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月亮之子苏东坡
赵仓安
文章字数:1002
  1057年,21岁的青年才子苏轼来到了京师汴梁,从此开始了自己长达44年的月亮传奇,苏轼的月亮是从峨眉山升起来的一弯新月。
  苏轼在老家眉山时,看惯了峨眉山月半轮秋的银钩冰轮,骨子里浸淫了清辉大气的月华之美,举手投足间满是蜀山湄水间的爽朗之气。
  苏学士少年成名,为官清廉,“诗书画”独步北宋,更兼做得一手好菜“东坡肉”,放到今天也是都市白领的梦中情人。但苏学士偏偏命运多舛,仕途蹭蹬,中年丧妻,老来丧子,命犯小人,颠沛流离,直至病死在天涯海角。
  苏学士一路走来,心中的一轮明月熠熠生辉,即使在漆黑漫长的夜里,苏学士也不会迷失梦想的方向。唱罢了大江东去,苏学士头枕着黄州的明月酣然入睡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黄州秋天的月光慢慢地抚平了苏学士心头的伤痛,好像看见了故乡的明月一样,苏轼的心静了下来,传世名篇《前赤壁赋》诞生了。
  同年十月,苏轼再次泛舟赤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人影在地,行歌相答,月白风清的长江如梦如幻,苏学士一挥而就了《后赤壁赋》。因了前、后赤壁赋,后世的中国人领略了宋朝的明月,知道了苏学士,知道了中国文学的高度所在。
  又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苏轼起床来到了黄州郊外的承天寺里。苏轼和张怀民步行在中庭,月光像一潭积水寂静空明,竹柏的影子有如水中的荇菜流动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一口气写下了八十五字的《记承天寺夜游》,留给月亮了一段最为经典的文字传奇。
  苏轼四十岁时在密州为官,非常想念分别了七年之久的弟弟苏澈。那时候,没动铁,没高速公路,没3D手机,苏轼也没有私家飞机。中秋节时,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苏轼恨不得能生出一双翅膀来。苏轼通宵达旦地喝酒,酒醒之后,苏轼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明月给天下的有情人送去了祝福。
  939年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早已编入了小学识字课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早已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了。在当下的中国,只要不是文盲,都会背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宋词结尾。
  婵娟,婵娟,又是婵娟。可惜苏学士那时没有申请月亮“婵娟”的专利费,否则,近乎千年的光阴,光是婵娟的专利费,买上一个金色的月亮也够了。