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马背上的征战
文/图 记者 左京
文章字数:1880
  一说起曾经的战友大多已经离世,薛永禁不住泪流满面。
  离开部队时间久了,一看到穿军装的人,薛永老人觉得格外亲切。

  那一年,他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正逢国难当头。没有国,哪来的家,1945年,他从老家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入伍,从此金戈铁马,戎马天涯。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薛永老人动容地说:“在我看来,咱们的部队是为穷人说话的部队。”正是这个简单而至伟的信念,支撑这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血性军人无数次亮剑沙场,也为新中国的成立默默书写下自己的功勋。
  老骑兵
  薛永的老家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那里是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也是晋察冀解放区的首府。张家口市也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党解放的第一座省城,群众基础良好。薛永告诉记者:“当时共产党在我们那儿招兵,国民党也招兵。但是我们也看呢,共产党的部队是真正为咱穷人说话的。”20岁的薛永和另外两个同乡一合计,怀揣满腔报国热血,他们走进了共产党的军营。
  张家口紧靠塞北草原,儿时的薛永就从父辈那里学会了骑马,这个技能对他日后的军旅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刚到部队的时候,我被分到了骑兵连。我当老百姓的时候家里就养着马,我会骑马,也会挑马。”薛永慢慢地对记者回忆着往事,“要上战场了,上头就让我们在马厩里挑自己的(战)马。我一看,马都太胖,根本就跑不动呀。但是没有办法,马上就要打仗了,我就找了一个小个子的马上了战场。”老人讲到,就在那一场仗过后,他失去了那两个成为战友的同乡,一个是因为当兵太苦了,受不了,在战场上当了逃兵;而另一个却在战争中因为马跳战壕时没有跳过,不幸牺牲了。“他的技术好得很,摔死了,可惜呀。”谈起自己牺牲的战友,老人语速更加慢了,面色凝重。
  兵营生活异常艰苦,风餐露宿是常事。但作为一名骑兵,薛永非常疼惜自己的战马。“几次打仗下来,我的马背上一层皮都烂完了,马可怜,咱没有马鞍子,硬磨哩。”老人讲述道,有一次部队打了胜仗,敌人的马有好鞍,他便在战场上捡了一个鞍子,从此,他的战马也有了马鞍。
  解放榆林城
  在河北的战事结束后,薛永随部队转战山西,先后与阎锡山部、胡宗南部均有过交火。而大规模的平原作战,他已经由一名骑兵转为步兵,编制也由华北野战军转为西北野战军,编入7师17团3营9连。此时,战局逐渐明朗,人心所向,用薛永老人的话说,“解放军招兵买马,队伍壮大得非常快。”老人说,在他的步兵生涯中,他记忆最深的、最艰苦的,便是解放榆林城的战斗。
  “那时候打仗的地方破烂不堪,条件特别差。”薛永回忆道,解放榆林城采取的是攻城阵地战,首要任务是挖战壕。薛永由于打仗英勇,表现突出,被任命为连长。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手下的弟兄日夜奋战在战壕里。“全部是沙土地,军队从地下面挖战壕,人钻进去。但是埋炸弹的时候,土一松,就把我们的人埋在里面了。”经过十几天艰苦地战斗,第一次攻城还是失败了,没能打下来。“过了几个月,上面采取里应外合的策略,终于打了下来。”薛永说,“我当时在突击队,炮一打完,步兵就冲锋。连里120多个人,这一仗牺牲了3个。”
  薛永告诉记者,他一生中共有5个军功章,其中两个三等功,都是在解放榆林的战斗中立的。“当时在榆林一起打仗的老战友,现在都没有(在世)了。”
  支援山区建设
  在商洛市市区东郊,有一处院落,这里是原商洛氮肥厂的所在地。曾经担任过商洛氮肥厂厂长的薛永选择了在这里和老伴颐养天年。
  薛永老人的孙子,刚从某部队退役回家的薛刚对记者讲述了爷爷离开部队的原因。“我爷当年在一次战斗中腰椎受了重伤,被紧急送往天水的医院住院治疗了两年。”薛刚说,老人病愈后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西安供电系统工作。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山区建设,来到商洛,直到退休一直生活在这里。薛刚说:“我爸在姊妹中排行老大,下面有3个姑姑。我爷在家里很少讲他打仗的事情,可能在他看来战争对人是一种莫大的伤害,他不愿对我们提起。”但薛刚说,爷爷军人的风范还是给他们这些后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身上的血性、说一不二的脾气,管家就跟管军队的风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要严于律己。也是因为爷爷,我自己选择了去当兵,到内蒙古,去锻炼自己。”
  薛刚告诉记者,如今爷爷年岁渐渐大了,记忆力不是很好,很多事情都记起来了,视力几乎完全退化,听力也不是很好。但是有家人陪伴在身边,他的心情很好,每天的生活也很规律。
  在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有千千万万个和薛永老人一样,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战士。有些人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而更多的人,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他们中有的人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子孙后代的纪念,但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无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