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首义在于时刻把心贴近人民(三)
文章字数:1844
  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沟通民情的窗口。唐朝陈子昂有一句诗:“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意思是说,高尚的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关心、济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对封建王朝的中央大员来说,有此番见解确乎难能可贵,只是他依然视自己为“圣人”、救世主,依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在信访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愿望,汲取改进工作和作风的营养,“关心、济助”每一个需要关心济助的人,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信访,顾名思义就是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现在闽东地、县各级已经制定了约访制度,安排了领导接访日。但是否做到“有信必复,有访必答”就行了呢?我看,还不行。因为这仅仅是被动性的信访,同新时期工作的要求以及群众对各级领导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领导上门走访,可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列宁曾经深刻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但我们确实有一些领导同志,忘记了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曲解了党的领导的含义,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还有一些同志,陷入“文山会海”不能自拔,很少深入基层,在自己和群众之间形成了有形或无形的障碍。这样,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及时反映上来,党和政府的政策、决定也不能迅速贯彻下去。
  各级领导到群众中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和熟悉他们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这种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弊病。我们提倡各级领导带任务、带问题深入基层,解剖麻雀。通过深入基层,提高领导机关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发状态;同时,要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领导上门走访,可以摆正同群众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地、县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我们闽东也是贫困地区,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同志,都应当同焦裕禄同志作个比较,经常想一想,自己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做到“完全”“彻底”了;自己在职权范围内,为群众办了哪些好事,解决了哪些困难;在对待“位子、票子、房子、妻子、孩子”等问题上,是打个人小算盘,还是与群众同甘共苦等等。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
  领导上门走访,可以倾听群众呼声,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改革开放以来,地、县各级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注意听取群众呼声,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批评和监督。对于人民群众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以推进当前工作;对于不正确意见,要分别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教育。现在,有一些同志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更不愿作自我批评,甚至向提意见的群众“戴高帽”“穿小鞋”“揪辫子”“打棍子”,这是党的纪律绝对不允许的。“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只要各级领导能够与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领导上门走访,也是团结群众、稳定大局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民跟着共产党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对于一些县、乡的贫困,在当前地方财政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能老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是要积极想方设法,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努力为他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必须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文明、和睦、和谐、安定,也是实事、好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实事、好事;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实事、好事。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急,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摘自习近平著《摆脱贫困》一书: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