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巨龙般的盘山总干渠
花谢花开,饱经沧桑岁月的洛惠渠依然发挥着灌溉之利。
编者按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洛惠渠是我市洛南县境内的重大水利工程,它比闻名全国的河南林州红旗渠的修建还要早3年,洛惠渠是洛南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生动实践,它是洛南时代精神的见证。经过近60年的岁月磨砺,洛惠渠先后经历了多次修建,已成为洛南县城区水源的供给线,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洛河上游张坪水库的施工修建,最能见证干群当年顽强拼搏的几段雄伟工程即将被淹没。为了弘扬洛南人民勇于创新、不畏艰辛、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挖掘总结宣传洛惠渠精神正当其时,让我们重新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大秦岭深处的洛南县保安镇对面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一条长63公里、宽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这条“天河”就是被洛南百姓誉之为“生命线”的洛惠渠。
伏天的清晨行走在洛惠渠的堤坝上,阳光在清澈的水面上晃眼跃动。60年的沧桑巨变,洛河水依然在洛惠渠里静静的流淌,一份执著,一份坚守,一如既往地发挥着灌溉的作用。在流经永丰镇马洼村时,村民马金山、马民勤正在用灌渠的水浇地;流经城关街道办事处王源村时,村民高生娃、郭书民正在灌溉,听得见正挂红缨的包谷滋滋的汲水声。
提起洛惠渠,那曾是一代人永难磨灭的记忆,重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回顾那段感天地泣鬼神的往事,它使人泪流满面,使人感慨万千,使人沉重得无言。当记忆的闸门渐渐打开,那段尘封了快60年的沧桑岁月便烟云雾罩般地弥漫过来,浓密得风刮不去。洛惠渠,洛南人民的“生命线”,洛南人民的骄傲。
苦难岁月
“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洛南梁塬丘陵起伏连绵四十余里,沟壑纵横,素有“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之称,自古却是个干旱塬,几千年来,梁塬群众饱受无水之苦。由于缺水,日常吃水全靠涝池蓄集雨水。每年庄稼收成只能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百姓苦不堪言。每逢干旱的年月,村民们往往成群结队担着水桶到洛河挑水,人们行走在曲折的山沟小路上,一晌子往往只能挑一两回水。那时没有铁桶、塑料桶,用的都是木桶,有时一不小心被石头撞着,水就不停地漏掉,等担到家里时,一担水所剩无几。在挑水的路上,人们像守护风中的火苗一样守护着桶里的水,生怕有一滴洒掉。提起吃水的艰难,永丰镇白塬村70岁的董彦明老人回忆说,有年天大旱,白塬三小伙相约去15里外的洛河担水,一早上才担回两担水,在第二担水快到家门时,一小伙水担断了,两桶水白花花的全泼在了地上,悔恨之余,小伙子忍受不了这种活法,回家竟悬梁自尽了。生活的苦愁,没有水的苦焦,已经将人的精神压垮。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这是农民诗人白学清对当时40里梁塬百姓苦难生活真实的写照。
白学清(1894-1965)是洛南县永丰镇白塬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白学清担任互助组组长。当年春季大旱,早玉米不能下种。白学清发动入组农户挖塘泥,捏泥团,在泥团中塞上玉米种子埋在地里。下种后20多天滴雨未落,可是学着他播种的36亩“泥团玉米”全部出了苗,秋后获得好收成。这年白学清在自家门口的空闲地里挖了一口涝池,蓄水200立方米,解决了次年春季全组120口人、4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1954年,村里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学清担任社主任,后又担任高级社主任,带领社员连续挖涝池44口、修塘坝4处,并在低洼处打水井10眼。为调节水源,白学清依据地势“长藤结瓜”,把涝池串连起来,有的上下相通,有的左右相连,起名“二仙传道”“三马连环”“四马投塘”“五虎存羊”。并编成“二仙传道,抗旱防涝”“三马连环,不愁吃穿”“四马投塘,万石余粮”“五虎存羊,气死龙王”“山后屯兵,五谷丰登”等顺口溜,鼓励群众防旱抗旱。1959年白学清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
现在看来,白老先生的发明,在当时确实解决了一些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但是没有地下水,天不降雨,靠天吃饭的日子苦呀。有句民谣“四十里梁塬黄柏川,有女不嫁苦梁塬”高度地概括了当时生活的艰难。40里梁塬,那时候下个雨让百姓比过年过节还高兴。
四十里梁塬视水如金,庄稼年年欠收,然而塬下浩浩荡荡的洛河水却自西北向东南白白流去,梁塬百姓只能眼巴巴的望水兴叹,无可奈何,“洛州有水不浇田,流到河南浇竹园”。
在岁月的煎熬中,梁塬人期盼着要是有一天,洛水上梁塬,旱地变水田那该多好呀!
重大决策
1957年,时任洛南县委书记的冯培智、县长张东看到梁塬群众所受的疾苦,深受痛触,决心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难题。他们穿草鞋、吃干馍,利用一周时间,走了几百里山路,摸清了基本情况。据当时在洛惠渠指挥部工作的张重让回忆,张东县长带领农林水牧各部门负责人在洛源镇察看地形时,时任农林水牧局长的樊孝廉用手作水准瞄了一下,惊人地发现所处的洛河上游地势竟然比梁塬还要高。张东县长立即让随行人员一路向东测量到永丰。回到县城后,他当即召开专题会议,并向县委书记冯培智汇报,最终拍板决定,引洛河之水上梁塬。
工程实施难度大,没有资金怕实现不了,他们相互打气。县长张东带人骑着骡子,先后10多次赶赴省政府专题汇报,终于赢得省政府的支持,争取了500万元建设资金,请来了水利专家。根据测量结果,张东提出了从洛惠渠进水口开挖渠道,沿坡道平缓下行,修建一条自流饮水灌溉渠,实现引洛河之水上梁塬。“在当时技术落后、设备设施陈旧的情况下,要在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悬崖之上凿出一条通水渠,真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保安镇曾经参与勘测放线的王马虎老人说,当时勘测工作从进水口一路放下来,落差要保持在千分之一内,遇到悬崖,测量人员就在高处打下一只钢钎,将绳头绑在钢钎上,另一头绑在腰间,脚一蹬人一跃,从高处一节一节向下,进入测量点,做下标记,无论雨天晴天,从不间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勘测放线标图,才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历史的档案中已经找不到太多的资料来考证,我们无法还原那时候为了决策这个洛河之水上塬项目经历了怎样不平凡的决策过程,我们了解到那时全国正处于偿还苏联外债时期,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政府的财力举步维艰,群众缺吃少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举全县之力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项目,那该是需要怎样的胆魄和勇气呀。
很多人看过红旗渠,洛惠渠比林县红旗渠还要早修建3年,据说,当年准备修建红旗渠时,林县的决策者还专门派人到洛南参观洛惠渠。参观红旗渠时,我们多次为当年修建红旗渠之艰苦,为修建红旗渠时激发出来的那种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所震撼,但内心更多想到的是修建红旗渠决策者,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义无反顾的修建红旗渠,内心的那种煎熬,精神的炼狱一定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那决策修建比红旗渠更早的洛惠渠,其胆魄和勇气更让人佩服。
对于此事,当时好多人都持一种怀疑态度,有人甚至认为这是盲目蛮干,劳民伤财,上级部门个别领导也对洛南在悬崖上凿渠通水工程持反对意见,曾派人到保安进行调查。但无论外界的压力有多大,困难有多艰巨,冯培智和张东却不惧流言,不畏压力,凭着一股革命豪情和大无畏精神,决心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决定倾全县之力兴修洛惠渠水利工程。
在这里我们应记住这样一群人。
张东(1923-1976)又名锡贤、维东,丹凤县人。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5年(1946)元月由组织从陕北派回商洛做中共地下工作,任中共双槽区委员会书记。民国36年(1947)8月到西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任干事,后任楸树坪区区长、书记。1955年至1961年,任洛南县县长。张东任洛南县县长期间,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建成露天煤矿,对县城建设进行规划,修筑公路,发展商贸。1956年,张东带领技术人员,在梁塬地区的柴峪、白塬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抓水利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在柴峪社采取封沟打坝,修水平梯田和小塘库,蓄水保土,防洪抗旱;在白塬社发动群众挖涝池,蓄水抗旱,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带动了全县水利工作的开展。1957年,商洛专员公署召开县长会议部署兴修水库,张慨然接受任务,当年修起了商洛地区第一个水库--西湖水库。同年又在永丰葡萄岭周围挖鱼鳞坑,建起千亩核桃水保林,在白洛王村建起第一个小水电站。为了解决40里梁塬的缺水问题,张东带水利技术人员进行勘测,提出修建洛惠渠的初步方案,后得到省上肯定。1958年,洛惠渠工程开工,张东亲任战斗团团长,与群众苦战一年多,1959年12月洛惠渠通水后,张又抓了渠系配套、土地平整工作。离任时,40里梁塬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万亩。
曹建民,洛南县原水利局局长,修建洛惠渠指挥部支部书记兼技术总负责,就是靠着他的勘查和设计,洛惠渠才得以顺利建设并圆满通水。
在县志里只查到了曹建民的名字,有关他的信息都是从当年参与修建洛惠渠的建设者口中得到的。县上决定修建洛惠渠时,他带了10多个群众先行进入现场勘察,那时在满是荆棘的山腰勘察设计,其艰苦自不用说,据参与人员说,仅勘察就几易方案,设计改过的图纸摞起来有一人多高。测量时,正值冬季,工程技术人员在冰天雪地里跋山涉水,为了在悬崖绝壁上打个记号,经常是用绳索把人捆了,然后从山顶放下去在石崖上打记号,一天打不了几个桩。饥了啃口干粮,渴了吞一口冰雪,白天跑一天,晚上回来计算到深夜,及时拿出了实测数据,给县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修建洛惠渠时,他整天在工地跑,给许多人留下了难忘印象,说他人很凶,工程不符合标准必须返工。打钻工苦,坚硬的岩石,一天打不了几个炮眼,他亲自扛着风钻打炮眼定标准,他一天打多少眼,要求民工必须打多少眼。站在过膝的泥水里,风钻打出的石沫弄得人呼吸都困难,但在几个关键工程部位,他挺身而出,极大地带动和感染着大家。那时候物资紧缺,他经常想法设法托熟人、走关系,为工地购置粮食、生产工具、爆破器材等紧缺物资,大家都很佩服他。他是泾阳人,在洛南水务局工作到退休,后居住在泾阳。遗憾的是,当我们着手采访他时,他已于今年7月去世了。
壮士入洛
几经勘测、设计、论证,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长张东任团长,书记冯培智任政委,武装部长周良才任副政委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当时抽调干部40多名、民兵3000余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战斗团采取“三三制”,即3000人分成三个营,每营又分成三个连,每连又分成三个排,同时成立了一个直属连,战斗团主要负责施工,直属连主要负责后勤。1958年9月5日,洛惠渠工程抡起了动工修建的第一镢。
初始进驻工地的3000余人来自全县各乡,抽调的是各地的精壮劳力。那时全县划分为13个区,80个小乡。工程上工采用轮流制,每三个月一轮换,每次轮到那个区上劳时,由区上一名副职领导带队进驻。工程上工最先考虑的是伙食问题,每人每天一斤二两粮,这些粮食全由出劳所在村组承担,可以说,群众是背着干粮进驻工地的。在县志上查到,当时修建洛惠渠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而1958年洛南全县的财政收入才183万元。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所有干部职工每人每天节约半斤粮,全部送到工地支援洛惠渠建设。
3000人一下子进驻保安,住宿是最大的问题,大家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搭席棚。善良淳朴的保安人家家户户腾出自己的房子,拿出自己晒粮食的席,实在腾不出地方,就腾出自家堆放杂物的柴楼,让工人们住楼上。那时候保安盘底、保安街、北湾、庙底等村子里,民工来来往往,铁锤钎子凿崖声,上下工哨子声,放炮声,震动几十里外。
开工后,战斗团提出了“大战三百天,洛水上梁塬”的口号,县委书记、县长、武装部长带头吃住在工地,武装部长周良才,身系绳索,登上悬崖,带头打眼放炮。施工人员身系绳索从山顶滑到悬崖上的目标位,然后一手持钢钎,一手轮锤,依靠双脚用力蹬峭壁,带动身体摆动,借力打钢钎,一个炮眼甚至要打几百、上千锤,打好一排排炮眼后,装上自治炸药,导入自制导火索,将导火索拉到山顶,才可以施以爆破,就是这样一点点、一点点地在悬崖上炸出一条平面,炸好平面后,才进行一点点的拓展,凿出水渠,还要保持严格的落差。
施工人员每天早6点起床,晚8点收工,吃的糁子糊汤、玉米饼子馍、杂面,他们逢山凿石,遇沟架渡槽,斩荆棘、碎大石,依靠双手苦苦支撑,一米一米艰难向前推进。施工中炸药少,群众就用硝铵、木炭炒制。没有导火索,就用棉纸包上黑火药当做导火索。制这样的导火索是一项技术活,黑火药放得多了引爆时间短,容易造成放炮的人还没跑离就起爆,黑火药放得少了,容易断火,导致哑炮,这些都要靠群众自己摸索。有很多时候,炸药没有了,但为了保证进度不停工,群众就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即先用木炭火烧石面,待石温很高时突然用凉水激冲,使热石受冷裂开。
炮炸老虎嘴1958年冬,工程进展到老虎嘴时,异常艰苦的修建遇到了难题。老虎嘴山像一个庞然大物横挡在施工队面前,因为没有工作面,加之放线难,不能按照往常的施工向前开进,只能在山顶打下粗木桩,把施工队员用绳索掉在悬崖上,施工队员凭着感觉在悬崖上一锤一锤打炮眼,数九寒天,一个工作日下来,队员的衣服出汗后又结成冰。一个月下来,大多数队员腰间都磨出了血痂,胳膊不能正常弯曲。放炮那天,看着巨大的老虎嘴瞬间垮塌,多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劈开龙山岩1959春,施工到龙山崖时,龙山崖几乎是浑然天成的一块大巨石。打炮眼时,一锤轮下去,只能看到火星四溅,石头上只打个白碴。今年85岁的张明哲老人参加过这段施工,当时营长陶荣祖下令,昼夜决战龙山岩。张明哲将钢钎打入山顶石中,系上绳索,从空中而降,进入施工地点,一手抡锤,一手持钢钎,先在绝壁上凿出一条五寸宽工作台,然后站立在工作台上凿出炮眼,5-7人为一班,6小时换一班,经过13个昼夜的连续施工,终于在峭壁上凿下了上千个炮眼,装入了2430斤的炸药,一举爆破成功。放炮时,石块飞出4里多地,一些群众的房屋被乱石击穿。
削平鸡冠山1959年夏,工程进展到鸡冠山,渠道要在鸡冠两侧凿出。同样需要炸山开路,但地势险要无法立脚,施工队员从山顶用绳索吊下去,借着摇摆的惯性使人能够到达工作面,赶紧抡一锤,像荡秋千一样,一个炮眼不知道要摇摆多少次,抡多少锤,才能够完成,硬是靠着顽强的毅力,才使得鸡冠山在英雄们面前俯首称臣。
抢占流沙台1959年秋,工程进展到流沙台时,山上全是流沙,几乎白天拉走多少砂石,一个晚上的休息,砂石又填满了整个渠道,施工陷入了两难境地。拉不完的流沙,绕不开的地形,没有办法,工程实行昼夜连轴转,一个营的队员三班倒全部上,流沙清理一点,马上砌渠加盖,流沙下滑很快,清理了几天几夜,不到十来分钟,工程又被流沙覆盖,三班倒,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以几公分的单位向前挪,400多米的工程整整抢修了一个多月。现在在流沙台下,依然能看到几万方的流沙散落在那儿。
旱塬变稻田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战斗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攀岩凿壁,施工放炮,先后炮炸老虎嘴,劈开龙山岩,削平鸡冠山,巧凿神仙洞,屡经艰险,先后打通悬崖26处、峻岭29座,至1959年9月开通22.5公里盘山石渠。当年10月26日,再次动员万名劳力,开始了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
1959年12月16日,洛南县委、县政府在永丰席洼工地举行通水仪式,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专员郭茂生剪彩。看到洛河之水汩汩地流上了梁塬,流进了自家院子,流到了干旱的庄稼地,捧起了用生命换来的水,老百姓哭了。为了庆祝梁塬通水,群众自发组织为县政府送来“人民公仆,心系群众”锦旗,县上组织剧团在永丰刘村唱了三天大戏。洛惠渠建成通水,《陕西日报》专题报道并发社论,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了新闻纪录片。
劳模、农民诗人白学清高兴得接连赋诗:“白战太阳夜战星,洛惠渠上争英雄”。“四十里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自从洛水上了塬,幸福的生活说不完”。“洛水上了塬,旱地变水田,水田栽稻子,碾米好过年”。洛惠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洛南梁塬人民靠天吃饭的恶劣生存环境。第二年,梁塬群众在旱塬上破天荒的种出了稻子,亩产达542斤,从此打破了“四十里梁塬无水塬,想吃白米难上难”的铁律。
此后,洛惠渠又陆续经历过四次修建,省、地、县共同投资,总投工131万多个劳动日,于1960年、1976年、1979年、1993年,开凿隧道,改建、扩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瘩沟段,开凿隧道934.6米,裁弯取直,甩掉了张塬一段渗漏干渠,缩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瘩沟至鼓楼河1826.8米隧道,并修筑了排洪配套工程,使1957年修建的鼓楼河水库死库变活库。
我们应该看到,洛惠渠里流淌的是高瞻远瞩的目光,是过人的智慧和胆魄,但也流淌的是建设者的血汗。在修建洛惠渠的战场上,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16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6人致残,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
张永艮,男,29岁,四皓公社冀寨生产队社员,共产党员,复原军人,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1959年4月26下午,在斧子沟大爆破中光荣牺牲。
姚生盛,男,25岁,胡河公社闫沟生产队社员,共青团员,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同年10月2日为打通老虎嘴光荣牺牲。
张吉才,男,23岁,保安公社庙盘生产队社员,1959年2月参加洛惠渠工程,同年4月28日早,在南坡开渠工程光荣牺牲。
李丙杰,男,33岁,白洛公社三村生产队社员,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于1959年3月31日上午,为找硝土光荣牺牲。
张凤汉,男,36岁,四皓公社代塬生产队社员,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于1959年4月26日在斧子沟大爆破,光荣牺牲。
李兆惠,男,19岁,尖角公社东方红生产队社员,1958年8月参加洛惠渠工程,曾两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同年12月7日下午,为打通白人岩光荣牺牲。
王治斌,男,20岁,洛塬公社涧坪生产队社员,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于1959年3月16日下午为打通堡子岩光荣牺牲。
雷满堂,男,19岁,景村公社雷村生产队社员,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于1959年9月为打通鸡冠山光荣牺牲。
胡生满,男,49岁,祖师公社中心生产队社员,1958年9月参加洛惠渠工程,于1959年元月23日为打通泾沟上南坡工程,光荣牺牲。
还有几位牺牲的无名英雄,因为其他原因,现在已无从考证,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们的壮烈。
洛水上塬后,县上在梁塬上又修建了辛岳、李村两座水库。1976年扩建中干渠,从辛岳水库至李湾8.3公里,南低干渠从焦村后峪至四皓中学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从龙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沟又修筑了一条隧道,使总干渠缩短了2公里。配套干渠,组织各乡镇兴修涝池、人饮站、抽水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形成“三马联环”“长藤结瓜”式的供水格局,渠道从干渠配套到渡槽、斗渠,供水到田间地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洛惠渠通水后,每年为鼓楼河、辛岳、李村3个总蓄水量59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站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灌区辖保安、永丰、兑山3区和城关镇、原卫东镇计9乡(镇)52个村,解决了5万人的人畜饮水问题。设施灌溉面积3.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2万亩。属全县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利工程。在下游建立了梁塬、县城水厂,解决了县城10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亩水浇地,成为商洛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县,农业产业得到有效发展、畜牧产业得以兴旺,世代老百姓的夙愿得以实现。
数字是枯燥的,但这一串串数字背后却是沉甸甸的付出与收获。洛惠渠区域经过五十多年的配套、续建,历经丹洛上游农业综合开发、挖潜改造,以及2008年开展实施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2009年开始的三库除险加固,使梁塬的供水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更比吃油难”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
2013年5月,洛南县开始兴建张坪水库。张坪水库位于南洛河干流上游,地处洛南县保安镇八道河村,总投资2.64亿元。目前大坝主体工程已接近尾声。水库总库容995万立方米,大坝最高处52米、坝顶长180米,建成后将联合洛惠渠灌区现有三座水库调蓄,解决洛南县城周边40多万人生产及生活用水问题。
洛惠渠犹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横卧在绵延起伏的四十里梁塬,梁塬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梁塬上有水吃了,人们不用再到洛河里挑水吃了,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四十里梁塬七十二洼,洼洼结出金疙瘩”。
后记
洛惠渠水利工程的修建,是洛南人民与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结果,他们利用简单的施工工具,甚至没有精密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仅靠目测尺量,修建出了长63.2公里的洛惠渠水利工程,工程精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工程施工难度出乎想象。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洛南县财政基础十分薄弱,洛惠渠的建设者们万众一心、不怕牺牲、气吞山河、战天斗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硬是凭着双手、钢钎、铁锤,在悬崖峭壁上成功开凿了让世人为之惊叹的22公里盘山渠,谱写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壮丽篇章,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和发扬光大。今天的洛惠渠,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一个精神的象征。洛惠渠的修建,充分体现出洛南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挖掘、学习、发扬和传承。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挖掘宣传洛惠渠精神,既能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又能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的伟大形象,对于全面建设富裕洛南、美丽洛南、和谐洛南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讲及文史研究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挖掘总结宣传洛惠渠精神,让沉睡于地下的洛惠渠重新走进人们的心目。通过反复提练打磨,使洛惠渠不仅成为珍贵的文史资料,而且成为一种精神传承、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旅游景点、一个教育基地;通过宣传挖掘,使洛惠渠成为一个品牌,通过这个品牌不断凝聚洛南人的精气神,不断提升洛南对外的影响力及传播力,为“三个洛南”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英雄的洛惠渠建设者们,向你们致敬!
伟大的洛惠渠精神,将永远砥励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