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70年前“抗日负伤荣誉证”现身镇安
记者 马泽平
文章字数:1396

  正值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张70年前的“抗日负伤荣誉证”现身镇安一普通居民家。小小荣誉证的背后,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抵抗倭寇的英勇。
  家人整理遗物发现负伤荣誉证
  “我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他参加抗日的经历,最近看到全国上下正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我想了解父亲的抗日战争经历,没想到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的‘抗日负伤官兵荣誉证书’。”8月29日,镇安县东关居民刘良虎先生拿着刚塑封好的证书告诉记者,父亲曾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提到参加抗日战争的事,但没有留下任何有纪念意义的东西。1998年,刘父去世前,告诉他要保存好祖父母墓穴地契。最近刘先生在整理祖父母墓穴地契中,无意中才看到,里面夹着父亲70年前抗日作战负伤后,再上战场的荣誉证书。
  记者看到,该证每页长10厘米,宽8厘米,封面已丢失,内页主要内容:“为发给抗日负伤官兵荣誉证事:兹查17师97团3连上兵杨廷文於三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在河南光山参加抗日负伤,於卅一年十二月八日伤愈,再鼓英勇磅礴之气,回队杀敌报国心切,殊堪嘉尚,特给此证以资纪念”,发证时间为“中华民国卅一年十二月八日”,同时加盖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印”,末尾署名“委员长蒋中正”;其余两小页印有“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军人读训十条”;该证封底黄线方框内绘有一幅中国地图,内有一名手持步枪刺刀作拼杀状的英勇战士,战士身后印有“重返前线,歼灭倭寇”字样。
  证书背后的抗日故事
  刘良虎介绍,父亲杨廷文出生于1920年,在镇安县城老街长大。1939年,杨廷文被抓壮丁后,编入17师97团3连,当时军长是赵寿山。1941年,河南信阳光山战斗打响,3连长马德水率战士阻击日军,杨廷文英勇冲锋,用手雷炸毁日军坦克一辆,后在战斗中负伤,左手被敌人子弹击穿,左手无名指被打断。“父亲一般不说他参加过抗日战争,小时候,我在他怀里老问他左手掌和手背为啥有圆形的疤痕,无名指也断了,新长出的手指甲总是和无名指垂直,他才告诉我们是打日本鬼子时受的伤。”
  据刘先生讲,那一战父亲应该是戴罪立功。一天,杨廷文正在黄河边上巡哨,结果发现黄河里一条大鱼在游动。杨廷文一心想着把大鱼打回来给战友们改善伙食,一连两枪下去,大鱼才死。等到他下河捞起四五十斤重的大鱼,高兴地回营地时,部队正在集合。原来,只要哨兵连续三枪,就说明有紧急情况,一连响了两枪后,部队就紧急集合了。得知刚才响枪的声音是杨廷文打鱼的,连队就把杨廷文五花大绑要军法处置,结果没过一会儿,紧急情况真的来了,当时部队战士们紧缺,在班长的求情下,才让杨廷文重上战场,杀敌立功。那一战十分激烈,不少战友在越过敌人修筑的壕沟时,掉下去牺牲了,只有连长和杨廷文以及几个战友负伤回来。
  抗日英雄隐居深山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杨廷文想念家人心切,和他一起受伤住院的马德水专门骑马将他送到秦岭,告别时再三嘱咐要按时归队。回家后的杨廷文,曾多次收到部队要求返回战场的信函。但听说抗战结束后,国内自己人又要打仗,杨廷文不愿意回部队,没敢继续在县城居住,就悄悄地躲在庙沟乡大山沟里岳父家,做上门女婿。“根据祖传规矩,上门女婿的孩子必须有一个儿子跟舅舅姓。”刘良虎说,自己本应姓杨。
  第一次看到这张抗日负伤荣誉证,刘良虎的女儿小杨十分高兴。她说,这是爷爷当年英勇抗日,保家卫国的最好见证,她一定要将这张荣誉证当作最好的传家宝珍藏好。“我们只有时刻铭记历史,缅怀祖辈抗日先烈,才能珍爱和平,去更好地开创幸福的未来。”小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