束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超前规划是做好“五位一体”的前提。在编制陕南移民搬迁中长期规划时,该县充分考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全局性“大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产业园区等要素,在搬迁点周边布局好山地农业基地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
——规模搬迁是做好“五位一体”的灵魂。搬迁没有规模则服务产业很难跟进,他们围绕“人从哪里来”和“业向何方转”两个核心问题,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行政区域搬迁,聚集人气,促进城镇化发展。
——以产定搬是做好“五位一体”的核心。正确处理“搬迁”和“就业”的关系,先考虑产业布局,再确定搬迁规模,因搬迁对象就业需求来确定搬迁去向,因群众意愿决定搬迁梯次,形成群众围绕产业而聚居,服务围绕搬迁而跟进的城镇化新格局。
——全程服务是做好“五位一体”的保障。陕南移民搬迁不仅是居住地的迁徙,也是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一次变革,政府必须跟进服务,让农民在内在观念上实现“市民化”,让其从容转移到二、三产业来,改变生活习俗,促使其尽快适应新型社区生活。
实践与成效
云盖寺镇距县城18公里,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交通便捷,风景秀丽,适宜打造宜居、宜游、宜商、宜业的旅游文化名镇的条件优越。为了统筹城乡发展,镇安县按照“核心板块支撑、快速干道连接、美丽乡村点缀、田园农业衬托”的思路,对县城至云盖寺镇20平方公里进行整流域开发,打造山水、人文、田园都市。在云盖寺镇以东1公里处的云镇村规划建设可以安置5000户2万人口的花园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在全县选择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统筹项目,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移民搬迁、城镇建设、园区承载、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五位一体”的移民搬迁模式。
花园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自2012年4月启动建设以来,充分吸纳专家、社会、移民搬迁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探索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新型社区建设模式。
——科学规划,规模搬迁。2011年,该县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编制《镇安县镇云一体化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其中花园搬迁安置社区规划占地面积278.92亩,项目概算总投资12.2亿元,分五期建设,将云盖寺古镇镇区拓展到3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人。目前,一二期30栋多层安置楼工程已全面完成,搬迁群众1112户4726人;三期新建6栋17层、2栋11层安置楼主体已经封顶,配套建设14栋二至四层仿古商业街,可安置移民户1016户4515人,可望在年底前搬迁入住。
——完善设施,以搬拓城。镇安县将花园搬迁安置点作为县城西扩的有效载体,高标准建设搬迁点基础设施,配建地源热泵站3处,为移民安置社区提供集中供暖;配建标准化幼儿园、卫生室、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及日间料理中心等服务设施;新建停车场4处,垃圾压缩站1座,社区公厕5所,沿滨河路建设生态景观长廊1600米。
——园区承载,产城一体。花园社区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园,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政府投资2亿元为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18栋,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园区,企业投入固定资产3.5亿元,已入住的18家企业解决移民搬迁户就业860多人。依托岩湾现代农业示范园,配建设施蔬菜大棚2000亩,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让移民搬迁群众入园经营,辐射花园搬迁安置社区100多户300余人获得土地流转和工资“双份收入”。
——民生兜底,搬危济困。优先落实配建292套50平方米小户型安置房,对因病返贫、膝下无嗣、无劳动能力的特困户通过政府兜底,纳入城乡低保对象,按照“交钥匙”工程免费提供安置住房。整合救灾建房、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优先破解移民搬迁资金不足的困局。分类制定帮扶措施,扶持发展社区超市、农家乐、互联网特产店,解决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融入景区,“三产”互动。围绕云盖寺古镇4A级景区建设,结合古镇遗存的明清徽派风格建筑群落,在花园安置点修建仿古商业街,与云盖寺古街相连,打造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娱乐、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对花园安置社区周边142户农家乐进行乡村客栈改造提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思考与启示
花园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让移民群众“住”在城镇、“业”在城镇、“心”在城镇,使移民群众“离土、离乡、离穷境”,摆脱土地对农民的自然束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动力源泉。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超前规划是做好“五位一体”的前提。在编制陕南移民搬迁中长期规划时,该县充分考虑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全局性“大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好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产业园区等要素,在搬迁点周边布局好山地农业基地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
——规模搬迁是做好“五位一体”的灵魂。搬迁没有规模则服务产业很难跟进,他们围绕“人从哪里来”和“业向何方转”两个核心问题,打破镇、村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行政区域搬迁,聚集人气,促进城镇化发展。
——以产定搬是做好“五位一体”的核心。正确处理“搬迁”和“就业”的关系,先考虑产业布局,再确定搬迁规模,因搬迁对象就业需求来确定搬迁去向,因群众意愿决定搬迁梯次,形成群众围绕产业而聚居,服务围绕搬迁而跟进的城镇化新格局。
——全程服务是做好“五位一体”的保障。陕南移民搬迁不仅是居住地的迁徙,也是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一次变革,政府必须跟进服务,让农民在内在观念上实现“市民化”,让其从容转移到二、三产业来,改变生活习俗,促使其尽快适应新型社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