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七月追党魂
文章字数:3027
七月,是中国大地上最火热的日子。这种火热,不仅是气候上的表现,更是亿万中国人民内心的情愫。因为,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个月里诞生,这个月见证了中国革命新的序幕的徐徐开启。7月10日,笔者参加柞水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山地车骑行队,重走了一趟红二十五军转战柞水、蓝田、长安三地的“红色路线”,听到了许多红军在柞水的轶闻、故事。
红军路上气象新
我们要骑行的是一段再熟悉不过的家乡的土地。要在熟悉的山水里走出不一样的风景,这是我在骑行前反复想到的。熟悉的是山水,不一样的是山水里的蕴含。
当年,红二十五军转战陕南,建立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很大一部分就在柞水、蓝田、长安县境内,所以红二十五军的足迹几乎遍布了柞水的山山水水。他们凭借这里的崇山峻岭、茂林险壑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秣马厉兵,不断壮大队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土豪、均田地、保平安”活动,打土豪劣绅,播撒革命火种,发展县、区、乡、村苏维埃组织,成立游击队,同国民党军队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在柞水历时两年零四个月,大大小小的战斗达20余次,在蔡玉窑歼灭陕军第126旅,在文公岭歼灭陕警备第三旅,攻占柞水县城,打击凤凰镇民团和土匪势力,建立红岩寺五星县苏维埃政府等等。这些革命斗争运动像星星火种,点燃了柞水人民对自由、平等、公正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时,再看这些熟悉的山水,山水仿佛有了笑容,它们蕴藏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承启着后辈们前赴后继的脚步。
清晨6点多,骑行队6辆自行车一字排开。本次骑行队包括安全保障、医疗救助等共12人,骑行队员中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26岁,个个精神抖擞。县机关工委书记王维政向队伍授旗。
队伍从县政府出发,沿着乾佑河逆流而上。河依山转,路随河绕,房依路筑,一排排整饬、新颖的新楼依山傍水。人们在场院忙碌着,小孩子坐在场院里写作业……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1935年至1937年间红军在柞水的日子,在心里问自己:那时候乾佑河两岸是什么样子?一定是茅庵草舍,抢夺、劫掠、杀戳等等危险随时悬在每一个人的头顶。走在这条道路上的红军,他们梦想过今天这样安恬的生活吗?一定会,他们一定会在歇下来的时候,在心里一遍遍描绘着结束了战争、砸碎了一切反动统治的日子,他们憧憬的一定和今天一样。
骑行队伍先后经过营盘、龙潭沟,翻过营丰岭到达北河村。尽管山间公路蜿蜒曲折,大家又渴又累,保障应急车辆跟随在旁,但没有一个人放弃骑行。11时许,我们到达曹坪镇。下午3点左右,骑行队伍终于到达了著名的文公岭战斗遗址。群山肃穆,似乎已忘记当年那场悲壮的战斗,然而,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些英烈,包括那些被错杀的共产党人。大家站在岭上,默默地哀悼忠魂。
我们边走边参观。在北河土桥村,路边一群栽种大麻的村民吸引了我们,只见他们在挖开的沟渠里撒上腐叶,再把带有蜜环菌的菌棒均匀排列在坑中,盖上沙土。我们纷纷下车拍照,详细询问他们的种植面积、产量、销售价格等情况。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栽植天麻多年了,已有了成熟的技术,销售也不成问题。村民的自信感染了我们,我在心里说,农村的日子真的是日新月异,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依靠党的富民政策,不愁没有好日子。一路上,我们还参观了陕西云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五味子基地、曹坪的鱼场、九间房的香菇基地。一项项富民的农业项目正在红军们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解放出来的土地上扎根开花,新农村正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红军故事里领悟长征精神
骑行队边走边收集红军故事。
九间房95岁的老人蔡巧云告诉我们,当年红军曾多次经过这里。记得红军第一次经过时,村里人全都跑到山里躲了起来。红军走后,他们回到家里,发现什么都没动,大家还在好几家门坎下惊奇地发现了大洋,最后才明白,家里少了几只鸡,这是红军战士留给他们的补偿。说到这里,随行的金江也来了精神,他说红军在柞水的故事还多得很,凤凰镇的茹家药铺就是当年红军的落脚点和医疗卫生室,茹老爷还给徐海东、程子华看过病,临行送给了红军一批草药和一匹白马。茹老汉拒不收钱,徐军长就给他留下了收据。红军走后,茹家人害怕被当地的民团势力盯上,就把收据销毁了。
蔡玉窑战役结束后,红军战士组织群众在蔡玉窑街头大操场召开了欢庆大会。会上,兴高采烈的红军战士组织起了秧歌队,带头扭起了秧歌,后面是喜气洋洋的群众队伍,欢庆的人群从街头出发,经过前街绕到后街操场,一路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的口号震荡着整个山谷,足见当年军民鱼水情谊是多么深厚。
在葛牌镇鄂豫陕苏维埃纪念馆,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幅版画,画着一个放羊的老汉,上面这样写道:“1935年至1936年,柞水人民自编自唱‘赞红军’歌谣210首,其中68岁的老长工余宋把羊赶到山顶唱道:‘金井水,弯又弯,红军来了好分田。穷光蛋,眼望穿,盼了今天盼明天。’”
由此可见,当年红军与农民群众建立起了多么深厚的鱼水情谊。讲解员告诉我们,当年葛牌镇的村民早晨起床,打开门才发现,屋檐下、小树旁、打场边到处都是和衣而眠的战士。3000多人的队伍进了镇子,竟没有发出一声响动,足见红军纪律的严明。我的老家在蔡玉窑,小时候,邻居陈老汉也曾给我们讲过同样的故事。
这就是我们此次活动要追寻的党魂,是红军长征留下来的无比珍贵的精神瑰宝。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员,我们虽然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但另一场考验共产党员的战争却须臾没有远离,那就是时时想着人民,处处为了人民,与人民心连心的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
党中央大力推行群众路线,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为我党永葆长征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次重走红军路,更让我看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党战无不胜的法宝,是长征精神的重要遗产。如今,虽然时代变了,党的工作任务变了,但我党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没有变,与人民心连心,永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是打赢反压迫、反帝国主义,打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两场战争的同一法宝。
面向先烈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下午4点,我们到达葛牌镇鄂豫陕苏维埃纪念馆。刚到纪念馆门口,就听到一声声整齐、雄浑的宣誓声。原来,已有三个西安的单位来到这里,院内20余名党员正面向党旗宣誓。我们立即加入到正在参观的队伍中,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介绍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苏维埃政权的历史。讲解员告诉我们,几乎每天都有单位带领党员干部来这里举行宣誓仪式。
参观结束后,参加骑行活动的11名党员,戴着党微面向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在革命纪念馆里,面对革命先辈和烈士宣誓,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宣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片土地是先烈们用热血和汗水浇灌过的,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开创出来的,我们的事业也是他们缔造并代代传承下来的,我们还将郑重地交给下一代。想到这里,简单的入党誓词也仿佛有了千钧之力,每一个字都变成了一粒燃烧的钢珠,仿佛不是从嘴里迸出,而是在血管里燃烧、滚动、撞击、咆哮。宣誓结束,每一个人都感到心里沉甸甸的。
7月11日,骑行队来到长安区王莽街道办的长柞工委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原长柞工委汤房庙联络站遗址上,在现王莽汤家庙小学院内。学校已放暑假,柴军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介绍了长柞工委工作的情况和对陕西革命的影响。下午,骑行队顺利从西柞高速返回。
两天的行程约300多公里,骑行队骑行100余公里。一路行来,我们不仅收获了欢笑,磨练了意志,更收获了对党全新的认识。我们第一次意识到,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还有许多不知道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