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上战场的抗战老兵
文章字数:2083
山阳爱心协会志愿者看望刘文财老人,与抗日英雄合影。
刘文财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平日的生活起居全由老伴料理。
刘文财,1930年10月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今年85岁,14岁加入新四军,跟着李先念扛枪打鬼子。他是八年抗战的亲历者、见证者,是中国军人不畏强敌、抵御外辱的幸存者。70多年过去了,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新中国已从孱弱走向强大,当年那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少年却在时间的逼迫下逐渐走向衰老。本报开展的寻访抗战老兵活动已两月有余,记者越来越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抗战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身体是每况愈下,如果再不抓紧寻访的步伐,若干年后,他们的经历便会同他们一起长眠地下。
老兵的凄苦晚年
前往刘文财老人的家需要穿过一个名叫白石沟的山沟。我们把车停放在沟口一个小卖部的院子,便扛着摄影、摄像的设备往山沟里进发。途中,村支书熊学强介绍道,沟中地理位置偏远、山路狭窄难行,也没有手机信号,因此有条件的人家都搬出去了,现在沟里只住了254个人,大都以老年人为主。走了大约4里路时,熊学强支书指着路边一处坟墓对记者说:“这是刘文财多年前给自己修好的坟,提前把身后事都安顿妥当了。”看到我们疑惑的眼神,熊学强解释道,农村人都很重视身后事,老人的儿子刘运宝2011年盖房时不慎从房顶摔下来后双腿瘫痪,老人自感身体大不如前,又眼看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搬走,害怕坟上的活没人做,便早早为自己修好了坟。看着这个尚未安葬的坟墓,想到老人竟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记者不禁悲从心起,更加心疼这位曾经为了国家尊严而战的老兵。
在老人的“坟”前休整片刻,我们继续沿着崎岖的山路往沟里钻。走了大约3里路,拐过一个弯,一座修筑于半山腰处的土木结构房子出现在眼前,熊学强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老人的家到了。时值盛夏,山里草木葱翠繁盛,就连老人的场院里也长满了各种不知名字的植物,叫人虽置身三伏天却丝毫也不觉得热,刘文财和老伴甚至还穿着厚厚的夹衣。走进老人的卧室,只见一间狭小的房屋里陈设非常简单,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一个土炕占了屋子三分之二面积,炕上的被褥因长时间不洗已经开始板结,不足一平方米的窗户玻璃也因常年不擦的缘故落满了灰尘,整个屋子潮湿阴暗。简易的厨房、堆满杂物的堂屋、陈旧而简单的摆设,两位年过八旬、疾病缠身的老人相伴度日,这一切都让我们难忍心中的悲凉。
14岁扛枪打鬼子
刘文财老人的老家住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在抗日战争年代处于敌我争夺的一个要塞地带,所以刘文财老人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流,敌人的残暴,一回忆起当年的战争岁月情绪非常激动。“鬼子多得很哪,走到哪祸害到哪,打都打不完。”老人说,1937年12月首都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便将部分政府机关迁到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全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的中心,武汉周边的云梦县也就囤积了大量的日军,对当地村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3年,当时虚岁14的刘文财眼看着日本鬼子在自己的国土上肆意欺凌乡亲,心里那股中国人的血性被激发出来,毅然扛起还不足他身高的枪打起了鬼子。
“我当时是在新四军第五师三十八团,做的是通讯兵,专门进行通讯联络。”虽然刘文财的听力与记忆力大不如从前,可对于这些关键的细节却能脱口而出。回忆起第一次打仗的情形,刘文财老人不禁老泪纵横:“那是在武汉外围,我们团遭遇了一股鬼子,那是我第一次跟日本人打,人家用的自动式的快枪,打出来的子弹像梭子一样到处飞,我们部队的武器根本不如人,只能采取游击战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躲。”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刘文财所在的部队依然拖住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步伐,守住了阵地。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刘文财所在的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道声迟到的感谢
7年前的一天,原本连白石沟都不太出去的刘文财却在计划着一场远行,一场感恩之行。原来,老人是想还自己多年来的夙愿。“趁我还能走得动,我要去那户好心人家去一下,好好感谢当年的救命恩人。”对老伴说完这些,老人便带着儿子刘运宝出门了。
刘文财口中所称的“救命恩人”远在商州区砚池河,当年刘文财在抗日战争中身中数弹,多亏了这户人家的悉心照料才捡回一条命。“一次在跟日本人交战中我的腿和胯骨被鬼子打了三枪,打得衣裳都穿不上去,路也没办法走了,开始时李先念命令其他战士用担架把我抬着行军,但后来伤员越来越多,拖了部队的后腿,李先念就把我们这些伤员寄养在了老百姓家里养伤,令我们养好伤后再回归部队。李先念还为我们这些伤员留了些本就不多的物资,嘱咐我们保管好证件,争取早日病愈后归队,可惜后来国民党查得严,我害怕连累好心收留我的乡亲,就把证件丢掉了,没想到后来就这样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刘文财说,养好伤后急着找寻部队的他一别救命恩人,再见面已是60多年后。“回家后总是记挂着救命恩人,念着一家人的好,跟人家虽然非亲非故,但家里有啥吃的喝的都先紧着我,啥事都不让我干,真是贵客一般待我,一直想着有生之年带着儿孙去感谢一下他们。”刘文财说,无奈家里琐事太多,加之当年枪伤留下的后遗症,一拖就拖了大半辈子。儿子刘运宝说,虽然已时隔60多年,但父亲却牢牢地记得救命恩人的家,这浓浓的感恩之心让自己很受教育。
刘文财老人身体状况不好,平日的生活起居全由老伴料理。
刘文财,1930年10月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今年85岁,14岁加入新四军,跟着李先念扛枪打鬼子。他是八年抗战的亲历者、见证者,是中国军人不畏强敌、抵御外辱的幸存者。70多年过去了,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新中国已从孱弱走向强大,当年那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少年却在时间的逼迫下逐渐走向衰老。本报开展的寻访抗战老兵活动已两月有余,记者越来越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抗战老兵大多年事已高,身体是每况愈下,如果再不抓紧寻访的步伐,若干年后,他们的经历便会同他们一起长眠地下。
老兵的凄苦晚年
前往刘文财老人的家需要穿过一个名叫白石沟的山沟。我们把车停放在沟口一个小卖部的院子,便扛着摄影、摄像的设备往山沟里进发。途中,村支书熊学强介绍道,沟中地理位置偏远、山路狭窄难行,也没有手机信号,因此有条件的人家都搬出去了,现在沟里只住了254个人,大都以老年人为主。走了大约4里路时,熊学强支书指着路边一处坟墓对记者说:“这是刘文财多年前给自己修好的坟,提前把身后事都安顿妥当了。”看到我们疑惑的眼神,熊学强解释道,农村人都很重视身后事,老人的儿子刘运宝2011年盖房时不慎从房顶摔下来后双腿瘫痪,老人自感身体大不如前,又眼看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搬走,害怕坟上的活没人做,便早早为自己修好了坟。看着这个尚未安葬的坟墓,想到老人竟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记者不禁悲从心起,更加心疼这位曾经为了国家尊严而战的老兵。
在老人的“坟”前休整片刻,我们继续沿着崎岖的山路往沟里钻。走了大约3里路,拐过一个弯,一座修筑于半山腰处的土木结构房子出现在眼前,熊学强停止了前进的步伐,老人的家到了。时值盛夏,山里草木葱翠繁盛,就连老人的场院里也长满了各种不知名字的植物,叫人虽置身三伏天却丝毫也不觉得热,刘文财和老伴甚至还穿着厚厚的夹衣。走进老人的卧室,只见一间狭小的房屋里陈设非常简单,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一个土炕占了屋子三分之二面积,炕上的被褥因长时间不洗已经开始板结,不足一平方米的窗户玻璃也因常年不擦的缘故落满了灰尘,整个屋子潮湿阴暗。简易的厨房、堆满杂物的堂屋、陈旧而简单的摆设,两位年过八旬、疾病缠身的老人相伴度日,这一切都让我们难忍心中的悲凉。
14岁扛枪打鬼子
刘文财老人的老家住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在抗日战争年代处于敌我争夺的一个要塞地带,所以刘文财老人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流,敌人的残暴,一回忆起当年的战争岁月情绪非常激动。“鬼子多得很哪,走到哪祸害到哪,打都打不完。”老人说,1937年12月首都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便将部分政府机关迁到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全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的中心,武汉周边的云梦县也就囤积了大量的日军,对当地村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3年,当时虚岁14的刘文财眼看着日本鬼子在自己的国土上肆意欺凌乡亲,心里那股中国人的血性被激发出来,毅然扛起还不足他身高的枪打起了鬼子。
“我当时是在新四军第五师三十八团,做的是通讯兵,专门进行通讯联络。”虽然刘文财的听力与记忆力大不如从前,可对于这些关键的细节却能脱口而出。回忆起第一次打仗的情形,刘文财老人不禁老泪纵横:“那是在武汉外围,我们团遭遇了一股鬼子,那是我第一次跟日本人打,人家用的自动式的快枪,打出来的子弹像梭子一样到处飞,我们部队的武器根本不如人,只能采取游击战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躲。”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刘文财所在的部队依然拖住了日军进攻武汉的步伐,守住了阵地。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刘文财所在的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道声迟到的感谢
7年前的一天,原本连白石沟都不太出去的刘文财却在计划着一场远行,一场感恩之行。原来,老人是想还自己多年来的夙愿。“趁我还能走得动,我要去那户好心人家去一下,好好感谢当年的救命恩人。”对老伴说完这些,老人便带着儿子刘运宝出门了。
刘文财口中所称的“救命恩人”远在商州区砚池河,当年刘文财在抗日战争中身中数弹,多亏了这户人家的悉心照料才捡回一条命。“一次在跟日本人交战中我的腿和胯骨被鬼子打了三枪,打得衣裳都穿不上去,路也没办法走了,开始时李先念命令其他战士用担架把我抬着行军,但后来伤员越来越多,拖了部队的后腿,李先念就把我们这些伤员寄养在了老百姓家里养伤,令我们养好伤后再回归部队。李先念还为我们这些伤员留了些本就不多的物资,嘱咐我们保管好证件,争取早日病愈后归队,可惜后来国民党查得严,我害怕连累好心收留我的乡亲,就把证件丢掉了,没想到后来就这样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刘文财说,养好伤后急着找寻部队的他一别救命恩人,再见面已是60多年后。“回家后总是记挂着救命恩人,念着一家人的好,跟人家虽然非亲非故,但家里有啥吃的喝的都先紧着我,啥事都不让我干,真是贵客一般待我,一直想着有生之年带着儿孙去感谢一下他们。”刘文财说,无奈家里琐事太多,加之当年枪伤留下的后遗症,一拖就拖了大半辈子。儿子刘运宝说,虽然已时隔60多年,但父亲却牢牢地记得救命恩人的家,这浓浓的感恩之心让自己很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