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歌
文章字数:2011
董海鸥排练节目
董海鸥幸福的一家
家是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是大衣,能给人提供永恒的温度;家是一瓶陈酿的美酒,酿出的是宽容和理解;家是港湾,随时随地给人们提供休息和调整的舒适条件……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那就是商南县富水镇富水街村八组的董海鸥家。提起董海鸥,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她拥有一个五口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结婚三十多年来,恩恩爱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她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用爱心筑垒起“三秦最美家庭”,用真情谱写出夕阳下的幸福之歌。
退而不休的“大忙人”
盛夏8月的一天,在富水镇富水街村见到退休女教师董海鸥时,她正忙着开展暑期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活动,带领村老年协会会员筹备县上的广场舞蹈大赛。
董海鸥1975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开始兼职富水街村老年协会文艺辅导员工作,退休后更是把心思全部放在此项工作之中,不仅带领本村村民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还帮助富水镇其他各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教跳健身舞、打太极柔力球等。2014年,她带领村表演队参加“舞动三秦”舞蹈大赛,晋级后到西安参加演出,还上了省电视台。
好家风换来全家福
在工作中,董海鸥要求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也是力争做好自己的角色,尽量完美的诠释邻里眼中的好朋友,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亲。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董海鸥全家人一直坚持“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她们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为其排忧解难。爱人张忠臣在办企业过程中,首先照顾的是残疾人。有一个名叫马峰的小伙子,8岁时得了脑膜炎,治愈后成了聋哑孩子,14岁就跟张忠臣学习各种技术。现在,马峰对电气焊、钳、铆、钣金、开车等样样精通,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目前张忠臣的砖厂仍有4个工人是残疾人。
董海鸥夫妇的儿子张骥孝顺有出息,乡邻和同事们向她们请教如何教育孩子,她们说也没什么诀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事。只有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尊老爱幼,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
人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儿子张骥结婚后,她们一直把儿媳当成自己的闺女看待,婆媳俩相处的就像母女俩,一起做家务,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九年来,婆媳俩没红过一次脸,没斗过一次嘴。有人怀疑:她们婆媳就没有一丁点矛盾吗?董海鸥说:“我们都不是圣人,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和摩擦,关键是怎样处理矛盾。我们家非常讲民主,遇到重大问题,大家可以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少数服从多数,然后统一意见。小的摩擦和矛盾,不允许激化,各自反省解决;平常及时指出缺点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儿媳陈霞把董海鸥夫妇也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古语说“顺”者为孝,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教育孩子,她都能尊重公婆的意见,多年来没在父母面前说个“不”字。工作之余照顾孩子、做家务全然不需吩咐。每年张罗父母的生日、筹办年货等都是她一人操办。董海鸥幸福而感叹地跟人说:“我儿子做的最孝顺的一件事,就是娶了一位孝顺的儿媳妇。”
在公婆的影响下,儿子儿媳生活上也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尽量做到循环再利用。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董海鸥的孙子从不乱买零食,爱收集废品做各种各样的手工,用旧挂历画画,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尊老爱幼的品德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幸福在自己的心里
董海鸥是个大孝子,是紧贴实际的乡土文艺家。2014年7月,为庆祝她的老父亲董志安90大寿,她们姊妹6个联合在茶坊泉茗度假村举办了一台别有特色的家庭文艺晚会。董海鸥结婚后的30多年中,与婆婆刘玉梅的关系相处得亲密无间。由于儿女孝顺和保养科学,现年83岁的刘玉梅身体很好,生活能基本自理,闲时在家制作和销售一些手工艺品。
家庭每个成员都是和美大家庭运转中的一个链条,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010年腊月十四,董海鸥的爱人张忠臣突然晕倒在砖厂的修理车间,四肢失去了知觉,经检查是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所致。2011年3月,在一家人安慰和鼓励之下上了手术台。之后的这段日子里,董海鸥把孙子和家务全部交给了儿媳,在医院精心照料爱人。儿媳除了上班、照顾孩子,每天都把热腾腾的排骨汤送到医院,孙子也鼓励爷爷要听医生的话,好好吃饭,早点出院。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张忠臣身体恢复得很快。
经历了这场磨难的洗礼后,董海鸥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看着爱人逐渐康复,孙子快乐地成长,董海鸥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在心中流淌,瞬间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这是董海鸥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段话。
董海鸥幸福的一家
家是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是大衣,能给人提供永恒的温度;家是一瓶陈酿的美酒,酿出的是宽容和理解;家是港湾,随时随地给人们提供休息和调整的舒适条件……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那就是商南县富水镇富水街村八组的董海鸥家。提起董海鸥,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她拥有一个五口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结婚三十多年来,恩恩爱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她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用爱心筑垒起“三秦最美家庭”,用真情谱写出夕阳下的幸福之歌。
退而不休的“大忙人”
盛夏8月的一天,在富水镇富水街村见到退休女教师董海鸥时,她正忙着开展暑期留守儿童亲情关爱活动,带领村老年协会会员筹备县上的广场舞蹈大赛。
董海鸥1975年开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开始兼职富水街村老年协会文艺辅导员工作,退休后更是把心思全部放在此项工作之中,不仅带领本村村民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还帮助富水镇其他各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教跳健身舞、打太极柔力球等。2014年,她带领村表演队参加“舞动三秦”舞蹈大赛,晋级后到西安参加演出,还上了省电视台。
好家风换来全家福
在工作中,董海鸥要求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社会、家庭生活中,也是力争做好自己的角色,尽量完美的诠释邻里眼中的好朋友,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亲。
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和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董海鸥全家人一直坚持“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她们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主动去帮助,为其排忧解难。爱人张忠臣在办企业过程中,首先照顾的是残疾人。有一个名叫马峰的小伙子,8岁时得了脑膜炎,治愈后成了聋哑孩子,14岁就跟张忠臣学习各种技术。现在,马峰对电气焊、钳、铆、钣金、开车等样样精通,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目前张忠臣的砖厂仍有4个工人是残疾人。
董海鸥夫妇的儿子张骥孝顺有出息,乡邻和同事们向她们请教如何教育孩子,她们说也没什么诀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非常重要,与其说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认认真真做一件事。只有当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资格要求孩子。所以平时哪怕再苦再累,也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争取做到任劳任怨、勤俭持家、肯于吃苦、尊老爱幼,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
人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儿子张骥结婚后,她们一直把儿媳当成自己的闺女看待,婆媳俩相处的就像母女俩,一起做家务,相互学习、相互切磋。九年来,婆媳俩没红过一次脸,没斗过一次嘴。有人怀疑:她们婆媳就没有一丁点矛盾吗?董海鸥说:“我们都不是圣人,难免有不同的意见和摩擦,关键是怎样处理矛盾。我们家非常讲民主,遇到重大问题,大家可以把不同的意见说出来,少数服从多数,然后统一意见。小的摩擦和矛盾,不允许激化,各自反省解决;平常及时指出缺点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儿媳陈霞把董海鸥夫妇也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孝敬。古语说“顺”者为孝,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教育孩子,她都能尊重公婆的意见,多年来没在父母面前说个“不”字。工作之余照顾孩子、做家务全然不需吩咐。每年张罗父母的生日、筹办年货等都是她一人操办。董海鸥幸福而感叹地跟人说:“我儿子做的最孝顺的一件事,就是娶了一位孝顺的儿媳妇。”
在公婆的影响下,儿子儿媳生活上也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尽量做到循环再利用。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董海鸥的孙子从不乱买零食,爱收集废品做各种各样的手工,用旧挂历画画,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尊老爱幼的品德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幸福在自己的心里
董海鸥是个大孝子,是紧贴实际的乡土文艺家。2014年7月,为庆祝她的老父亲董志安90大寿,她们姊妹6个联合在茶坊泉茗度假村举办了一台别有特色的家庭文艺晚会。董海鸥结婚后的30多年中,与婆婆刘玉梅的关系相处得亲密无间。由于儿女孝顺和保养科学,现年83岁的刘玉梅身体很好,生活能基本自理,闲时在家制作和销售一些手工艺品。
家庭每个成员都是和美大家庭运转中的一个链条,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010年腊月十四,董海鸥的爱人张忠臣突然晕倒在砖厂的修理车间,四肢失去了知觉,经检查是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所致。2011年3月,在一家人安慰和鼓励之下上了手术台。之后的这段日子里,董海鸥把孙子和家务全部交给了儿媳,在医院精心照料爱人。儿媳除了上班、照顾孩子,每天都把热腾腾的排骨汤送到医院,孙子也鼓励爷爷要听医生的话,好好吃饭,早点出院。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张忠臣身体恢复得很快。
经历了这场磨难的洗礼后,董海鸥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看着爱人逐渐康复,孙子快乐地成长,董海鸥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在心中流淌,瞬间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这是董海鸥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