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抗战前沿陈家村
刘春荣
文章字数:992
  在丹凤县龙驹寨西2千米的老君河畔,有着2000多口人的一个村庄叫陈家村。依山傍水的陈家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曾是抗战后期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将军郭寄峤的指挥部。
  据史料记载,1943年冬至1944年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从日本到东南亚的海上运输线被盟军切断。为此,日军于1944年1月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河南陷落后,日军兵分两路向陕西方向进攻,驻扎商南的郭寄峤长官部由商南迁至陈家村。
  据村里一些老年人说,在郭寄峤将军来临之前,有一大批兵娃子先来了。他们从当时的西荆公路到陈家村修了一条三四百米长的大路,路修好后,大车小车一夜到明不停的拉运东西。郭寄峤把他的长官部就设在孙家祠堂,守卫森严,当地居民是进不去的,只看到电话线像蜘蛛网似的盘在半空。
  “有一个夜晚,和外面的联系中断了,当兵的忙前忙后的,一会儿看这条线,一会儿上那根电话线杆,忙了整整一个晚上才修好。”今年80多岁的陈钢元回忆道。要说部队上最苦的是司机,冬季天冷得厉害,晚上每隔一个时辰司机就要发动一下车,就怕车冻着了误事。那年秋季日本人投降了,郭寄峤的指挥部要撤走了,当地百姓在村口两旁站着,把一串串很长很长的鞭炮挂在柳树上响,郭寄峤向欢送的人们挥了挥手,钻进小汽车走了。
  斗转星移,弹指间70个春秋过去了,昔日坚固结实的孙家祠堂如今已不见踪影,遗址上蒿草丛生,有些地方被当地群众复垦为耕地,种上了蔬菜、瓜果,在西南角只留下一柱和一节砖墙,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近些年来,陈家村站在田头看市场,围绕市场兴产业,很快发展成为县城的菜篮子。2007年春,该村五组40多岁的村民陈军龙率先建起6亩大棚蔬菜,栽种西红柿、辣椒、黄瓜,一年收入5万多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通过陈军龙的现身说法,九组60多岁的村民陈新愿与女婿携手建起了8亩蔬菜大棚,两家5口人年创收7万多元。村民陈玉红走养殖蛋鸡发家致富之路,他家每年养蛋鸡3500只左右,人虽辛苦,一年下来也要收入八九万元。
  前两年他们又抓住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谈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支书孙书永扳着手指如数家珍,目前全村种植蔬菜500多亩,新建大棚198个,全村种植中丹参、柴胡等药材250亩,发展优质良种核桃840余亩,养猪1万余头,大棚养鸡1.7万余只,全村500头(只)以上畜牧养殖大户30多户,成了全县有名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