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产业规模大 缘何效益低
——商洛核桃产业发展调查系列报道之二
文章字数:3819
  核桃树形大,采摘起来非常困难。
  科学管理到位,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上河村村民王锋的三棵核桃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由于品质好,目前已被人订购。
  缺乏科学管理,核桃多半是“黑蛋”。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初秋时节,记者来到商州区杨峪河镇任村西联片区,循着阵阵人语和敲打树木的声音,在一路边沟槽的树林深处,见到了76岁的王志民老人,他正雇着7位群众在园子里打核桃。6亩地的园子看起来很密,但核桃果却稀稀拉拉。王志民忧心地告诉记者,这几年由于受灾,核桃园的收成并不好,今年一亩地收入1800元至2000元,在最辉煌的时期,核桃园每年能收入1.8万元,每亩产值也就3000多元,现在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与此有同感的是丹凤商镇核桃产业协会会长李仓民。李仓民是核桃种植大户,也是在当地成立第一家核桃产业协会的带头人。这些年,他一直与核桃打交道,有自己的一套核桃经。李仓民介绍说,镇上大部分种植核桃的专业户每亩产值都在1000多元,这与他当初带领大家发展核桃的设想相差甚远,因为现在一个人出去打工,一个月还不挣两三千元。这效益有些差!
  据市核桃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市是全国核桃重点产区,截至2014年底,全市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85.6万亩,挂果面积156万亩,核桃年产量4.72万吨,平均亩产约30公斤,平均株产不到2公斤。这样的单产和效益与“核桃之都”的称号极不适应。这让大家不禁疑惑,商洛核桃产业虽已形成规模,但在群众致富收益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经营效益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科管跟不上
  “原来的实生核桃树根系发达,可以大面积吸收营养,一般不用管就能够生长;良种核桃树却是比较娇贵,管理要精细化,但有些群众栽下核桃树后就放任生长,不进行修枝剪枝,形成只长个子少结果现象。”谈到核桃效益低时,洛南县核桃研究所所长郭安柱告诉记者。
  据林业干部介绍,商洛农村以前都种植的是实生树,这种核桃树根系发达、树型树冠大,很容易吸收阳光和营养,大都生长在房前屋后及地边,多为零星生长,科管粗放简单,效益也不是很好。而目前,我市大部分核桃树是经过改良后的良种核桃。良种核桃栽植实行的是规模化栽植,对土地、通风、密度、水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细节都要求精细化管理,但大多群众仍然遵循着传统管理模式,认为核桃是“懒庄稼”,不需要太多管理。有部分群众认为,剪枝等科管方式会影响核桃产量,还反对技术人员在自家园子里剪枝。
  记者了解到,目前,商洛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常年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老人,这类人群家务多、年龄大,接受新知识较慢,往往对于科技人员传授的科管知识一知半解,技术操作上很难达到规范化要求,所以出现了管理松散现象。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一科管人员谈到,很多群众说起核桃科管,就认为是政府给他们送化肥、送喷雾器,政府部门送了,他们就管管,不送了群众也就对园子放任自流。有些地方存在抓一阵就紧一阵,不抓就松懈的现象,核桃科管往往是流于形式,造成核桃产量低、品质差。
  专家介绍说,目前,商洛大部分果农没有管理意识,树下土壤很少深翻,甚至不垦复扩盘、不松土除草,连年不施肥,更谈不上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控,许多地方核桃黑果率高达40%以上,果实的商品率极低。
  良种化水平低
  资料显示,1997年,我市开始推广核桃产业,种植核桃36.95万亩;2002年,市政府提出“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战略,把核桃生产列入全市主导产业发展;2014年底,全市核桃面积累计达到285.6万亩,7000多万株,其中新建良种园176万亩,桃挂果面积156万亩。17年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增长到原来的8倍,这样的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但随之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据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多年前,一些地方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就急于建设良种核桃园,建成后发现,有的由于立地条件不够,无法建设灌溉设施;有的道路不通畅,有机肥无法运输到田间地头……这些都增加了科管难度,导致种植户无法管理。多位群众也反映,在前十几年的发展中,核桃树苗来源也出自多个部门:有包扶单位免费发放的,有相关部门调运的,也有群众自发购买的,由于调运核桃苗木没有统一规范的渠道,造成各批次、各单位调货渠道不一,所以出现了核桃苗品种多而杂的现象,导致现在的一个良种核桃园品种多达十多种,导致各个树种生长后树型大小不一、技术规范不一样、结果收获期情况不同等,从而影响了核桃树的产量和品质。
  商州区林特产业中心主任王进超谈到,最初发展核桃产业,也在摸索阶段,加上群众多种多收多产的思想,使核桃密植度过高,加之科管粗放,最初几年核桃产量还好,但随着核桃树慢慢长大,受光、通风、土壤、水肥等条件影响,良种核桃园各品种树难以达到统一管理,病虫害也就逐渐增多,导致核桃品质逐年下降、产量逐年减少。
  核桃采青严重
  受市场利益驱动,进入八月份,丹凤县312国道旁两旁,一些果农就挥动着竿子,开始打青皮核桃,大部分果子落到树下,青皮难以脱落,群众只能依靠传统的方法除皮或是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贱卖给客商。一位在棣花镇收核桃的客商谈到,丹凤的核桃每年都打的早,对核桃品质影响较大,他们也担心收回去加工后不好卖,所以往往价位就压得很低。
  据市核桃研究所1989年至1990年对不同采收期的试验表明:从8月11日到9月8日范围内,核桃早采2周,单果出仁率将下降4.%;早采3周出仁率下降6%,经过试验,市核桃研究所得出结论,核桃适宜采收期在白露前后最为合适。
  丹凤县核桃收购大户田甘记收购核桃近20年,根据多年的收购经验,他认为,处暑前后正是核桃上油期,如果早采的话,核桃的含油量要下降30%左右。据他观察,近些年来,收购的核桃很少有自然成熟的,大部分都出仁率在45%—50%,但如果自然成熟的话,商洛核桃最高出油率能达到55%。
  市核桃研究所所长陈新乐谈到,虽然市、县、镇各级政府每年都采取多种措施禁止采青,但效果不是很明显。目前在全市各地,采青现象依然存在,核桃采青不仅影响核桃正常采收的秩序,还会出现仁不饱,口味涩,品质严重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商洛核桃的品质和声誉。
  霜冻灾害影响大
  这核桃园是村上为我们建的“农发行”,核桃树是“摇钱树”。这是商州区陈塬街道办事处上河村群众前几年一提起核桃产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可在今年秋季,记者再次来到上河村采访,一说起核桃产业,群众却显得沉闷,也没了前几年兴高采烈的情景。
  上河村村支书李彩凤说出了缘由。她说,前几年,村上的核桃产业可以说是红红火火,但这三年来,由于突然出现的低温霜冻,正处在核桃生长紧要关头的核桃,一夜之间被霜刹了,使核桃产业受到严重影响,造成核桃效益低下。李彩凤说,最厉害是2014年,村上减产量达50%,今年也减产40%左右,这严重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村干部也都不好意思催促群众搞科管了!
  在洛南县,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有的核桃树上几乎很难见到核桃果。洛南县核桃研究所所长郭安柱介绍,洛南地势偏北,空气温度偏低,极易受到霜冻影响,近几年来,核桃受霜冻影响极为严重,今年大部分园子减产50%以上,虽然他们也给群众想了不少办法来抵制霜冻,但效果都不明显。他们也在积极的努力,联系专家研究出有效的办法,确保核桃灾年不减产或少减产。
  分散经营是瓶颈
  在丹凤县两岭村的四方岭核桃基地,记者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一面山坡的同一地块,有的核桃园枝叶青翠,树上果实累累;有的核桃园树木瘦小,果实稀拉,黑蛋居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让人不禁生疑。经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差的园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树下杂草丛生,树身没有涂白,树冠树型混乱。
  丹凤县林特产业中心高级工程师孙鹏辉说,丹凤核桃面积主要以农户单独经营管理为主,小规模单户生产,较难实现集约化生产,造成管理粗放,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商品率也低,核桃总体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商州区杨峪河镇任村村主任王建行是核桃种植大户,经营核桃园有十多年历史。他搭眼一看,就知道哪个园子管的好不好,产量咋样!他介绍说,目前村里都是单家独户经营的模式,大部分人都出门打工或做生意,认为定期回家对核桃进行科管成本太高,有的群众在外收入高就看不上管理,真正常年在家经营核桃园的只有五六户,所以部分群众的核桃园成了荒园,发展核桃几乎是靠天吃饭,造成核桃园产量很低。
  市核桃研究所所长陈新乐说,我市核桃生产规模较大、范围广,但因分户分散经营,难以实施综合科管技术措施。这种单家独户经营的现象,造成科管难的局面是商洛的普遍现象,这一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这成为制约我市核桃产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
  产业链不够长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核桃产业深层开发利用不够,特别是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核桃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能力8000吨左右,消化了全市不到1/5的核桃年产量,而大多企业仅仅局限于初级食品的加工。
  据相关林业干部介绍,这些核桃企业虽然在生产经营,但核桃产品主要以核桃油、琥珀核桃仁、核桃粉、核桃软糖、核桃酥糖等为主,且多数不能常年生产经营。当下,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不活,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市场拉动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且有市场知名度的品牌,这些使得商洛核桃主要以原产品低价销售为主,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导致商洛核桃虽久负盛名,却难以真正成为核桃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位林业干部认为,规模不等于效益,要效益就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这不是说说而已,已经到了叫响“商洛核桃”品牌的关键时期。因为目前,全国核桃适生区纷纷在做强做优核桃产业上下功夫,商洛核桃产业如不迈大步伐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商洛的核桃极有可能被千变万化的市场大潮冲击而“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