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峁遗址考古首次发现4000多年前纺织物
文章字数:614
新华社西安7月2日专电(记者 冯国 郑凯伦)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史前石城遗址,陕西省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近年来屡有重要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日前再次披露:在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基础上,确认石峁遗址首次考古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纺织物,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服饰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在2012年对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在遗址内一处房址之下,发现了一件被打碎的双鋬鬲。当时,两个鬲套扣在一起,里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于套扣的鬲中。后来,经专家对骨骼鉴定,发现这些遗骨属于一个不足周岁的婴儿。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说,这种用炊具埋葬夭折婴儿的习俗,在当时的中国普遍存在。后来,这具婴儿的骨骸上还发现了一些纺织物残片。经初步鉴定,这些纺织物原料为苎麻类纤维,这说明北方至少4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人工纺织,并已经开始有意种植苎麻。
科学清理表明,在骨殖上部残留的织物残片,还分为上下两层。其下层紧贴骨殖,经纬较为细密,上层经纬较为粗疏,说明4000多年前的石峁人很可能已经有了内外衣之分。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服饰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也间接证实了古代中国纺织存在“北麻南丝”这一构想的可操作性。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块鳄鱼的骨板。专家分析,根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有一种鼓名叫鼍鼓,用扬子鳄的皮革制作而成,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这些骨板很可能便和制作鼍鼓有关,也有可能是由当时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交流而来。
据了解,在2012年对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在遗址内一处房址之下,发现了一件被打碎的双鋬鬲。当时,两个鬲套扣在一起,里面有一些肢骨、肋骨等散落于套扣的鬲中。后来,经专家对骨骼鉴定,发现这些遗骨属于一个不足周岁的婴儿。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说,这种用炊具埋葬夭折婴儿的习俗,在当时的中国普遍存在。后来,这具婴儿的骨骸上还发现了一些纺织物残片。经初步鉴定,这些纺织物原料为苎麻类纤维,这说明北方至少4000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人工纺织,并已经开始有意种植苎麻。
科学清理表明,在骨殖上部残留的织物残片,还分为上下两层。其下层紧贴骨殖,经纬较为细密,上层经纬较为粗疏,说明4000多年前的石峁人很可能已经有了内外衣之分。主持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说,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服饰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也间接证实了古代中国纺织存在“北麻南丝”这一构想的可操作性。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块鳄鱼的骨板。专家分析,根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有一种鼓名叫鼍鼓,用扬子鳄的皮革制作而成,是等级和权利的象征,这些骨板很可能便和制作鼍鼓有关,也有可能是由当时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交流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