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缘
文章字数:1814
由于缺粮而经常挨饿的滋味你尝过吗?我可是被饿怕了。
不知是人多地薄自然灾害太频繁的缘故,还是当年李自成屯兵商洛时把当地的粮食吃断茬惹的祸,这里祖祖辈辈都缺粮。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事就是经常吃不饱肚子。特别是1961年前后,我刚满10岁,当时全国连续三年遭灾,粮食极度短缺。每天放学回家,桌子上只有我和弟弟的两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糁稀饭,我一口气喝完再想要的时候,父母总是满脸无奈地轻轻摇头。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给城镇居民限量供应的只是一点成品粮和有点发霉的红薯片,那点面粉和玉米糁全让我和弟弟吃了,大人们只能靠那些红薯片和丹江河边的树叶、野菜熬汤充饥。最可怕的是附近有一个青年,当时正在西安的大学读书,实在受不得饥饿折磨,跑回家来想吃一顿饱饭,谁知家人们也都吃不饱,他实在不忍心去动家里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粮食,就忍着饥去烈日下的田地里帮家人挖野菜,回来时倒在家门口就再也没有醒来,那满身浮肿、双眼没有闭上的惨象让我多少回从梦中惊醒……
1969年,初中还没毕业的我,来到板桥公社桃岔河大队当“知青”。开始半年,由国家按月供给30斤粮食,后来就要靠自己挣工分分口粮了。山地里打下的粮食本来就不多,我一个十多岁的城里娃靠劳动又能分多少口粮,尽管老乡们对我百般照顾,但是大家的粮食也不充裕,很多人家还靠国家的救济粮维持生活,吃不饱饭也就成了很平常的事了。
为了省粮,山里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的农活,是往山上的地里送两担农家肥。天刚明,我就要挑着70多斤的担子,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上爬,下山时还要砍些柴禾捎回来,每当这个时候,总是饿得满头虚汗腿发软,眼睛直冒金星,9点多回家做饭时手直哆嗦。那时的早饭,也是永远不变的玉米糁稀饭,与城里人不同的是可以在饭里煮一些红薯或土豆,这种饭不耐饥,老乡叫它“哄上坡”,到地里干一会活就又会饥肠辘辘。
我住的所谓“知青点”,是单门独户,当夜晚吹熄煤油灯,山风呜呜响起的时候,不由得人孤独害怕,我就捡了一条流浪的小狗做伴,取名叫花花,给它的食物也只有偶尔匀一点稀饭或面汤。花花很乖巧,也许看得出我没什么喂它,每当吃饭时,就去村子里自己找吃的。因为在别人的鸡窝下边刨着吃鸡粪,会被不懂事的孩子们打得惨叫着,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揪心的难受……前几年纪念知青岁月40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短文叫“知青点上那条狗”,诉说当年缺粮的无奈和对花花的愧疚,至今还在小说阅读网上保留着。
一个女中学生在QQ上问我:“这是真的吗?”当听到肯定的回答时,她哭了,我也哽咽了……
1972年,知青们招工进城了。当时的工业厂子都在城区,离家很近,而且工资也高一些,让我报名时,我连想都没想就要求到离城30多公里的杨斜粮管所当保管员。因为当知青交公粮时我见过粮管所那大库大垛的粮食,简直让人羡慕死了。当粮食保管员,我是肯定不会再挨饿了。
粮管所的管理相当严格,工作也很苦,除了正常业务外,还要自己装包、装卸车、翻倒粮堆,劳动强度太大,每月定量供应的30斤粮食根本不够吃。有一个吴姓职工是个老先进,晚上把一个认识的老乡寄放的大豆取了20多颗煨熟充饥,被县局给了很重的处分,所以无论再饿,谁也不敢打国库粮食的主意,我只好在家里拿些用麦麸、谷糠等粮食下脚料混制的所谓“炒面”,每顿饭搭补一点,就这样一天一天捱到日子逐渐好起来。
生活的经历,使我对粮食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参加工作后,对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基层粮管所到县局担任仓储股长,40多年从事粮食仓储工作的日子里,我心底里始终坚守着一份深深的责任感。我知道,仓库里的一粒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兄弟的血汗,都与每个人的温饱生存息息相关。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山区粮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艰苦努力,先后为国家安全保管粮食30多亿斤;通过开展各种科学保粮活动,减少国家和农家储粮损失7000多万斤。我自己也考取了粮食仓储工程师职称,先后获得“全国粮食仓储先进工作者”“全省粮食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有人说我的一生与粮食有缘:因缺粮饿肚子而爱粮,然后就去管粮,管一辈子粮,管好多好多的粮,粮食让我的工作历程充满精彩与辉煌。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注定与粮食有着不解之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人不分官家平民,也不论富贵贫贱,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天天都得靠粮食养着,谁都不会不懂“一顿不吃心发慌”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普天下善良的人们,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与粮食的这份缘,为了国家的长盛久安,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吧!
不知是人多地薄自然灾害太频繁的缘故,还是当年李自成屯兵商洛时把当地的粮食吃断茬惹的祸,这里祖祖辈辈都缺粮。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刻骨铭心的事就是经常吃不饱肚子。特别是1961年前后,我刚满10岁,当时全国连续三年遭灾,粮食极度短缺。每天放学回家,桌子上只有我和弟弟的两碗能照见人影的玉米糁稀饭,我一口气喝完再想要的时候,父母总是满脸无奈地轻轻摇头。后来我才知道,当时给城镇居民限量供应的只是一点成品粮和有点发霉的红薯片,那点面粉和玉米糁全让我和弟弟吃了,大人们只能靠那些红薯片和丹江河边的树叶、野菜熬汤充饥。最可怕的是附近有一个青年,当时正在西安的大学读书,实在受不得饥饿折磨,跑回家来想吃一顿饱饭,谁知家人们也都吃不饱,他实在不忍心去动家里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粮食,就忍着饥去烈日下的田地里帮家人挖野菜,回来时倒在家门口就再也没有醒来,那满身浮肿、双眼没有闭上的惨象让我多少回从梦中惊醒……
1969年,初中还没毕业的我,来到板桥公社桃岔河大队当“知青”。开始半年,由国家按月供给30斤粮食,后来就要靠自己挣工分分口粮了。山地里打下的粮食本来就不多,我一个十多岁的城里娃靠劳动又能分多少口粮,尽管老乡们对我百般照顾,但是大家的粮食也不充裕,很多人家还靠国家的救济粮维持生活,吃不饱饭也就成了很平常的事了。
为了省粮,山里人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的农活,是往山上的地里送两担农家肥。天刚明,我就要挑着70多斤的担子,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上爬,下山时还要砍些柴禾捎回来,每当这个时候,总是饿得满头虚汗腿发软,眼睛直冒金星,9点多回家做饭时手直哆嗦。那时的早饭,也是永远不变的玉米糁稀饭,与城里人不同的是可以在饭里煮一些红薯或土豆,这种饭不耐饥,老乡叫它“哄上坡”,到地里干一会活就又会饥肠辘辘。
我住的所谓“知青点”,是单门独户,当夜晚吹熄煤油灯,山风呜呜响起的时候,不由得人孤独害怕,我就捡了一条流浪的小狗做伴,取名叫花花,给它的食物也只有偶尔匀一点稀饭或面汤。花花很乖巧,也许看得出我没什么喂它,每当吃饭时,就去村子里自己找吃的。因为在别人的鸡窝下边刨着吃鸡粪,会被不懂事的孩子们打得惨叫着,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揪心的难受……前几年纪念知青岁月40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短文叫“知青点上那条狗”,诉说当年缺粮的无奈和对花花的愧疚,至今还在小说阅读网上保留着。
一个女中学生在QQ上问我:“这是真的吗?”当听到肯定的回答时,她哭了,我也哽咽了……
1972年,知青们招工进城了。当时的工业厂子都在城区,离家很近,而且工资也高一些,让我报名时,我连想都没想就要求到离城30多公里的杨斜粮管所当保管员。因为当知青交公粮时我见过粮管所那大库大垛的粮食,简直让人羡慕死了。当粮食保管员,我是肯定不会再挨饿了。
粮管所的管理相当严格,工作也很苦,除了正常业务外,还要自己装包、装卸车、翻倒粮堆,劳动强度太大,每月定量供应的30斤粮食根本不够吃。有一个吴姓职工是个老先进,晚上把一个认识的老乡寄放的大豆取了20多颗煨熟充饥,被县局给了很重的处分,所以无论再饿,谁也不敢打国库粮食的主意,我只好在家里拿些用麦麸、谷糠等粮食下脚料混制的所谓“炒面”,每顿饭搭补一点,就这样一天一天捱到日子逐渐好起来。
生活的经历,使我对粮食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参加工作后,对粮食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基层粮管所到县局担任仓储股长,40多年从事粮食仓储工作的日子里,我心底里始终坚守着一份深深的责任感。我知道,仓库里的一粒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兄弟的血汗,都与每个人的温饱生存息息相关。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山区粮库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艰苦努力,先后为国家安全保管粮食30多亿斤;通过开展各种科学保粮活动,减少国家和农家储粮损失7000多万斤。我自己也考取了粮食仓储工程师职称,先后获得“全国粮食仓储先进工作者”“全省粮食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我深感欣慰和自豪。
有人说我的一生与粮食有缘:因缺粮饿肚子而爱粮,然后就去管粮,管一辈子粮,管好多好多的粮,粮食让我的工作历程充满精彩与辉煌。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注定与粮食有着不解之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人不分官家平民,也不论富贵贫贱,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天天都得靠粮食养着,谁都不会不懂“一顿不吃心发慌”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普天下善良的人们,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与粮食的这份缘,为了国家的长盛久安,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