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生态人文法治商州注入新活力
文章字数:3917
工业园区展新姿
宽敞洁净的龟山大道
美丽乡村引领生态养生旅游
文化交流演出,丰富群众生活。
移民搬迁,点亮幸福。
农业园区显活力
碧水之畔的宜居新城
南秦新区快速崛起
西街建设如火如荼
惠民工程拔地而起
举办干部职工运动会,展现健康向上、团结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从12个方面制定47条具体措施稳增长促发展,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制定出台26项措施和地方工业品促销奖励若干政策意见,推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突围发展。
强力推进170个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带动支撑效应明显……
上半年,稳增长、促发展,商州区打出组合拳,力促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让城乡与美丽同行;全面推进十大棚户区改造,利剑出鞘,铁腕清违,中心城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推行“5+1”制度催生为民服务源动力,实施镇办“六有”安心工程,让干部待得住干得好;成立民事民议服务中心,让“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百姓评”。
上半年,商州区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三岔河万亩樱桃产业园,让生态资源优势正一步步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
蟒岭绿道生态景区开工建设,让生态环境资源正一步步转变为生态旅游优势。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耀州区缔结友好区,开启了革命老区区域协作发展新模式。
上半年,商州区以建设陕南强区、幸福商州为目标,把循环发展作为最好的路径,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把青山绿水作为最大的资源,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与“量”同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翻开全区1—6月份“经济账本”,数字令人振奋:生产总值完成53.4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完成3.5亿元,增长2.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亿元,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增长13.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50元,增长11.8%。
全力以赴稳增长
强推项目增投资。打造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四大团队,夯实区级领导包抓责任,采取周计划调度、月督查通报、季观摩排名的办法,强力推进170个重点项目建设,2万辆电动客车、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商鞅大道西段等市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建设园区兴工业。坚持以循环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突出抓好“省级商丹循环工业园、荆河生态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重点园区,建成了比亚迪光伏产业链、锌冶炼及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发展项目,培育了森氟等一批超亿元企业,确保了清洁生产。
优化服务活三产。坚持把三产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突出抓好生态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开发,江山、蟒岭绿道等精品景区加快建设,南秦汽贸城一期5个品牌4S店等全面建成,商山铁路物流园5月份正式通车运营,非公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扎实实施丹治行动三年计划,启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累计投入17亿余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蟒龙峪、紫荆峪、王山底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已基本建成,梁坪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唱响了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
多措并举促增收。鼓励全民创业、灵活就业,劳动力转移就业11.4万人,被评为全市创业促就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果畜菜药”四大特色产业,实施园区、品牌、龙头企业“三大带动”,建成秦土地、佳骞等省市级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11个,吸纳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万亩樱桃园、草莓观光休闲园建设,实现了农业园区与生态旅游的完美融合。
强化支撑建城镇。认真落实市上“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部署,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规模、人口聚集“四大支撑”,突出中心城区、南秦新区、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陕南移民搬迁“四大战场”,加快主核心板块建设,沙河子省级重点镇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被住建部评为国家级重点镇。夜村、大荆等10个“一体两翼”沿线市级重点镇完成投资20余亿元,“十大兴市工程”“十大棚改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9.5%。
精准扶贫惠民生。坚持将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开工民生项目124个,完成投资2.02亿元。扎实开展移民搬迁“百日攻坚”活动,累计投资20余亿元,实施移民搬迁8600户3.3万人。积极推进保障房和移民安置房“两房”打通使用,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245套,建设移民安置房13100套(其中60㎡以下1684套,占14.8%),安置“两灾两困户”4516户,占34.5%,保障性住房和搬迁安置房入住率分别达到85%和89%。扎实组织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五项扶贫措施,累计投入资金510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653个,实现脱贫1.8万人,真正让贫困群众有了获得感。
深化改革促发展
明确改革重点、时间节点,建立改革台账和任务清单,夯实各级责任,强化督促检查,注重自主创新,统筹推进10大领域55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府机构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进一步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公开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公布25类126项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取消行政审批许可25项,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统一纳入政务大厅集中办公,企业登记注册平均在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最快的半小时内当场办结。加大镇村综合改革力度,按照“四个一律”要求,撤并行政村132个,保留253个,撤并率31.7%。将原23个镇办事处撤并为18个,并在镇办设置“六办三站”,在撤销镇原驻地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及城乡户籍制度等改革,流转土地4.6万亩、林权16.88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5个,全区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1772人。
卫生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实施药品“三统一”政策,全区药品配备率、配送率、使用率均达100%,全区住院平均报销比例为52.99%。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公立医院历史债务由政府全额买单。积极开展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4年以来共轮岗交流教师128名。扎实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成留守儿童成长中心53个。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公车改革等扎实有效推进。
依法治区保稳定
明确法治商州建设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夯实各级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法治宣传。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等系列制度,突出会前学法、任前考法、进村讲法、带头守法“四个重点”,组织开展百个法治宣传小分队送法到基层、千名干部进村入户讲法、万名学生带法回家“百千万活动”,建立完善媒体宣传、活动宣传、社会宣传“三大法治宣传平台”,积极推进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累计投入“六五”普法经费650多万元,实现了普法宣传全覆盖,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深化法治创建。全面开展“法治镇办”“文明执法示范窗口”“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法治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面构筑起区、镇、村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被评为全国依法治区先进单位,丹鹤楼文化广场被确定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健全监督体系。突出党内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五大监督主体”,建立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审务检务警务公开信息平台、法治监督曝光平台“三大监督平台”,落实监督责任,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措施,构建全域法治监督体系,确保权力监督没有死角,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加强党建提效能
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落实“四个全面”布局的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严格监督。推行常委分片包抓责任区制度,由常委带队检查“两个责任”落实,创新推行“五个二”工作法,全面落实“一案三查”和“一问三责”,确保了“两个责任”落地生根。认真落实市委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态度严查腐败案件要求,2014年全区共立案120件,结案126件,处分154人,移送司法机关11人,同比增长60%、121%、116%和267%。
坚持严格管理。探索出台《干部轮岗交流暂行办法》等制度,坚持好干部二十字标准选人用人,形成了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从严管理干部,镇办落实“5+1”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六有安心工程”建设,充分调动了镇办干部的积极性。制定完善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处置不合格党员42名。
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成完善三级便民服务平台,选派285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足额落实了村干部报酬和工作经费。顺利完成村级支部换届,选出一批农村优秀带头人。
坚持严肃整风。从严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专项整治,区委班子带头整改“四风”突出问题57个。全面落实市委五项措施,加大明查暗访力度,查处了一批违纪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公职人员行为规范》,开展“学规范、转作风、树形象”主题活动,形成了作风建设新常态。
扎实开展专题教育。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安排部署,突出“严”“实”标准,及时制定印发了专题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区级领导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指导责任区18个,出台了《工作流程》等相关指导性文件,以“六坚持六抓好”为载体,创新开展“三严三实十二问”,确保了专题教育扎实开展。目前,区委书记讲党课2次,其他区级领导干部讲党课24次,举办“三严三实”培训班2期,培训干部140人次。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下,全区正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突出项目增投资,扩大产业上水平,统筹城乡建城镇,深化改革优环境,扩大开放抓招商,改善民生促和谐,创新党建强保障,奋力书写建设陕南强区、幸福商州的发展实践,努力与全省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宽敞洁净的龟山大道
美丽乡村引领生态养生旅游
文化交流演出,丰富群众生活。
移民搬迁,点亮幸福。
农业园区显活力
碧水之畔的宜居新城
南秦新区快速崛起
西街建设如火如荼
惠民工程拔地而起
举办干部职工运动会,展现健康向上、团结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风貌。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从12个方面制定47条具体措施稳增长促发展,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制定出台26项措施和地方工业品促销奖励若干政策意见,推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突围发展。
强力推进170个重点项目建设,项目带动支撑效应明显……
上半年,稳增长、促发展,商州区打出组合拳,力促经济提质增效,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让城乡与美丽同行;全面推进十大棚户区改造,利剑出鞘,铁腕清违,中心城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推行“5+1”制度催生为民服务源动力,实施镇办“六有”安心工程,让干部待得住干得好;成立民事民议服务中心,让“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百姓评”。
上半年,商州区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三岔河万亩樱桃产业园,让生态资源优势正一步步转变为生态经济优势。
蟒岭绿道生态景区开工建设,让生态环境资源正一步步转变为生态旅游优势。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耀州区缔结友好区,开启了革命老区区域协作发展新模式。
上半年,商州区以建设陕南强区、幸福商州为目标,把循环发展作为最好的路径,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把青山绿水作为最大的资源,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与“量”同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翻开全区1—6月份“经济账本”,数字令人振奋:生产总值完成53.4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完成3.5亿元,增长2.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亿元,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增长13.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050元,增长11.8%。
全力以赴稳增长
强推项目增投资。打造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四大团队,夯实区级领导包抓责任,采取周计划调度、月督查通报、季观摩排名的办法,强力推进170个重点项目建设,2万辆电动客车、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商鞅大道西段等市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建设园区兴工业。坚持以循环发展引领经济新常态,突出抓好“省级商丹循环工业园、荆河生态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等重点园区,建成了比亚迪光伏产业链、锌冶炼及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发展项目,培育了森氟等一批超亿元企业,确保了清洁生产。
优化服务活三产。坚持把三产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突出抓好生态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开发,江山、蟒岭绿道等精品景区加快建设,南秦汽贸城一期5个品牌4S店等全面建成,商山铁路物流园5月份正式通车运营,非公经济贡献率达50%以上。扎实实施丹治行动三年计划,启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累计投入17亿余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蟒龙峪、紫荆峪、王山底等一大批美丽乡村已基本建成,梁坪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唱响了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
多措并举促增收。鼓励全民创业、灵活就业,劳动力转移就业11.4万人,被评为全市创业促就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果畜菜药”四大特色产业,实施园区、品牌、龙头企业“三大带动”,建成秦土地、佳骞等省市级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11个,吸纳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万亩樱桃园、草莓观光休闲园建设,实现了农业园区与生态旅游的完美融合。
强化支撑建城镇。认真落实市上“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部署,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规模、人口聚集“四大支撑”,突出中心城区、南秦新区、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陕南移民搬迁“四大战场”,加快主核心板块建设,沙河子省级重点镇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被住建部评为国家级重点镇。夜村、大荆等10个“一体两翼”沿线市级重点镇完成投资20余亿元,“十大兴市工程”“十大棚改工程”进展顺利,全区城镇化率达到39.5%。
精准扶贫惠民生。坚持将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开工民生项目124个,完成投资2.02亿元。扎实开展移民搬迁“百日攻坚”活动,累计投资20余亿元,实施移民搬迁8600户3.3万人。积极推进保障房和移民安置房“两房”打通使用,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245套,建设移民安置房13100套(其中60㎡以下1684套,占14.8%),安置“两灾两困户”4516户,占34.5%,保障性住房和搬迁安置房入住率分别达到85%和89%。扎实组织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五项扶贫措施,累计投入资金510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653个,实现脱贫1.8万人,真正让贫困群众有了获得感。
深化改革促发展
明确改革重点、时间节点,建立改革台账和任务清单,夯实各级责任,强化督促检查,注重自主创新,统筹推进10大领域55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政府机构职能和事业单位改革进展顺利。进一步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公开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公布25类126项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取消行政审批许可25项,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统一纳入政务大厅集中办公,企业登记注册平均在2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最快的半小时内当场办结。加大镇村综合改革力度,按照“四个一律”要求,撤并行政村132个,保留253个,撤并率31.7%。将原23个镇办事处撤并为18个,并在镇办设置“六办三站”,在撤销镇原驻地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及城乡户籍制度等改革,流转土地4.6万亩、林权16.88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5个,全区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1772人。
卫生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实施药品“三统一”政策,全区药品配备率、配送率、使用率均达100%,全区住院平均报销比例为52.99%。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公立医院历史债务由政府全额买单。积极开展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4年以来共轮岗交流教师128名。扎实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成留守儿童成长中心53个。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公车改革等扎实有效推进。
依法治区保稳定
明确法治商州建设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夯实各级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法治宣传。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扎实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建立健全了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等系列制度,突出会前学法、任前考法、进村讲法、带头守法“四个重点”,组织开展百个法治宣传小分队送法到基层、千名干部进村入户讲法、万名学生带法回家“百千万活动”,建立完善媒体宣传、活动宣传、社会宣传“三大法治宣传平台”,积极推进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累计投入“六五”普法经费650多万元,实现了普法宣传全覆盖,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深化法治创建。全面开展“法治镇办”“文明执法示范窗口”“法治学校”“诚信守法企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法治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全面构筑起区、镇、村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网络,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被评为全国依法治区先进单位,丹鹤楼文化广场被确定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
健全监督体系。突出党内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五大监督主体”,建立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审务检务警务公开信息平台、法治监督曝光平台“三大监督平台”,落实监督责任,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措施,构建全域法治监督体系,确保权力监督没有死角,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加强党建提效能
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落实“四个全面”布局的关键,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严格监督。推行常委分片包抓责任区制度,由常委带队检查“两个责任”落实,创新推行“五个二”工作法,全面落实“一案三查”和“一问三责”,确保了“两个责任”落地生根。认真落实市委以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的态度严查腐败案件要求,2014年全区共立案120件,结案126件,处分154人,移送司法机关11人,同比增长60%、121%、116%和267%。
坚持严格管理。探索出台《干部轮岗交流暂行办法》等制度,坚持好干部二十字标准选人用人,形成了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从严管理干部,镇办落实“5+1”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六有安心工程”建设,充分调动了镇办干部的积极性。制定完善了《村级干部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处置不合格党员42名。
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成完善三级便民服务平台,选派285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社区)“第一书记”,足额落实了村干部报酬和工作经费。顺利完成村级支部换届,选出一批农村优秀带头人。
坚持严肃整风。从严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专项整治,区委班子带头整改“四风”突出问题57个。全面落实市委五项措施,加大明查暗访力度,查处了一批违纪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公职人员行为规范》,开展“学规范、转作风、树形象”主题活动,形成了作风建设新常态。
扎实开展专题教育。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安排部署,突出“严”“实”标准,及时制定印发了专题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区级领导干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指导责任区18个,出台了《工作流程》等相关指导性文件,以“六坚持六抓好”为载体,创新开展“三严三实十二问”,确保了专题教育扎实开展。目前,区委书记讲党课2次,其他区级领导干部讲党课24次,举办“三严三实”培训班2期,培训干部140人次。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下,全区正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努力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突出项目增投资,扩大产业上水平,统筹城乡建城镇,深化改革优环境,扩大开放抓招商,改善民生促和谐,创新党建强保障,奋力书写建设陕南强区、幸福商州的发展实践,努力与全省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