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点亮百姓幸福梦
文/图 记者 左京 谢非
文章字数:1738
  李志雄面对自己长势良好的西洋参,喜上眉梢。
  勤奋善良的刘顺民非常感谢豆制品合作社里的这份工作,让他从一个贫困户逐渐摘掉穷帽子。

  2014年以来,我市结合市域实际,广泛开展了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促村域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促干部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日,记者走进一线农户家中,采访了一批在精准扶贫中受惠而脱贫致富的农户。
  熊虎村里种药忙
  从洛南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离县城25公里的麻坪镇峪口村。我们到访的地方在村镇合并前被称为熊虎村,传说在古时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经常有熊和老虎出没,因此而得名。如今的熊虎村早已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以中药材种植闻名。目前,全村有229户群众种植苦参,但是随着近几年苦参的价格走低,这里的群众开始寻找附加值更高的药材。最终他们在包村单位的帮助下,从相邻的洛源镇引进了西洋参。目前已有13户种植了西洋参。
  今年58岁的徐海东家里种了一亩多的西洋参。进入栽种西洋参的大棚里,西洋参苗有些已经开花结籽。老徐说7月底就可以采收西洋参籽了。西洋参籽也可以入药,收购价格虽不及西洋参本身,但是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老徐家一共有9口人,其中残疾人就有3人。以前老徐也和其他村民一样,主要种植苦参,无奈现在价格一路走低。自2014年开始,他开始尝试种植西洋参。“一开始需要投资4万多元,扶贫资金解决一部分,大部分的资金现在还欠着合作社。但总算把西洋参种起来了。等到明年收了参,以现在的价格能收入七八万还是没问题的。”徐海东说。
  在另一户种植西洋参的李志雄家,我们见到了从洛源镇赶来进行技术指导的郭彦川。他介绍,西洋参一般需要生长4至5年,卖给农户的是已经培育两年的幼苗,农户还需培养两年才能见到经济效益。但是在第三年,西洋参开花后,可以采集种子进行销售。
  李志雄早年出门打工,一次意外的电击,全身大面积烧伤,脾脏也被摘除了。李志雄说:“我开始种的启动资金,自己出一些,包扶单位帮一些,合作社垫一些。如果没有这些帮助,凭我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目前,他种了1亩的西洋参,预计到明年收获的时候,能收入7万多元。
  熊虎村的西洋参种植采用植物防病的方式。他们从山上采集一种药材,制成粉末后兑水,在每次下雨后对西洋参进行喷洒,对病菌的预防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采用这种办法,他们的西洋参全程实现了绿色种植。
  原熊虎村村民杜榜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搬进城里住上楼房。今年63岁的杜榜娃全家六口人,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老伴因心脏病也失去劳动能力。孙女患有先天性耳聋,在县残联的帮助下,才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杜榜娃自己则在城里打零工。
  在包扶干部的帮助下,杜榜娃开始养猪。“县上给我争取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还请来农技员给我指导养猪技术,提供卖猪的渠道。”杜榜娃一边说一边准备猪饲料。去年,他家的猪卖上了好价钱,依托移民搬迁政策全家都搬进了崭新的楼房。儿子和儿媳也在附近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
  合作社里乐就业
  “合作社离我家就100米,吃的住的都不花钱,一个月还能挣2100块钱。”在洛南县洛源镇腰庄村品誉豆制品专业合作社里,村里精准扶贫的包扶对象刘顺民一边翻动着黄橙橙的豆腐干,一边激动地跟记者分享着他能在合作社上班的快乐和感恩之情。
  今年53岁的刘顺民告诉记者,他是入赘在腰庄村的,家里除了妻子和两个孩子还有一个77岁的老母亲,家庭负担比较重。村里的豆制品专业合作社主动找到刘顺民,希望他加入合作社,以增加家庭收入,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如今在合作社里刘顺民主要负责豆腐干的烘干、晾晒工作,从早上6点到下午四五点钟下班,其余时间可以照顾家里。“实行精准扶贫,人家干部还帮我们垫资入股,除了工资还能得到年底分红。我现在就想在这儿好好干,再攒些钱把日子过得更好。”刘顺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据了解,腰庄村现有两个豆制品合作社,入股村民达240户。
  今年53岁的腰庄村村民许建艳是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另一受益群体中的一员:养殖专业户。“我在家里养猪,我媳妇在合作社里打工。仅她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是1650块钱,柴米油盐钱就够了。而我养猪一年的收入大概有个四五万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许建艳抱着孙子乐呵呵地说。
  村支书刘凡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上牛、羊、猪存栏共计540余头,大多数依靠豆渣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